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宋張訓禮《春山魚艇圖》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清王宸《 春山放棹圖》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現在吳冠中《試研朱墨作春山》

唐宋及以後的畫家很喜歡畫春山,傳世的春山圖數不勝數。“水屋入花嶼,春山來畫圖”(陳翊《短篷》);“春山好著屏中色,吟筆誰添錦上花”(陳造的《次日再鎰韻三首》),都講到了春山與畫的關係。宋以後,我們讀到了更多詩人題寫在《春山圖》上的春山詩,宋代的葛紹體有《題韓季默春山圖》:“春山一簇帶春雲,樓閣高低日欲曛。騎馬棹船遊冶客,一天風月自平分。”明初的金幼孜有《題傅玉良春山訪友圖》:“春山伐木曉丁丁,何事相求念友生。乍聽巖前飛瀑響,還聞谷口送鶯聲。日高野寺僧猶臥,煙暝溪橋客獨行。我亦平生愛林壑,展圖此日動歸情。”唐寅《春山伴侶圖》:“春山伴侶兩三人,擔酒尋花不厭頻。好是泉頭池上石,軟莎堪坐靜無塵。”無論是門前窗後的春山,大江南北的春山,抑或唐詩宋詞裡的春山,宋元大家、明四家、清六家畫圖裡春山,都溢發著永遠的春意。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明唐寅《春山伴侶圖》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明唐寅《春山伴侶圖》上題寫的詩

冬去春來,萬物復甦,生機盎然,春天是色彩最為豐富的季節,但中國古代的大師們卻喜歡用單一的墨色來表現。“墨即是色”,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就有“運墨而五色具”之說。大師們以水來調節墨的濃淡,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色彩繽紛以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也會產生山青、草綠、花赤、雪白等效果。北宋沈括《圖畫歌》雲:“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唐宋人畫山水多溼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幹筆,墨色更多變化,更多了“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千百年前的春天,古人通過筆墨定格,一筆一墨流淌著歲月的痕跡,一樹一葉彌散著幽幽古香,雖歷經滄桑,卻絢爛依舊!讓我們一同感受穿越時光的水墨春意。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宋郭熙《早春圖》局部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宋燕肅《春山圖》局部

郭熙就是這樣一位水墨的山水畫大家,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郭熙的絹本水墨《早春圖》就是一幅古典雅緻的“春山意匠”之作。畫作表現冬去春來,大地復甦時細緻的季節變化,用最簡練的筆墨,傳達最立體最傳情的意境。畫作上有乾隆的題詩:“樹才發葉溪開凍,樓閣仙居最上層。不籍柳桃閒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畫中雖無桃紅柳綠的景色,卻已清晰地傳達出春回大地的信息,渲染出一派寧謐而生機勃勃的氛圍,我們彷彿就看到了澹冶的淡雅秀麗和“笑”的動人姿態。傳為北宋燕肅創作的《春山圖》是一幅紙本水墨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此畫是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群山聳秀,山巒間有蜿蜒小路通向古寺,山下小橋流水,籬笆村舍,高松垂柳,高士在山水中尋幽訪勝。畫面處處都流露出對林泉之樂的嚮往,具有濃郁的詩情,生拙凝重的筆墨和山水造型,又與一般職業畫家迥異,帶有早期文人畫的形跡。畫中形制各異的橋樑其風格與造型接近浙中南保存至今的南宋古橋,其所畫之群山也有著溫州雁蕩的神韻,也許我們把該畫作斷為南宋更符合實際,也與紙本材質和文人氣息相吻合。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宋米芾《春山瑞松圖》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元高克恭《春山欲雨圖》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元馬琬《春山清霽圖》局部

