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没背景,如何让孩子跨越阶层?

没钱没背景,如何让孩子跨越阶层?

1

社会大环境:贩卖焦虑

我从来都不主张散养,主张重视教育,但是重视教育可不等于把孩子逼得密不透风。

现在很多贩卖焦虑的文章根本就是胡说八道,稍微一看就发现满是漏洞。还把一大堆缺乏判断力的家长给忽悠的神神叨叨,一边焦虑一边开始信了这些鬼话给培训班交钱。

比如前阵子好像不少公众号都鼓吹“美国精英的孩子每天只睡四个小时”。这种挑战医学常识的鬼话怎么会有人信?就是成年人长期睡眠不足都要智商下降,何况还在生长发育中的青少年。偶尔熬夜是有的,长期熬夜谁也受不了,精神都要出问题。常年一天睡四个小时,别说当学霸了,不熬傻了才怪呢。

孩子大人的精力就那么多,好钢要用在刃上。别小看跟孩子聊天,陪孩子玩,给孩子自由发展的时间这些看起来“没用”的事。没有这些基础,父母很难发现孩子的特点并给予正确的支持和引导。

那种散布焦虑的说法不仅养肥了各个教育机构,让家庭把时间精力用在各种没用的补习上,也让很多妈妈在职场上战斗力削弱。最要命的是还造成厌学情绪,很多中国人为什么三十岁就口口声声自己这辈子没戏了,认命了,只能逼娃了?

就是从小被这种教育搞得厌学情绪入骨,视学习为阶段性的受罪行为。既然自己已经成年了,有了自主权了,就是死也不肯再学习再进步了。

不过,虽然自己痛恨学习,但逼孩子总比自己上进轻松愉快多了,只需发号施令即可,还可以自欺欺人说“我都是为了孩子好”。

不信,你问问这些家长:不如你利用业余时间考研读博进修一下?难度总体来说还是低于逼迫孩子高考上名校的哟。

你看他们肯不肯?他们绝对马上说“不行不行,这不现实”。

没钱没背景,如何让孩子跨越阶层?

2

希望孩子跨越阶层,不如先逼自己跨越

还很多人说,父母焦虑,是因为希望孩子实现阶层跨越。

对于这种焦虑,我只有一个建议:父母自己先身体力行,努力实现阶层跨越。

我没有开玩笑,我是很认真的。

首先,只要父母实现了阶层跨越,孩子自然跟着就实现了。

第二,父母比孩子更有实现阶层跨越的条件。

1.父母目标更清晰。

父母已经有了“实现阶层跨越”这个愿望。孩子可不见得有。你强行让他跨越,他未必乐意。

2.父母已经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父母总归是成年人,也工作了这么多年,总得认识点人,掌握了一些技能,也有一些经验。而孩子将来出社会一无所有,从零开始,起点还不如父母呢。

第三,父母先努力跨越阶层,也是在给孩子的未来积累经验。

很多父母逼孩子做一些又累又无效的蠢事,还觉得自己在帮助孩子实现阶层跨越。问题是你自己跨越过没有?你没跨越过,你怎么知道这些事是对的呢?

比方说逼着孩子练琴,那你最好自己先好好学一遍,把自己先学成高手,然后你再感受一下,这个本事能不能帮你跨越阶层。如果不能,那你逼孩子花那么多时间练琴,搞得亲子关系很紧张,图的到底是个啥?

学习也是一样。高考现在也不限制年龄了,你盼着孩子考清华,不如你自己先考一个呀。这样考中了,可以把经验传授给孩子。嫌高考太夸张,考研考博进名校总可以吧。

总之,嫌孩子哪里做的不好,你自己就做好。大部分焦虑的父母也不过就三四十岁吧,离七老八十还远着呢,重新高考都来得及,做什么都有的是机会。

什么叫起跑线?家长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如果赶上天资聪颖的娃,那是娃自带起跑线。如果娃资质一般,你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你该做的不是逼孩子,而是好好逼一下你自己。

没钱没背景,如何让孩子跨越阶层?

晚餐后的中国儿童和中国父亲

3

虎妈狼爸:失败的教育案例

很多人在参考教育样板的时候,经常只看结果,而不去分析整个过程。比如《虎妈的战歌》被很多人认为是“成功的教育经验”,因为结果看起来很好——两个女儿上了哈佛耶鲁。

实际上,如果你熟知美国的升大学制度,考虑到虎妈和她丈夫都是常青藤的教授,虎妈丈夫是犹太人所以他们也不受亚裔分数歧视,她两个女儿读的全都是非热门专业等一系列因素后,你就会发现,她女儿在学业上达到的所谓成功,难度大约相当于我国北上广的孩子考上个211冷门专业。

在学业达到这个水平的学生里,她女儿受的罪可是远远大于平均值。虎妈说过,她女儿从小很聪明,被别的教授测定为天才。所以,不存在她女儿太笨了才这么费劲的可能。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她的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她女儿的智力发育和能力发展。幸亏她女儿天资聪颖,最终仍然达到了还过得去的水准。

类似的还有个狼爸,比虎妈还狠,虎妈只是较劲,狼爸已经达到了虐待的地步。狼爸的卖点是孩子上了北大。这就更扯了——他儿子是美籍华人上北大,这种人上北大难度低于北京孩子考到海跑。

所以,其实很少有虎妈式教育方法的真正成功案例。多数所谓成功案例,不过是赶上孩子天资聪颖,被毁之后还能比普通孩子强。

赶上孩子资质稍微差一点,基本上就妥妥地输在起跑线上了。

没钱没背景,如何让孩子跨越阶层?

