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卜人傳》提要


《中國曆代卜人傳》提要


《中國曆代卜人傳》提要


《中國曆代卜人傳》提要


本書三十九卷,表一卷,索引一卷。自上古羲農,至民國初先賢,凡三千八百餘人。傳雖名曰“卜人”,實則舉孝友、廉吏、儒林、文苑、清士、高士、貧士、逸民與夫鄉賢、耆舊、疇人、印人、及列女、方外等於一帙。其所以冠伏羲、神農、軒轅於卷首者,蓋謂其發宇宙之秘藏,先文武周孔而聖也。他不具論,觀於伏羲之始畫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陰陽之數,法乾坤,別男女,正姓氏,制嫁娶,而民始不瀆。神農之因地相時,制畝清甽,為耜耒,教播谷,味草木,教醫藥,而農事興,夭札無。軒轅之作衣裳,制文字,作《內經》,制貨幣,作井田,制兵法,權輕重,定民業,非惟為後世兵農之祖,實肇萬古文明之化矣。至於“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厥執中”,此十六字,乃堯命舜,舜命禹,固為傳心之要典。湯之禱雨,自責六事,曰:“政不節歟?民失職歟?宮室崇歟?女謁盛歟?苞苴行歟?讒夫昌歟?”尤為治國之箴言。而況周之丹書有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枉者滅毀,敬者萬世。”此數語,乃卜世卜年之大法,彌覺可貴。凡欲齊家治國者,首當知此。若再證以陰陽奇耦之數。進退存亡之理。未嘗不可如子夏所云:“雖小道,必有可觀。”然此惟善讀者,能得之耳。


自序一

考《周禮·春官》:“大卜下大夫二人,卜師上士四人,卜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疏雲:大卜有卜師及卜人皆士官,而卜人無別職者,以其助太卜卜師行事故也。由是觀之,卜人之名稱,其淵源固遠。卜人之地位,亦不同尋常。太史公作《日者列傳》,述司馬季主之言曰:“卜者必法天地,象四時,順於仁義,分策定卦,旋式正棋,然後言天地之利害、事之成敗。”嗚呼,何其議論之偉哉。及檢閱廿四史方技藝術,班班具載,且與儒林文苑,等量齊觀。豈非以卜筮之學,散佈於六經;而《周易·繫辭》《說卦》,且為孔子所手定乎?卜筮之佔席,於吾國之歷史也如此。及檢閱《四庫提要·傳記類》,有《孝友傳》《廉吏傳》《逸民傳》,又有《清士》《高士》《貧士》,及《鄉賢》《耆舊》《古列女》等傳。其他又有《疇人傳》《印人傳》,少者數十人,多亦不過三百餘人,莫不傳之卓卓,而《卜人傳》獨付闕如,是不得不謂為文獻中之一大遺憾也。阜為此不揣譾陋,謀食之餘,輒將歷代史傳,有清《一統志》,及各省府廳州縣誌,並《圖書集成·藝術典》,約略披覽,摘錄編次。凡與卜人有關,專精者,兼習者,都共三千餘人。其中孝友、廉吏、逸民、清士、高士、貧士,與夫鄉賢、耆舊、古列女及命婦、名媛等,統列於冊內。惟大聖大賢,及歷朝帝王,特尊居於卷首,此豈止方技藝術而已哉。或曰:書名卜人,今拉雜若此,毋乃名實相悖乎?曰:有先例焉。昔彭蘊璨之《畫史匯傳》,上自黃帝名臣,下及閨秀僧道,雖不鬻畫自給,但能揮染寄情者,莫不具載。石琢《堂殿撰》,稱之為廣搜博採,未聞以拉雜病之。而況子云有云:通天地人謂之儒。語有云:一物不知,儒者之恥。世未有不讀儒書,而能稱為名流傑士者。名流傑士,既讀儒書矣,即未有不讀《周易》者。既讀《周易》,即未有不知理數者。理數既明,則天地陰陽化生萬物,與夫讓益滿損、剛中柔外之義,固可瞭然於胸中。至大而家國興衰,小而人事安危,亦必洞若觀火。又豈止明方技,精藝術,善卜筮,識星相,知進退存亡,吉凶悔吝而已乎?他不具論,觀於孔子“之晚而學易,韋編三絕”。又嘗曰,“不恆其德,或稱之羞,不佔而己矣”。是可知儒與卜通,殊途而同歸,何名實相悖之有哉。阜所恨者,家鮮藏書,未能博考;草草完成,編摩少暇;掛一漏萬,不能免於識者之譏彈。惟冀海內大雅,賜以糾補。不獨阜獲直諒之益,增炳燭之明。其諸地下先哲,亦當冥感於無窮也夫。

丁亥暮春戊寅日鎮江袁阜樹珊謹識,時年六十有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