《春山瑞松圖》相傳是宋代米芾創作的一幅紙本畫,現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作品描描繪的重點不是山峰林木,而是山中浮動的雲霧。通過雲霧表現春山的靜謐靈動和松樹的矯健挺拔,顯示出春日潤溼而有生趣的意境。在中國山水畫發展中,米芾獨樹一幟,畫風被稱為“米家山水”、“ 米氏雲山”,非常適合表現煙雲迷漫、雨霧空漾的江南山水。元高克恭的《春山欲雨圖》,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絹本墨筆,繪寫江南一帶山水,礬頭皴法,筆觸模糊,彷彿雲雨淡抹。遠山大小相對,雲海蒼茫,近山丘巒錯落,樹木蔥蘢。至於其性情中的平淡天真,在遠山的雲霧間時隱時現,真是好一個春雨迷濛的景緻。元代馬琬擅畫山水,筆墨清潤,構圖密茂,他的紙本墨筆《春山清霽圖》,圖中山脈蜿蜒,溪流曲折,有人盪舟其間。沙洲上樹木成林,山間叢樹蓊鬱,構境優美深曲。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明唐寅《雲山圖》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清王鑑山水長卷《仿米氏春山圖》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清戴熙《春山新沐(雨後微吟圖)》

明代中期吳門畫派生活於江南地區,更善於利用和把握“米氏雲山”的筆墨技巧,“米氏雲山”成為重要的山水題材之一,而並將其發揚光大。唐寅《雲山圖》軸,上海博物館藏。此圖乃仿米氏雲山,煙雲嫋嫋,山嵐浮動,溪水新漲,野橋橫陳,一高士策杖而過,行吟於煙雲春樹之間,墨氣氤氳,虛實相生。唐寅自題:“樹迷春雨暗山椒,自捻藤枝過野橋。山鳥不知身半醉,提壺固固苦相招”清初“四王”之一的王鑑有一幅山水長卷《仿米氏春山圖》,全圖以淡墨渲染為主調,以留白表現雲霧蒸騰、起伏瀰漫的雲氣空間。通過酣暢淋漓的筆墨,表現出山巒時隱時現、欲斷又連,重疊變幻的奇怪景象,使泉圖充滿律動的節奏和飄浮不定的活力。戴熙被譽為“四王后勁”,在用墨方面功力頗深,《春山新沐(雨後微吟圖)》是一幅“筆墨皆雋妙”的水墨紙本畫作,畫上有戴熙自己的題識:“閉門擁褐撥壚灰,倚病貪眠閣酒杯。忽見春山新膏沐,微吟不覺過橋來。”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現代吳冠中《試研朱墨作春山》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明仇英《春山觀瀑圖》

魯迅先生的古體詩《贈畫師》有云:“願乞畫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先生希望畫家構想出新的意境,只管用鮮麗的顏彩描繪春光明媚的山色。中國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後來才有淡彩。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早在魏晉時期的教煌壁畫中就已經出現了青綠山水的身影,唐宋兩代是青綠山水技法的成熟期,也是青綠山水發展的全盛時期,湧現出了李思訓、李昭道、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等一大批傑出的青綠山水畫家。文人水墨山水在元代成為主流,元代的錢選、趙孟頫等開始嘗試“小青綠”著色,探索把“二李”的青綠著色與董巨的水墨山水融合起來。明代的仇英、張宏等以實景青綠山水聞名畫壇,開創了青綠山水畫的新格局。宋元以後,隨著文人畫理論對色彩的抑制和影響,以及設色方法的發展,青綠山水降而為設色山水中與淺絳山水、沒骨山水、潑彩山水平行的設色方法之一。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隋展子虔《遊春圖》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唐代李昭道《春山行旅圖》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明周臣《春山遊騎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是中國存世最早的春山圖,以青綠色為主色調,開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畫面右上部分,畫家運用青綠著色,展現了初春山林間盎然的生機。而右下部分,山間小路卻用泥金來表現,展現了山林中春寒未退的山色。同時,在對樹葉設色時,它不僅僅運用色填或者色染,而且還運用點彩的形式,來展現含苞初放的春日嬌態。縱觀全圖,各種花樹點滿山野,桃紅柳綠,相映成趣,描繪出明媚春光和遊人在山水中縱情遊樂的形態,展示出一幅杏桃綻開、綠草如菌、水波粼粼,春風盪漾的春日融融之景象。傳為唐代李昭道所作的《春山行旅圖》,絹本,青綠著色,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是畫史上繼《遊春圖》之後第二幅以“春”為題的畫作。圖繪崇山峻嶺中,枝葉蒼翠,春意濃郁,條條山徑迂迴盤曲其間,危聳的棧道臨於絕壑之中,天際飄動著朵朵白雲,給人以氣派宏偉之感。畫家以線勾勒輪廓,用筆精到,然後敷以青綠重彩,古雅絢麗,著重用青綠重色增強“春”的氣息。畫家巧妙地迴避了玄宗逃難跋涉的狼狽情景,而有意識地著重描繪春天山嶺間旅行的詩意。春山行旅是歷代畫家喜歡錶達的主題,明謝時臣有一幅同名的《春山行旅圖》,設色絹本長卷。明周臣的《春山遊騎圖》是絹本淺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是以傳統的春山行旅為題材。描繪高山石崖險峻陡峭,樓閣房舍掩映其間,錯落有致。山上蒼松濃郁,遒勁多姿,近景山溪岸邊春花幾樹,山溪湍流,小橋流水,桃花燦爛似煙霞,主僕一行三人正在過橋,一派春機昂然的景象。設色清妍秀麗,是不同於傳統青綠山水的別有一番韻味了。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傳南宋趙伯駒《春山圖》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傳南宋趙伯駒《春山圖》局部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趙伯驌(款)《春山圖卷》局部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趙伯驌(款)《春山圖卷》局部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趙伯驌(款)《春山圖卷》局部