4

认清现实:什么样的家庭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其实教育孩子这件事,最重要的就是先搞清楚你家的情况,确定教育目标是什么。

然后就是好好了解你的孩子有什么特点,量身定做一个能达到你教育目标的计划。

盲目追捧一些跟你实际情况不符合的教育方式,不但徒增焦虑感,而且效果也不好。

大体来说,家庭条件有三个档次。

第一档是贫困。

贫困的意思就是缺吃少穿,上学的学费都是负担。

如果你家是这么一档,那你唯一的教育目标就是尽快脱贫。

对于大部分贫困家庭来说,如果孩子不是念书的上等材料,那么培养孩子有一技之长是最容易摆脱贫困的方法。比如孩子爱美,就去学裁缝理发。孩子爱吃,就做厨师。孩子心细,可以当护士。孩子动手能力强,就做技术工人。

这个层面的竞争其实不激烈,拼的是家长的意识。这些需要辛苦一点又要动点脑子的工作永远都缺人的,只要打定主意,选好方向,基本上就能吃上这碗饭,成功脱贫。

如果运气好赶上孩子念书天赋好。那么思路其实还是一样,建议读技术性强的专业:编程,工程师,医生等等,都是适合家贫而念书好的孩子的专业。

太穷的孩子不建议搞文艺,除非天纵奇才,否则成功概率太低了。如果你多关注就会发现,大部分艺术家包括优秀艺人,家境没有太差的,起码都是个小康。艺术这玩意儿需要一点闲情逸致,才容易养得出来。

没钱没背景,如何让孩子跨越阶层?

第二档是小康。

什么叫小康呢?就是吃喝不愁,但也没有太多的资源给孩子继承。

这部分孩子确实要面对较强的竞争,才能保证自己不至于还不如爹妈。所以,其实这部分孩子在培养方向上,跟穷人家孩子道理也是一样:找到孩子竞争力最强的部分,然后好好培养。

幸运的是这部分孩子的家庭普遍还是能给比较好的支持,选择余地也比贫困家庭大多了。而且这部分家庭可以承受一部分的试错成本,孩子也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发现自己的长处。文艺,体育,商业,技术,什么都可以。

这部分家长最需要警惕的就是盲目照搬所谓“贵族教育”,把时间金钱和亲子关系耗费在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上。比如斥巨资去参加海外夏令营,斥巨资学习贵族运动,花费大量时间苦练乐器等。

家长应该做的是把钱和时间用来培养孩子最强的部分,父母也适当地早早找资源和关系,帮孩子建立自信,发展特长,选定专业。

所谓虎妈式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会让你看不出孩子到底擅长什么,因为自由发展的时间都被占满了。

没钱没背景,如何让孩子跨越阶层?

第三档是成功人士。

这里所谓的成功人士,指的是已经脱离了普通人阶层的精英,已经有足够的资源给子女继承。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教育的目的可就不是往上爬了,而是保持住优越感,别往下掉。

所以这个阶层从趣味上,会玩一些平民很难参与的运动,其特征是没用(商业化程度轻,很难靠这个赚钱),麻烦(练习成本高,一般人玩不了)。

比如一些水上运动,冰上运动,还有一些冷门运动——很多贵族学校都有wrestling,摔跤,很难想象吧。

而在学业上,这个阶层的娃如果有出息,家长就指望着娃继承家业。他们不需要竞争,需要的是综合能力过得去,放在管理岗位上能基本胜任。所以贵族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培养使命感。至于数理化,差不多就得了。有时间还是多练练演讲,多参加点社交活动。

这个阶层的娃如果没出息,那么就要靠社交和贵族习气来维持优越感了。艺术策展人,时尚,慈善等不太需要特别的才能,但是需要圈子的工作就很适合。

对于出身不够理想的人来说,所谓眼界,不是去了几个高级夏令营,参加了多少豪华游。最重要眼界就是不要把自己看死,记住人生还很长,终身学习很重要。起点低不要紧,一步步往上走,先脱贫,再慢慢增强实力,只要持续努力,谁都有机会。

贵族教育是一种享受。20岁的时候没有机会出国留学环游世界,40岁,60岁也可以。这种事情,根本没必要在年轻甚至年幼的时候乱攀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