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統一中國後為什麼僅存在14年?除了郡縣制,更因其自身昏聵

秦王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其政治、經濟、文化方略是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的開創性壯舉,建立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等舉措更是為後世建立大一統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這樣一個強盛的王朝,卻只有不到20年的歷史,準確得說應該是14年。

秦朝短命是因為始皇帝推行郡縣制導致的嗎?還是有其他原因?

秦朝統一中國後為什麼僅存在14年?除了郡縣制,更因其自身昏聵

郡縣制

實施郡縣制操之過急,6國殘留貴族勢力依然十分龐大。

從春秋時期大大小小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到戰國七雄,6國貴族中能存活下來的都不是省油的燈,每一位都在各自的地盤上經營許久,關係盤根錯節,影響力巨大。儘管這些勢力在秦滅6國的戰鬥中遭遇打擊,失去了以為掌握的特權,但他們依然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而且秦國攻城略地並不是如篩子一般將每一寸土地都細細曬過去,一座一座城玩命的打,經常就是打下一座城,然後就會有許多城池聞風而降。何況圍城本來就是一場消耗戰,如果一座城一座城的打,再多的士兵都不夠打的。

這就導致一個問題,秦國在短時間內就得到了那麼多的城池,但沒有能夠進行有效管理的忠誠於秦國的人才,秦國臣子的門客們在外地也是根基淺薄,如果某座城池掀起反抗,恐怕也很難鎮住場面,那麼比較合適的做法,就是先用投降的那一班人馬進行管理,待到天下穩定了再逐步替換掉。


秦朝統一中國後為什麼僅存在14年?除了郡縣制,更因其自身昏聵

楚漢爭霸

而秦也是這麼做的。待到統一六國,秦開始替換那些遺留貴族,最終出臺的便是郡縣制,郡直屬中央統領,郡以下設直屬的縣或道,縣以下設鄉、裡和亭,看起來確實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而且郡的長官“守”和縣的長官“令”均由國君任免,保證了統治機構的最高統治權牢牢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只不過郡縣的長官是皇帝直接任免,但鄉、裡和亭不是啊,只要能掌握鄉、裡和亭的職位,郡縣長官不就架空了。這些殘存勢力到底是耕耘已久,要做到這樣的事情並非難事,因此也掌握了大量秦朝的基層官職。

而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天下大亂,這些人馬上就跳了出來,而且一呼百應,出現了一大票戰國殘存勢力建立的楚、漢,以及雍、塞、翟、韓、西魏(魏)、常山(趙)、代、齊、河南、殷、九江(淮南)、閩越、建成侯彭越、陳餘、韓信、臨江等軍閥勢力。

秦朝統一中國後為什麼僅存在14年?除了郡縣制,更因其自身昏聵

孟姜女哭長城,最有名的故事

新興帝國百廢待興,但天下沒有得到休養生息

秦國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耗資鉅萬,先後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

大戰過後百廢待興,而且新建立的王朝還有許多的不穩定之處,因此對秦始皇來說,鞏固自己的統治是當務之急,而建立萬世無窮的基業也是秦始皇深思熟慮之後所提出來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定都咸陽,修建通向六國的交通幹線——馳道,統一文字、度量衡等等,確立新帝國的內部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另外,面對匈奴的侵擾,秦始皇派蒙恬和公子扶蘇北修長城,防止北方匈奴的入侵,也是當時的迫切任務。還有擴建都城,建築阿房宮、秦始皇陵等等,也是為了提高新帝國的威嚴。

秦朝統一中國後為什麼僅存在14年?除了郡縣制,更因其自身昏聵

阿房宮圖

本來這些都沒毛病,但問題就在於當時百廢待興,老百姓急需休養生息。秦應該做的是恢復經濟發展以安民心;消除秦國與六國人民因為長期戰亂征伐造成的對立情緒;消除六國殘留貴族對秦國地方統治的影響,彌合內部裂痕等等以安天下。

而修建馳道、長城、擴建都城、建築阿房宮、秦始皇陵都是大工程,在當時沒有如今各種挖掘機、裝載機等大型工程機械的情況下,全部依靠人工和畜力,那麼必然要徵調大量人口。修阿旁宮和秦始皇陵時秦王朝就“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這70餘萬人去種地服徭役不好嗎?