南宋張訓禮的《春山漁艇圖》,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是非常精彩的青綠山水小品,洋溢著春天江山的迷人景色,小中見大,咫尺千里。南宋以趙伯駒兄弟為代表,青綠山水畫風復興,他們筆下的山水,精工細筆,但也適當採用水墨山水畫法,一變唐人濃郁之風為清潤明麗,具有文人畫家所特別崇尚的“畫宜拙,與雅不相違”的“士氣”。趙伯駒兄弟倆傳世有兩幅《春山圖》一軸一卷,但都應是明代仿製之作,但也相當精彩。趙伯駒的《春山圖》,紙本設色畫,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通幅以青綠為主調,生動地表現出春日觸目皆綠的景緻。一派平和恬淡、靜謐自足的人間生活景象,融化於桃紅柳綠、松柏濃郁的大自然春色中。《春山圖》著色淡雅壯麗,除樹木綠色外,山坡上用石青、石綠加橙色,似金色陽光照在綠色的山坡上,山體脈絡清晰明亮,如春雨過後的山色春光明媚。乾隆宋代趙伯駒所作有誤,根據畫中兩座石橋的風格和造型來判斷,最多刻斷為明代。署名趙伯驌的《春山圖卷》是一幅長卷,大青綠繪春日之景,崇山峻嶺,雲霧迷漫,松柏蒼翠,山腳下溪水清澈,岸邊數屋房屋面水而建,四周桃花盛開,遊人、行旅觀花賞景。畫面最左側的三孔石拱橋,橋面圓弧形,拱券分節並列砌置,是典型的明代中後期的特徵。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元胡廷暉《春山泛舟圖》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元商琦《春山圖》局部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元商琦《春山圖》局部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元高克恭《春山晴雨圖》

