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皇帝:朕倒賣祖宗產業、削減八旗福利,但朕還是個好皇帝

咸豐三年四月初十日,應兵部尚書桂良的奏請,皇帝硃批後,內務府向皇帝遞交了一份名為《內務府奏查明庫存金鐘分量及抄產變價銀無存摺》。

  • 一封變賣“家產”的硃批奏摺

在這份遞交給皇帝的奏摺中,內務府查明其下屬的廣儲司銀庫中原來收存有大金鐘4口,小金鐘16口。由於在嘉慶二十四年的時候,由皇帝調撥使用大金鐘一口,小金鐘16口,所以僅剩下大金鐘3口,總重約三萬三千兩。並且內務府已經找金匠對大金鐘的成色進行了驗看,隨時可以將金鐘融化,提煉黃金。咸豐皇帝在奏摺後硃批到:著派恭親王奕訢、工部尚書翁心存,會同內務府認真妥辦,欽此!

咸豐皇帝:朕倒賣祖宗產業、削減八旗福利,但朕還是個好皇帝


咸豐皇帝:朕倒賣祖宗產業、削減八旗福利,但朕還是個好皇帝

上圖_ 太平天國運動


乍一看這份奏摺疑點重重,兵部尚書為什麼會讓內務府清查銀庫中珍藏的金鐘?他的手未免伸的太長了。而為什麼內務府在清點金鐘的同時要查驗成色,並且準備融毀呢?咸豐皇帝又為什麼會批准“譭棄”祖宗留下的寶貝呢?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為南方洪秀全為首的太平軍。

由於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導致大清南方政局糜爛,尤其是江南重要的賦稅大省,無法按時完成每年上繳中央財政的稅銀,但朝廷又頻頻用兵,導致戶部銀庫入不敷出,大清財政系統難以維繫,萬般無奈之下高層官員才出此下策,咸豐皇帝為了穩固統治才“從善如流”。

咸豐皇帝:朕倒賣祖宗產業、削減八旗福利,但朕還是個好皇帝

上圖_ 太平軍與清軍交戰圖


  • “化鍾賣銅”換銀子

早在咸豐元年,戶部就請求過咸豐皇帝動用內務府銀庫的內帑一百萬兩來接濟兵餉,押赴前線軍營。到了咸豐三年太平天國的實力進一步擴張,前線吃緊,所以兵部尚書才上奏摺懇請皇帝將內務府珍藏的金鐘融化,充作軍費。面對這樣的要求,咸豐無法拒絕,所以就安排恭親王奕訢親自負責。

奕訢等人在將三口乾隆皇帝留下的金鐘驗明正身後,按照咸豐的意思:金鐘融化後,分別鑄造成各重二兩、三兩、五兩、十兩不等的金條,並鐫刻上皇帝年號,以便流通。

最後從咸豐三年六月初六開始融化到當年十一月初三,這三口金鐘一共傾得金條八千五百零三塊,獲得總重二萬七千三十兩的黃金。

按照當時奕訢、翁心存等給出的一兩黃金兌換十五兩白銀的匯率,這次融毀的金鐘可抵405450白銀軍費。

咸豐皇帝:朕倒賣祖宗產業、削減八旗福利,但朕還是個好皇帝

上圖_ 咸豐皇帝,1860年10月13日《倫敦新聞畫報》


在兵部開始向皇帝哭窮,要皇帝融化金鐘之際,戶部也不甘人後,在咸豐三年五月請求將宮廷、園囿內所積存的銅器拿出來送到戶部的錢局融毀,鑄成銅錢使用。並舉出康熙年間為了平定吳三桂的叛亂,康熙皇帝將宮內的佛像拿出來鑄成羅漢錢的例子,來讓咸豐同意這個請求。

為了大局考慮咸豐皇帝命內務府繼續清查積存不用的銅器,查得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奉宸苑四處所藏不用的銅瓶、銅香爐、銅鶴等等陳設,甚至包括旗杆上的銅頂,門上的銅釘、屋簷上的銅網,一共收繳了八千四百七十四斤銅器,全部運往戶部,鑄成銅錢以供使用。

咸豐皇帝:朕倒賣祖宗產業、削減八旗福利,但朕還是個好皇帝

上圖_ 咸豐年間,內務府票


  • “一地雞毛”的大清財政

可就是皇帝和內務府這樣砸鍋賣鐵式的輸血,還是無法滿足戶部財政的缺口。咸豐三年八月二十四日戶部又請皇帝讓內務府繼續撥發銀兩,就連軍機處沒錢了也找內務府,要求支應兩千二百五十兩銀子做吃飯、辦公用品消耗使用。可內務府也不是印鈔機,在清查完庫房所剩銀兩後,內務府給出的答覆是:按照慣例每年九月份的內務府銀庫應該有五十八、九萬的銀子供各處使用,可是現在庫裡只有四萬九千兩銀子,連維持宮廷日常運轉都不夠。

面對內帑、國庫都一乾二淨的情況,地方財政和稅務部門的收入又怎麼樣呢?