我們都知道秦朝也是農業社會,糧食生產是國家根本。但是當大量青壯勞動力征調去幹工程了,那地裡的糧食怎麼辦?沒有糧食就吃不飽飯、交不上稅,交不上稅意味著必然要受到法律懲罰,長此以往老百姓也就沒了活路,要麼餓死要麼造反。

秦朝統一中國後為什麼僅存在14年?除了郡縣制,更因其自身昏聵

秦始皇

皇權過度強化,成為奸臣手中殘害忠良的利器

秦始皇為了自己的王朝能夠千秋萬代,不斷強化皇權權威。這本身無可厚非,當時天下初定,只有維持一個無上權威,維持一個皇帝才能維持穩定的統治,防止天下大亂。但前提就在於,掌權者必須是明君而不是昏君,如果是昏君,強化的皇權便很容易出事情。

而且在皇權非常強大的時候,會產生一個副產品:一個人只要待在皇權身邊,只要得到皇權特許,或者利用皇權特許,就能享受類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待遇,無論多麼荒唐多麼不合情理的行為都可以暢行無阻。

所以趙高儘管只是一介宦官,但因為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得到了秦始皇和胡亥的信任,得封中車府令掌皇帝車輿,儘管不是大權在握,也結不了什麼朋黨,但掌管著皇帝印璽,又背靠皇權權威,實際上也是位高權重之人。

秦朝統一中國後為什麼僅存在14年?除了郡縣制,更因其自身昏聵

公子扶蘇

而胡亥只是秦始皇少子,繼承帝位怎麼都輪不到他,何況此人並非帝王之才,但有掌管皇帝印璽的趙高支持,又是皇室子弟,在皇權權威至高無上之時,自然也就很容易能夠獲得帝位。

秦始皇駕崩後,兩人便利用掌印權和皇權權威至高無上的便利,即便秦始皇在駕崩前詔命公子扶蘇即位,但依然敢發動沙丘政變,有膽子逼迫宰相李斯偽造詔書。

也是因為皇權權威至高無上,儘管長子扶蘇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第一順位繼承人,而且為人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深受百姓臣民愛戴和始皇帝的喜愛,但在接到詔書的時候,依然毫不懷疑,反而向蒙恬表示:“如果父親命令兒子自殺,那還要再請示些什麼呢?”隨後自殺。

扶蘇一死,趙高當即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並自任郎中令。

秦朝統一中國後為什麼僅存在14年?除了郡縣制,更因其自身昏聵

趙高、扶蘇、蒙恬、胡亥畫像

誅殺宗室子弟也十分輕鬆,經過與趙高共同策劃,胡亥羅織罪名,首先將6位公子殺戮於宮,隨後又在咸陽的市上,公開處死12個公子;公子將閭等3人,自知二世不會放過他們,被迫含恨自殺;公子高自知難逃一死,主動為秦始皇殉葬。其他皇室公主等人也皆遭殺害。

殺李斯、蒙恬兄弟這類朝中棟樑之才更沒有受到什麼大的阻礙,想殺就殺,還捏造罪名殺死了其他一批大臣。中央郎官以上、地方郡縣守尉也被殺掉和撤換了一大批,並換上自己的親信。朝中文武百官自然也是戰戰兢兢。這就是皇權權威至高無上惹的禍,也成為後世宦官干政的重要起點。

二世殘暴,奸臣當道,天下又能好到哪裡去?

秦朝統一中國後為什麼僅存在14年?除了郡縣制,更因其自身昏聵

焚書坑儒

成也法家敗也法家

在秦國這輛橫掃中原一統天下的戰車上,法家絕對是最重要的發動機。“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理念是法家的基本思想,而法家也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改革社會、富國強兵、重視耕戰、嚴刑峻法和中央集權等理念,為秦國強盛一統天下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秦王朝是成也法家敗也法家。儘管秦靠法家起家,但後來卻逐漸扭曲了法軍的基本思想,過度強化中央集權,過分信任身邊的大臣和家人。

有一次,趙高犯下重罪,蒙毅不敢違背律法,要按律處他死刑,趙高巧言令色,最終使秦始皇赦免了他並復其原職。這也導致了奸臣趙高當政,暴君秦二世上臺。

秦朝統一中國後為什麼僅存在14年?除了郡縣制,更因其自身昏聵

指鹿為馬

而秦二世上臺後更是將法家講究的嚴刑峻法發揮到了極致,徹底拋棄了法家講究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理念,對內捏造罪名誅殺大臣宗親,任人唯親,司馬遷便在史書中記載:“凡所為貴有天下者,肆意極欲,大臣至欲罷先君所為。”

在秦始皇死後,他繼續大量徵發全國的農夫修造阿房宮和驪山墓地,調發五萬士卒來京城咸陽守衛,同時讓各地向咸陽供給糧草,而且禁止運糧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陽周圍三百里以內的糧食,必須自己帶糧食。除了常年的無償勞役外,農民的賦稅負擔也日益加重。

秦朝靠法家起家,卻完全曲解了法軍的理念,導致人民在經歷了數十年的戰爭之後好不容易迎來太平盛世的時候,卻依然揹負著稱重的負擔苦不堪言,反抗也是早晚的事情。

秦朝統一中國後為什麼僅存在14年?除了郡縣制,更因其自身昏聵

陳勝吳廣起義

綜上所述,實際上秦朝短命不只是因為始皇帝推行郡縣制導致,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秦朝的統治者統治無方,忽略了當時社會上的尖銳矛盾,忽視了老百姓最樸實最迫切的需要,忽視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樣最基本的道理,最終導致統治階級失去民心,失去統治的基礎,最終僅14年就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