元代也有不少善用青綠技法的畫壇名家。胡廷暉與趙孟頫同為吳興人,職業裱畫師兼畫工。他曾被趙孟頫請至家中修復唐李昭道《摘瓜圖》,後全憑記憶臨摹了一幅,竟達到“亂真”的程度。胡廷暉的《春山泛舟圖》是一幅絹本設色畫,故宮博物院藏。整幅畫面構圖繁密,洋溢著一派春和景明的氣象。圖中山勢高聳入雲,山間飛澗流泉,松木蔥鬱,屋宇臺閣精工富麗,人物往來其間。山腳下,溪橋潭水,波光如鱗,三兩人泛舟賞景。此圖保留唐代青綠山水的古法較多,在色彩上具有相似的絢麗色澤。商琦的《春山圖》是一幅青綠山水長卷,絹本設色,故宮博物院藏。長卷以平鋪式繪樹木蔥鬱、群山連綿、雲蒸霞蔚之景,恰好描摹出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春景之美。遠處峰巒疊嶂,山峰奇俊,山腳秀木聳立,翠綠茂盛;水面圍山而行,立於岸邊,遙望對面,視野寬廣開闊。近景山石刻畫細緻,先以濃墨勾輪廓,然後以汁綠暈染石面,既顯示出岩石的紋理結構,更洋溢出山川間的一派春意。遠景群峰用沒骨彩筆揮寫而成,以濃淡墨或花青暈染,渾莽一片的山巒為全畫烘托出雄偉壯闊的氣勢。近樹、遠樹雖形態各異,不做枯槎,全用濃淡攢點著葉,共同裝點出萬物勃發、遍山染翠的春之景象。商琦消減了青綠技法的過分裝飾性,在遠景處運用了沒骨技法,以色墨染出雲中遠山,趙孟頫有詩“商侯胸中有丘壑,信手落筆分清妍”是對他繪畫風格的最好評價。高克恭的《春山晴雨圖》則是一幅帶著濃郁水墨韻味的絹本淺設色畫,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描寫春山雨過之後的景象。近處景物繁茂、細緻,遠處景物簡潔概括,前景筆墨並重,中遠景筆墨輕淡,層次分明。高克恭對描繪雲煙有著的濃厚興趣,善於用雲煙渲染氣氛,表現雲煙在不同季節的不同變化。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元盛懋《春山訪友圖》卷局部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元盛懋《春山訪友圖》立軸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明謝縉《春山訪友圖》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明徐端本(史忠)《春山訪友圖》

春山訪友是畫家很喜歡創作和表達的主題。有傳為唐李思訓、宋趙佶所作的《春山訪友圖》。元代盛懋有一軸一卷兩幅《春山訪友圖》傳世,均為設色絹本。《春山訪友圖》卷,繪群山連綿,山勢巍峨,山下河面寬廣,一葉扁舟前行。岸上二人在前,童子隨後。山腳僻靜處一座庭院隱現。《春山訪友圖》軸,描繪深山峽谷中文人隱士論道、會友場景,表現出生機盎然的春日和煦景象。盛懋是專業畫家,因技藝高超,並接受文人畫的影響,其作品頗合士大夫階層的審美情趣,也比較適合老百姓的欣賞,筆法精整,設色明麗。明謝縉的畫極少見,但也有一幅《春山訪友圖》傳世,此圖筆意在盛懋與王蒙之間。明徐端本(史忠)擅長繪畫,工山水,所作山水樹石,縱筆揮寫,不拘家數,極簡率放逸,也有設色紙本《春山訪友圖》傳世。而清代至民國畫家的《春山訪友圖》更是數不勝數。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清王鑑《春山煙靄》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清王翬《仿趙孟頫春山飛瀑》


春山澹冶而如笑(下):歷代《春山圖》選

清王原祁《春山圖》

清代是青綠山水繼明代之後又一演進的重要時期。清代早期,以清初“四王”、吳歷及宮廷畫家為代表的畫師注重以色筆代替墨筆, 敷色極為濃豔沉鬱,突破了文人畫設色淡雅的格調,卻又保持了明潔清新的藝術特點,開拓了文人青綠山水的新境界。其中的王鑑尤長青綠設色,明麗溫潤、華滋渾厚。王鑑《春山煙靄》仿趙松雪,桃柳夾岸,畦徑屈曲,清溪從雲霧深處潺潺流出,溪上有小橋通向彼岸。崗陵轉處,有村落隱現於密林之中,其後峰巒如簇,翠嶂如璧,白雲湧動,遠處青山隱隱,極目不見盡頭。圖中桃李以濃墨細勾,姿態婀娜,如舞春風,似沐雨露;巒石坡陀,則以淡墨勾皴,敷以赭黛,明淨通透,一片青蔥。而江南曉色,在黛青赭綠之中,彷彿被微雨洗過,鮮潤中透出蒼鬱,淡蕩裡別具渾厚,真可稱賞心悅目,味之難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