耶稣瓜奈里的传说 Part2


耶稣瓜奈里的传说 Part2


早期的耶稣瓜奈里和其父共同制琴,年轻人秉承着家族手艺的传统和规范。但随着父亲的衰老,那些属于年轻人的艺术特征就体现得较为明显。甚至可以认为,那是一种无法抑制的艺术冲动。在耶稣瓜奈里事业的中期(1731—1740),他受到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家族的双重影响。他的父亲(安德烈之子)是阿玛蒂家族艺术忠实的捍卫者,高高隆起而紧凑的琴板,线条典雅流畅而且两翼细窄的音孔......显然,这些都不符合斯特拉迪瓦里的创新理念。根据萨拉博艾伯爵的记述,耶稣瓜奈里中期的小提琴借鉴了很多斯特拉迪瓦里作品的元素:比较低和平缓的琴板,线条有力而且两翼比较宽的音孔。这个时期,他使用的是瓜奈里家族三代相传的制琴模具。他的作品在轮廓上基本保留着阿玛蒂风格的传统。虽然在

耶稣瓜奈里艺术生涯的后期这个琴型被过于自由的诠释,但是基于这个发现,我们可以推测出后期耶稣瓜奈里琴型的缘起,似乎就是来自于一个单一的琴型。这种“自由的变化”也恰恰说明传统克莱蒙那制琴方法中“内模”技术所具备的灵活性,以及耶稣瓜奈里本人将这一优势发挥到极致的证明。有一把耶稣瓜奈里1735年制作的名为“Plowden”的小提琴是上述内容比较好的例证。


耶稣瓜奈里的传说 Part2

瓜奈里·德·耶稣小提琴1735年“Plowden”


1731年之前,耶稣瓜奈里的作品有着一个值得玩味的部分,就是旋首的样式。他创造了一种不同与瓜奈里家族风格:线条优雅,旋首的前脸和第一圈比较狭窄,以及非常细腻的棱边。其他的家族成员,如耶稣瓜奈里的爷爷安德烈,其父朱塞佩,其兄彼得罗,他们的旋首样式总是比较相似的。而耶稣瓜奈里则以一种自由的,甚至是任性的诠释,使他的风格变得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一把制作于1731年,名为“Baltic”的耶稣瓜奈里小提琴,是上述内容较好的证明。这把琴同时是目前存世的,拥有最早且确凿的“IHS”标记的耶稣瓜奈里小提琴。


耶稣瓜奈里的传说 Part2

瓜奈里·德·耶稣小提琴1731年“Baltic”旋首


有一种变化体现在耶稣瓜奈里1733年之后的旋首上。当时,他的父亲朱塞佩日渐衰老,对于那些需要体力的工作似乎已经无法胜任。于是,他开始为儿子制作了一些提琴头,而耶稣瓜奈里本人似乎也十分乐意接受老父亲的帮助,将这些琴头装在了自己的提琴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1737年。这些提琴头的风格让人们联想到了传统的瓜奈里,线条看上去有些沉重,旋首的第二圈比较宽,而且眼睛就像是一个有着“小尾巴的逗号”。这些琴头曾经给19世纪的提琴专家们造成了不小的混乱,他们一度认为这些所谓耶稣瓜奈里中期的作品,其实都是由“安德烈之子”—年老的朱塞佩·瓜奈里制造的。


耶稣瓜奈里的传说 Part2

瓜奈里·德·耶稣小提琴1735年“Plowden”


耶稣瓜奈里中期的作品体现着诸多极具吸引力的特点。这些提琴受到斯特拉迪瓦里风格影响很深,虽然琴板的厚度比较高,但却具有极佳的音色。音孔比斯式琴切得更开阔。耶稣瓜奈里也忠实于阿玛蒂工艺的原则,以及阿玛蒂提琴所具有的一些明显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几乎相同的制琴工艺流程。


除了斯特拉迪瓦里耶稣瓜奈里是另一位曾以独特的方式创造出完全不同的形制和风格的制琴家。和斯特拉迪瓦里一样,耶稣瓜奈里是极富创造力的天才,制琴理念虽然不同,但他们无疑是古老克莱蒙那制琴学派发展至巅峰的杰出代表。1735年的“Plowden”

耶稣瓜奈里小提琴,琴身长度为351毫米,琴边的突出部分与侧板的距离变得更近;使用了相当漂亮的木料,但这只是相对于耶稣瓜奈里本人而言。实际上,大多数耶稣瓜奈里的木料并不像斯特拉迪瓦里那样华丽。耶稣瓜奈里经常使用的是一些平庸的,容易获得的意大利本地木料。这似乎可以应证一些学者们长久以来的观点:耶稣瓜奈里的处境比较清苦,甚至对生活有些绝望。


耶稣瓜奈里的传说 Part2

瓜奈里·德·耶稣小提琴1735年“Plowden”


1737年,伟大的斯特拉迪瓦里逝世了。这对于克莱蒙那来说是一个重大事件。他留给克雷莫纳的影响不仅仅是作为最好的、最权威的、最长寿的制琴家。更重要的是,他曾经对于这座城市里其他重要制琴师在作品水准方面的规范作用。在他去世后,所有的标尺与规矩在极短的时间里开始松动,并朝不同的方向发展。此时的耶稣瓜奈里似乎已经完全从斯特拉迪瓦里大师的“硬性规则”中释放了出来。通过观察“Plowden”1735年和1740年的“Heifetz”之间的区别,可以明显看出这一变化的过程。


耶稣瓜奈里的传说 Part2

瓜奈里·德·耶稣小提琴1740年“Heifetz”


从1741年以后,耶稣瓜奈里决定将自己的每一把琴都做得完全不同。直到1742年他完成“大炮”(CANNONE)的时候,那种实现自我以及展现个性的诉求已经成为了他不可动摇的艺术原则。


斯特拉迪瓦里耶稣瓜奈里就像是阴阳的两极,在他们之后克莱蒙那的制琴家们再也没有展现出可与之匹敌的艺术才能。从安德烈·阿玛蒂到尼可洛·阿玛蒂,再到斯特拉迪瓦里。克莱蒙那提琴制造艺术的发展与变迁经历了近200年的时间跨度。而耶稣瓜奈里对于提琴制造的“变革”,其存在的时间则显得过于短暂。也许,那是一种在行业内无法突破的压制。也许,那短暂的“变革”只有在斯特拉迪瓦里退出历史舞台之时方可实现。


本文撰写 杨小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