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機,這位媽媽定的9條手機便用家規。


在家上課,孩子們頻繁使用手機和電腦,嚐到屏幕快感的孩子們是否會沉溺於大小屏幕?現在各地陸續開學,學習也要回歸,是否也應該約束對手機的使用?

有人說:手機正在無形中消耗孩子的腦力!偷走孩子進入更好的學校的機會!

一位帶班多年的高中班主任通過分析班級成績單,發現一個現象:

手機使用的頻度和成績成反比,也就是說平時使用手機多的,或多或少會對成績有影響。

目前成績退步嚴重,名次靠後的學生中,幾乎都有手機。

大部分同學都會用手機玩遊戲,其中一個男生已經有比較嚴重的依賴。

孩子沉迷手機,這位媽媽定的9條手機便用家規。


經過多年觀察,他還發現:

在手機的擁有率上,重點班遠遠低於普通班。

而且班裡玩手機玩得最兇的學生,往往不是那些常人眼中的“富家子弟”,反倒是一些家境比較一般的孩子。

家庭條件好的孩子有著更強的自制力,或者說,家長在對孩子手機的管控上有著更清醒的認識。

而經濟水平中下的家庭反倒在嬌慣孩子,以致他們上課的時候不時拿出手機瞄一眼,課間爭分奪秒打一局遊戲。

連跟老師說話的時候,眼睛都盯著屏幕。

這再次證明,使用手機對孩子學習影響非常大。

但是,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知道玩手機會影響孩子的成績,卻又都無計可施:

說輕了,孩子當耳旁風一過,拿起手機繼續玩;

說重了,手機一摔奪門而出,不僅影響親子關係,更可能影響孩子接下來的學習狀態。

那家長該怎麼辦呢?

推薦讓孩子讀讀張恆柱校長的演講《別讓手機偷走你的大學夢》(本文後面有)。

這篇文章雖然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還是中學的,但是道理對小學生一樣有用。

他指出要想學有所成,貴在明白什麼對自己來說最重要,貴在專注自律。

孩子沉迷手機,這位媽媽定的9條手機便用家規。


問問孩子:

你的自律,在一部手機前都如此脆弱不堪,還談什麼逐夢天涯?

一、玩手機是如何影響成績的?

那麼玩手機對學習的影響有多大?是如何破壞專注力、如何影響成績的?

破壞專注力

無法長時間地集中精神,缺少對某個問題深入持久的瞭解和思考。

這似乎已經成了手機操控下的現代人的“通病”,“專注”狀態正變得越來越難得。

手機帶來的滿足感太容易獲得,而一旦你習慣了這種“唾手可得”的滿足感,就不願再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

比如在高度自律的狀態下完成作業、思考問題。

在回答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時,

巴菲特說:

我的答案是專注,而且比爾蓋茨的答案和我一樣。

對一個學生來說,能不能培養出優秀的綜合素質,關鍵在專注力的強弱,而非低層次的時間投入。

沉迷手機的學生很難在學習上進行持續的、深入的思考;

而沒有深入思考,淺嘗輒止是無益於掌握高難度內容的。

佔用寶貴的時間

羅振宇在2018年跨年演講中說:

遊戲大佬們製作的王者榮耀讓人十分鐘就有個興奮點,而吃雞遊戲三分鐘就要有一個興奮點,而甚至要追求一分鐘一個興奮點。

說白了就是隻要讓你坐到遊戲跟前,根本就下不來,想下來也不要你下來,你下來那就是製作遊戲的人的失敗了。

而到底是你聰明還是遊戲製作者聰明?

他們是一個公關團隊,你們不過是未成年人,怎麼可能和他們匹敵?

別人在課下拼命學習,你卻在找盡時機想盡辦法不惜熬夜玩手機;

別人在課堂上專心聽,你卻在胡思亂想、打盹鬧瞌睡;

別人下課或休息或準備預習,你卻興奮地跟同道中人聊起升級打怪,手癢心難耐。

誰能考出好成績,還用說嗎?

