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最終活成了消失的大多數?

01

在我的高中時代,有那麼一段消失的歲月。曾經一路尖子生考進省重點高中,享受過眾人矚目和眾星捧月,直到升入在理科方面佔有絕對優勢的高中。我是天生文科生的腦子,使出了吃奶的力氣也搞不定化學週期表和物理力學原理。那個時候成績好代表著一切,成績不好,就一下子從優等生滑到中間層。除了老師點名時,答到的聲音非常洪亮,在班級裡基本沒有自己的聲音,沒有存在感,更談不上歸屬感。默默的上學放學,作業考試,上課不發言,下課不說話。

高中時代本應該是最美好的青春年華,但是在記憶深處卻是一段沒有顏色的灰暗時光,甚至只有很少的記憶,很多人很多事都不曾記起!人常說如果一個時期沒有在記憶中留下痕跡,多半是因為大腦會選擇性的忘記,我們會記得要麼刻骨銘心的,要麼開心快樂的,但是那些今天和明天一樣,明天和後天一樣的歲月不會留下記憶。 那是一段比較不願意去回憶的經歷,充滿著漠視、壓抑、不自信及無目標感。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我非常努力的工作學習,就是為了擺脫那段時光,證明存在,為證明價值,被看見,直到撕下“中間人”標籤。

有多少人,最終活成了消失的大多數?

02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我把我家老二從一所頗受硅谷中產階級碼農們青睞的,以學術水平著稱的私校中轉出。在那所學校裡,從學術的角度來說孩子的確學到很多,但我從孩子的交談中看到孩子想要卻無法被滿足的渴望,想引起注意卻被無法被看見的落寞。他經常回來說,媽媽學校裡有這個表演,但是沒有我,學校裡有那個比賽,誰誰誰得獎了,但是沒有我......學校對他來說逐漸變成了一個沒有吸引力的沒有動力要去的地方。

我體驗過作為中間消失的大多數是怎樣的感受,不惹事也不撥尖,好事沒你份兒,壞事也沒你事兒,班裡有你沒你都一樣,你今天來不來老師若不點名或許都無法留意到少一人兒。那種不存在感是一種莫大的傷害,所以思量再三我讓孩子轉學了,因為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新的學校,入學一週後,老二拿回一張因為紀律表現優異,而得到的第一張小獎狀。我看到他整個人的興奮和他眼裡的光,我知道我轉學轉對了,開學已經3個多月了,我沒有再聽到他說我不想去學校這樣的話,我知道他終於被看見了,不論是在哪方面被看見,至少不是以破壞性的行為或者是破罐子破摔的報復性的行為來取得關注。

經常會有朋友向我問起孩子來美后的收穫,我覺得最大的收益,就是我的兩個孩子終於不是消失的大多數了。在沒有太多學業壓力的和作業負擔的學習中,他們有機會、有時間去嘗試更多的運動,更多的興趣,並且持續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在興趣愛好和運動上,就算學業不能被看見,也能因為興趣愛好被認可。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中,從興趣上找到了自信,找到了方法,激發了他們的內驅力,從而帶動了學業的提高。

有多少人,最終活成了消失的大多數?

03

不論在學校中,還是在公司中,2/8原則總是在各個方面體現著,20%的學生、員工吸引著老師、領導80%的注意力。這20%是10%的優等生和優秀員工,以及10%的差等生和總是找麻煩出各種紕漏的員工。剩下的80%雖然是大多數,卻正是這樣的多數成為了灰色的消失的大多數。

想想看,現在問你能回憶起中學時代你們班學習成績最好的學霸是誰?最調皮搗蛋的學渣是誰?你一定印象深刻。現在問你幾年前你們公司最能幹的牛人是誰,最讓領導頭疼的經常找麻煩的刺頭是誰,你也能如數家珍。剩下的大多數人是默默無聞既不優秀出眾,也不惹是生非。他們在你的腦海裡不要說名字了,就連形象都十分模糊。

