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殺手”小行星襲擊地球:核彈等撞擊可取

如果一個巨大的太空物體眼看著就要撞向地球,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我們或許可以用宇宙飛船狠狠地撞擊它,使它偏離軌道,或者用核武器引爆它;用引力牽引裝置拖住它;甚至用聚焦的陽光使它減速。那麼,哪一種選擇最好呢?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計算,提出了一個評估這些選擇最終效果的系統,並根據兩顆小行星及其在太空中的路徑進行了模擬。

首先,我們必須決定是先執行偵察任務,還是立即發動全面進攻。這是在生死存亡的壓力下做出的重大決定,也促使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在今年2月份的《宇航學報》(Acta Astronautica)上發表了一篇指導性的論文,探討了一些能使小行星偏轉方向的方案。

在電影中,小行星的撞擊幾乎都是發生在最後一刻:一塊巨大的而致命的太空岩石,就像一顆從黑暗中射出的子彈一樣直衝地球,從發現它到預計的撞擊時間只有幾周甚至幾天。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行星防禦辦公室2019年4月的報告,小行星撞擊是人類面臨的一個真正威脅,但與此同時,NASA也認為,他們已經發現了大部分體積最大、可能最致命的天體,而這些天體——所謂的“行星殺手”——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很小。當然,可能還有大量體積較小,但仍然大到足以毀滅整個城市的小行星尚未被發現。

地球附近大多數較大的太空物體已經受到了密切監視,因此我們可能會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得到大量警告。天文學家觀察著這些靠近地球的太空岩石,看它們是否可能穿過某個“鑰匙孔”。每一顆威脅地球的小行星都會在圍繞太陽軌道的不同位置離地球越來越近,或者越來越遠。沿著這條路徑,在靠近地球的地方就存在著所謂的“鑰匙孔”。如果小行星在下一次接近我們的星球時,最終是碰撞的結局,那它就必須穿過這一空間區域。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論文撰寫時還是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的三星工程師Sung Wook Paek說:“鑰匙孔就像一扇門,一旦打開,小行星就很快會撞擊地球,概率很高,”。該論文指出,最容易阻止一個物體撞擊地球的時間,就是在它穿過某個“鑰匙孔”之前。這將從一開始就阻止該物體朝地球撞過來。一旦小行星穿過“鑰匙孔”進入撞擊地球的軌道,拯救地球就需要更多的資源和能源,並涉及更多的風險。

Sung Wook Paek和其他作者放棄了使小行星偏轉的大多數方案,只認真考慮了核爆炸和撞擊的選擇。他們寫道,核爆炸其實很可能帶來問題,因為核爆炸後小行星的具體表現不容易確定,而且對核武器的政治擔憂可能也會給任務帶來阻礙。

最後,他們提供了三種方案來執行偏轉小行星任務。如果發現一顆“行星殺手”小行星正朝某個“鑰匙孔”飛來,那這些方案可以在短時間內做好準備。

(1)“0型”任務:就是向來襲的目標發射一臺重型撞擊器,利用有關該目標組成和軌道的儘可能詳細的信息,使其偏離軌道;

(2)“1型”任務:首先發射一個偵察器,在主撞擊器發射之前收集小行星的近距離數據,以便更好地瞄準射擊,獲得最大的效果;

(3)“2型”任務:一臺小型撞擊器與偵察器同時發射,撞擊目標使其略微偏離軌道;然後,根據來自偵察器和第一個撞擊器的信息,對第二臺小型撞擊器進行微調,使小行星最終不能穿過“鑰匙孔”。

研究人員寫道,“0型”任務的問題在於,地球上的望遠鏡只能收集有關“行星殺手”小行星的粗略信息,這些天體距離地球還很遙遠,體積相對較小,其反射的光線也很暗淡。如果沒有關於小行星質量、速度或物理組成的精確信息,撞擊器任務將不得不依賴於一些不精確的估計,使無法阻止小行星穿過“鑰匙孔”的風險更高。

研究人員認為,“1型”任務更有可能成功,因為它們可以更精確地確定小行星的質量和速度,但這類任務也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資源。“2型”任務可能效果更好,但所要求的時間和資源就更多了。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計算哪種任務效果更好的方法,主要基於兩個因素:從任務開始到小行星到達“鑰匙孔”的時間,以及使特定小行星適當偏轉的難度。研究人員將這些計算結果應用於地球附近兩顆著名的“行星殺手”小行星:阿波菲斯(Apophis)和貝努(Bennu),得出了一套複雜的指令。一旦其中一顆小行星開始向“鑰匙孔”移動,就可以用這套指令設計出使其偏轉的探測器。

他們發現,如果有足夠的時間,“2型”任務幾乎總是能使小行星貝努適當地偏轉。不過,如果時間很短的話,則可以採用速戰速決的“0型”任務。只有少數情況下,“1型”任務才會奏效。

對於小行星阿波菲斯,情況又有所不同,也更加複雜。如果時間緊迫,“1型”任務通常是最好的選擇:迅速收集數據,以便正確地瞄準並撞擊。如果有更多的時間,“2型”任務有時是更好的選擇,取決於小行星偏離其路線的難度會有多大。在任何情況下,“0型”任務對阿波菲斯都沒有作用。

如果時間太短的話,無論是阿波菲斯還是貝努,這些任務都無法成功地使其偏轉。小行星之間的差異歸結於它們的質量和速度的不確定性,以及它們內部物質對撞擊的反應。研究人員寫道,這些基本原理同樣可以用來研究其他潛在的“行星殺手”,未來的研究可以結合其他選擇來改變小行星的方向,包括核武器等。選擇越多越複雜,計算就越困難。研究人員最後寫道,訓練機器學習算法將在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小行星撞向地球的場景中,這些算法將根據準確的可用數據幫助天文學家做出決策。

“行星殺手”小行星襲擊地球:核彈等撞擊可取


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