破壞與周圍人的關係

學生一旦愛玩手機,父母必然恐懼擔心,著急上火,或直接干涉,拔網線、砸手機,爭吵責罵;

或到處尋方找策,一想起來就暗自垂淚,為孩子未來擔心;

老師則怒其不爭,反覆勸說無用後,乾脆聽之任之。

處在壓力之下的學生,不管在手機中獲得多少樂趣,一旦面對現實,立馬覺得壓力特別大。

這是大多數沉迷手機孩子的生存狀態。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自己意願與家長老師的矛盾,使他們處在一個不和諧的關係中。

不可能有發自內心的快樂,也不可能在被逼學習的高壓環境下獲得真正的進步。

如何幫孩子根除手機依賴症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學習很緊張也很重要。

摸著良心問問自己,對手機真的那麼不可割捨嗎?

沒有APP,沒有手機詞典就不能正常學習嗎?

或者會造成很大損失嗎?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別為自己割捨不了手機找理由。

你用手機查英文單詞或者成語比用詞典快。

但是用詞典的記憶深刻,親測有效。

而且搜題啥的,自己動腦子,或者問老師問同學。

你如果一有不會的題就查,的確當時很方便,但是考試的時候你去哪裡查?

再者,問問你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吧。

是來自別人不管屁用的虛榮,還是一步步進入更好的學校?

二、你的孩子手機依賴到了幾級?

家長也要以身作則,這樣才能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環境。讓我們測一下手機是不是侵佔了你的生活呢?

來看看你的手機依賴症到幾級了吧!

輕微依賴(1-3級)

除了打電話發短信,基本不看手機。

有事從不發微信聊QQ,直接打電話,說完就掛絕不廢話。

平均每天玩手機累計時間不超過3小時,偶爾用手機拍拍照、看看新聞。

和朋友聚會聊天時,儘量不玩手機,沒有吃飯之前要先自拍和拍食物的愛好。

除非一個人獨處無聊時才會選擇玩手機,很長時間不看手機也不會感到焦慮。

中度依賴(4-6級)

手機主要用於日常聯絡和工作,使用頻率最高的手機軟件是微信、QQ和郵箱,80%的內容僅用於收發郵件、溝通工作。

白天使用手機時間較多,晚上基本不看手機。

每天只在固定時間瀏覽朋友圈消息、閱讀新聞。

在時間管理上比較自律,不會浪費太多時間玩手機、看視頻,不會頻繁更新朋友圈,也不會在微信群裡刷屏。

僅把手機作為必要的通訊工具,沒有了手機會感覺到不便,但也可以忍受。

重度依賴(7-8級)

每天起床和睡前都必須看看手機,每半個小時就忍不住去看一看手機有沒有新消息。

手機電量低於30%就會驚慌失措,出門必帶的三樣東西是手機、耳機和移動電源。

每天使用手機累計超過8小時以上。

幾乎大部分社交、學習和工作,都依賴於手機。

習慣使用各種app軟件來簡化生活模式,餓了用手機叫外賣,累了用手機聽音樂。

在手機上看書、看視頻,用手機發郵件、聊工作,24小時從不關機。

手機癌晚期(9-10級)

隨時隨地都要帶著手機在身邊,否則就會渾身不自在。

走路、吃飯、坐車都要玩手機,曾經因低頭玩手機撞到過前面的路人或是路邊的柱子。

沒有wifi就會煩躁不安、怒不可遏,手機沒電了簡直就像是世界末日。

每隔5分鐘就要刷一遍QQ、微信、朋友圈、微博,從不錯過每一條群消息和朋友圈。

和身邊的人交流越來越少,在一個房間裡也要用微信發消息。

獨處時,是一個人玩手機;

和朋友聚會時,是一群人一起玩手機。

你的手機依賴症到了幾級?