在工作中,家庭中,學校中無法成為耀眼的那10%被看見的對象,又不甘願做那些默默無聞的大多數,於是以一種報復的、破壞性的行為來證明存在的價值,成為最麻煩的10%。

就像小的時候,我們家姐弟兄妹三人,我排行老三,備受寵愛,我姐好學懂事,常被誇獎。我哥哥即沒我乖巧玲瓏,又沒我姐那樣持重能幹,獲得存在感的方式就是通過“惹是生非”引來父母的格外“關注”。

心理學家榮格、有一個術語“陰影”: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就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的方式出現。


所以那80%的中間層其實需要更多的關注,往往也更值得更多的關注。

有多少人,最終活成了消失的大多數?

04

其實,畢業多年後你會發現這些曾經在學校裡消失的“中間層”,如今在社會上多半都成為了“中堅層”!他們是醫生、是老師、是公司職員、是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他們身上有太多的寶藏可以挖掘,只要找到哪一點,這80%的中間學生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就可以變成無數個TOP20%,創造出80%的社會價值。

1、中間層--自推,因為頭上沒有光環,身後沒有背書。既沒什麼成績可表,也沒什麼大樹可靠。若想取得成績,獲得重視,唯有自食其力,靠著個人的吃苦耐勞,努力勤奮。中間層的學生,到了工作崗位和生活中,絕對不需要領導催著盯著,他們若想取得成績,獲得認可,絕對勤奮努力,自動自發。

2、中間層--可塑,中間層短期或許暫時不如那些學霸牛人,但是可塑性很強,大有後來者居上的趨勢。因為他們被忽視慣了,所以耐得住寂寞,被遺忘久了,所以經得起等待,一段遇到合適的時機,找到適合的土壤,就會像野草一樣瘋長,勢如破竹。

3、中間層--靠譜,從人格上看,中間層的人為人處世大都比較虛心,做事踏實認真,團隊意識和敬業精神好,因為體驗過中間不被重視的狀態,所以不會與人攀比,對工作拿得起放得下,令人放心,對企業忠誠,人際關係和諧,人緣好口碑好。

有多少人,最終活成了消失的大多數?

那如何能夠讓“中間”變“中堅”,讓消失的被看見,讓遺忘的被記起?

其實這樣的大多數需要的並不多,老師、家長,同伴、領導、同事或許只需一點關注、一個肯定、一句話語,就能讓中間層們為之一振,繼而奮起向前。

1、“小步快跑”式的持續激勵

要給“中間”的員工、學生、孩子將大目標拆分成階段性的小目標,設立達能夠墊墊腳尖才夠得著的目標,每達成一個小目標就進行一次小激勵。這種持續不斷的目標達成和激勵。是為了讓中間層擁有更多的贏的體驗,只有有了贏的體驗,才能在每一次小小的贏中重拾自信和雄心,從而激發更大的鬥志,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2、多提供機會,多嘗試不同的項目和興趣

作為老闆、老師、父母需要了解“中間層”的個性,瞭解不同的心理需求和動機,給他們提供更多的空間,走出現有的小圈子。讓孩子嘗試更多不同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去涉獵更多不同的學科、課外活動及項目,讓員工嘗試崗位的輪換,去負責不同的項目。在更大空間中去挖掘自己的優勢,並鼓勵他們不斷將這個優勢運用出來。讓他們成為自己優勢領域中的佼佼者。

3、讓中間層承擔更多的責任,委以重任挑戰更難的任務。

看到中間層身上品質的力量,讓這些品質在領導力方面,在承擔責任方面,在創造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伴隨著責任感的增強,中間層獨具的遊離特質也會消失,會不斷增強在群體中的歸屬感和存在感。

無人知道的小草,無人理睬的小苗,不是不可以長成參天大樹,只要有了適合的土壤,有了充足的陽光和水分,枝繁葉茂,高聳入雲的大樹就在這些消失的大多數中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