9個建議做法,推薦給孩子:

1.不帶手機或帶老人機上學,不接受任何理由的反駁。

3.打開群的消息免打擾功能

4.取消朋友圈照片更新提醒

5.降低更新朋友圈的頻率

6.卸載絕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手機遊戲及娛樂APP

7.清理手機裡的電子書

8.在需要專注的時間打開手機免打擾功能

孩子沉迷手機,這位媽媽定的9條手機便用家規。


9.早起和睡前不要碰手機

三、別讓手機偷走你的大學夢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尊敬的各位嘉賓:

今天,我們迎來了新的一學期。

學生淪為“手機控”後果很可怕

開學前兩天,偶遇一位來校為孩子充飯卡的高二同學家長,短暫的交流中得知孩子是個手機控。

因為手機,父子關係疏離,家庭戰爭不斷。(如果從小學就沉溺於手機將怎樣?)

他言談中的憤慨與嘆息能讓我深深感受到一位父親的無奈與無助。

我安慰了他一會兒,並提了一些建議。

但送別家長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作為一位教育人,

我明白這個問題困擾的絕不僅僅是一個孩子,一對父母,一個家庭。

德國頂尖腦神經學家、哈佛大學教授Spitzer近年的力作《數字痴呆化,數字化社會如何扼殺我們孩子的腦力》讓我們看到,這已經成為世界難題。

德國是個教育零成本,零門檻的發達國家。

手機、網絡的普及比中國更早更快更廣,Spitzer教授在認真的對比分析後發現:

當今德國小學入學新生多動、易暴怒、提筆忘字、做題粗心、記憶力差、詞不達意、協調性差、粘人、孤僻等等問題,都比移動時代之前的孩子有了明顯的增加。

他認為,對智力建設沒有幫助的行為包括:

電視、電玩、網遊、網絡依賴。

作為一個著名學者,Spitzer教授看得更遠,他看到的是數字痴呆化對一個人整個人生的影響。

他認為沉溺於這些行為的人在學習階段表現為各種學習障礙和自我管理問題。

公允地講,學校是一所不可多得的值得尊敬的學校,之所以令人尊敬。

我覺得核心是三句話“學校有夢想,教師有情懷,學生有思想”。

我們期待從九中走出的學子更有思想,更有情懷,更有擔當。

“百度一下”創造不了蘋果,也拿不到諾貝爾獎

思想從哪裡來?

真正的思想,來自於對學習的嚴肅思考和不懈努力。

中學生活的真諦就是學習,努力學習就是我們中學生的一種責任。

在報到前三天,我們推出一則微信“假期過完該收心了。”

請嚴肅地告訴孩子:

學習肯定苦,所有人都一樣。(對陸續復學的小學生來說也一樣)

這則微信在最後提醒大家,學習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

尤其在這個“有問題,百度一下”的年代,大家要清醒地認識到:

喬布斯靠“百度一下”創造不了蘋果,屠呦呦靠“百度一下”摘不到諾貝爾獎。

專注學習、自主自律才是硬道理

真正的思想,來自於撬動整個地球的壯志豪情。

我們有位同學,一直有個夢想,想走進牛津大學這所著名學府深造。

將來為民族騰飛出份力、為中國富強做點貢獻。目前他正在為夢想而努力。

他的家長告訴我,在家裡,聊天、看手機的父母經常受到兒子的批評與教育,為此他是既汗顏又深為這個兒子驕傲。

今天中國高考改革的大幕已經拉開,改革的方向是讓既有紮實的基礎,又有出眾的綜合能力的人在高考這個綜合考場中勝出。

在學習校內知識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同學把目光瞄準理想高校的自主招生,用拼搏和汗水來擁抱自己的夢想。

真正的思想,來自於一群志於道者的交流碰撞。

非洲有句諺語: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在避免數字化危害的過程中,一個積極向上的優秀團隊尤其重要。

中學同學的友誼彌足珍貴,但“ 搖一搖、掃一掃”培養不出真正的必有我師的三人行。

“真正的朋友,也絕不是靠一起玩‘王者榮耀’‘絕地求生’等電腦遊戲培養起來的。它是在為了一個偉大的目標和集體一起前進過程中被認可而形成的。”

你成長過程中應該有更多的優秀學生的陪伴與滋養。

當然,真正的思想者還必須能享受孤獨。

既要灌輸熱烈的感情,又要擁有堅強的理智。

唯其如此,才能在碎片化的喧囂世界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 這是網絡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