以江西九江稅關為例,按照嘉慶年間的定例,九江關每年的收入不能低於五十三九千八十一兩白銀,其中要繳納給中央財政十七萬兩千一百八十一兩。但是在咸豐三年正月和二月間,一艘商船都沒有從該處經過。到了三月間:

每日過關十餘船或一二十船,所收稅銀十餘兩或數十兩,且間有一船皆無之日。

咸豐皇帝:朕倒賣祖宗產業、削減八旗福利,但朕還是個好皇帝

上圖_ 葉名琛(1807年~1859年4月9日),湖北漢陽人,清朝中後期著名封疆大吏


面對這樣的情況九江關監督義泰只能請求皇帝九江關不再按慣例如數繳納稅銀,而是有多少繳多少。到了咸豐四年,較為富庶的粵海關,也開始由兩廣總督葉名琛牽頭上奏,“晃點”咸豐。

奏摺中葉名琛請將每年粵海關額定上解的三十萬兩銀子,每年按季分批撥發,每批上解七萬五千兩銀子。

據葉名琛的說法:這樣做一是可以緩解朝廷較為困頓的財政,二是怕粵海關到了繳納稅銀的時候,三十萬兩銀子因為其他各項支出湊不齊了。面對這樣“周到細緻”的考慮,咸豐皇帝當然批准了。可是到了第二年內務府盤點賬目的時候,粵海關的稅銀在前一年繳納了第一季的七萬五千兩銀子後,“餘皆未見報解”。

更為窘迫的是時任兩江總督署蘇州織造的大臣怡良。他在咸豐四年的摺子裡向皇帝“攤牌”:因為軍情吃緊,蘇州織造今年的綢緞布匹做不出來了,實在是沒錢了。

咸豐皇帝:朕倒賣祖宗產業、削減八旗福利,但朕還是個好皇帝


咸豐皇帝:朕倒賣祖宗產業、削減八旗福利,但朕還是個好皇帝

上圖_ 蘇州織造署舊址,位於城區帶城橋下塘


可這次咸豐皇帝沒有體貼他。因為這些織品是要用來賞賜外藩的,因此咸豐讓怡良無論如何想辦法開機織造,哪怕只能織出一半也好。看起來這項重要的開支,數目應當非常巨大,可事實上,這項工作只需要有六萬五千四百兩銀子購買材料即可開工,由此也可見號稱江南繁華地的蘇州當時的社會經濟被太平軍摧毀的有多嚴重。

在咸豐五年內務府遞交了一份各地稅關拖欠銀兩的賬目。截止到咸豐五年,各省二十一處稅關、鹽場等地,一共欠銀八十萬三千九百八十四兩餘,而地方財政僅山東一省就拖欠國庫一百二十六萬兩白銀。

為了勉力維持宮中用度,咸豐皇帝又吩咐太監史進忠、王福壽向內務府廣儲司銀庫交出金冊五份、金寶四份,銀子九千零三十兩,其目的與焚化乾隆時期鑄造的金鐘一般。可宮中所藏的金冊、金寶多是冊封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時的憑證,咸豐連祖宗的“身份證”都要化掉換錢,也真的是太難了。

咸豐皇帝:朕倒賣祖宗產業、削減八旗福利,但朕還是個好皇帝

上圖_ 清朝 戶部官票,伍兩,咸豐四年(1854年)


  • “不擇手段”減少開支

面對國家財政左支右絀、江南稅源地被太平軍荼毒、各地辦團練又要截留地方財政的局面,在採取飽受詬病的“捐納”做開源的辦法之外,剩下能夠緩解財政困難的方法唯有節流而已。

作為大清的立國之本,八旗子弟的錢糧和各項恩賞是財政的一大筆支出,所以戶部從咸豐三年就向皇帝上奏摺,請求將宗室王公、覺羅以及八旗子弟的“紅白事賞銀”一併停止,甚至包括內務府上三旗包衣奴才的錢糧全部停掉,用以節省經費。

這裡要解釋一下清代八旗的“紅白事賞銀”制度,相當於是今天在日常工資之外的政府補貼。從雍正元年開始,皇帝為了維持底層八旗兵丁的生計,從內庫拿出90萬兩銀子,將這些銀子獲得的利息用作八旗和內務府包衣的婚喪嫁娶之用。

咸豐皇帝:朕倒賣祖宗產業、削減八旗福利,但朕還是個好皇帝

上圖_ 清朝八旗子弟


按照規定:普通的旗丁結婚可獲得賞銀4兩、喪事可獲得8兩,其他高等級的驍騎、護軍等各視等級高低給予不同等次的賞銀。可以說“紅白事賞銀”這是一項關係到所有八旗子弟的奶酪,輕易動不得。

但為了縮減開支,同時又不動搖國本,咸豐皇帝同意了內務府提出的折中處理辦法,即:

停發所有八旗兵丁的“紅事賞銀”,“白事賞銀”則按照道光二十三年的定例削減兩成,等到今後經費充裕,再恢復舊制,可這項補貼的削減一經啟動就再也沒有恢復。

從基層群體的福利上減少了筆財政支出後,不得已之下,皇帝又將目光瞄到了自己的列祖列宗身上。

咸豐四年五月十八日以太子太保祁寯藻為首的大臣們向咸豐皇帝上了一道《遵議撙節東陵庫款折》。這份奏摺是根據咸豐皇帝的指示,請求“撙節”(節省)清東陵日常維護先祖陵墓的花費,將陵墓多項經費支出減半。

咸豐皇帝:朕倒賣祖宗產業、削減八旗福利,但朕還是個好皇帝

上圖_ 道光皇帝,根據關喬昌先生的一幅水彩肖像畫繪製,取自拉葛蘭先生的收藏


可就是這樣咸豐皇帝還覺得不夠,索性又將清西陵的各項經費支出比照清東陵減半。要知道咸豐的父親道光皇帝就埋葬在清西陵的慕陵,由此也可想見彼時的咸豐皇帝能做出這樣的決定面臨著多大的難處。

受很多清末野史、文藝作品的影響,咸豐皇帝在我們的印象中,不過是個貪鹿血酒、好美色的庸庸碌碌之輩,既沒有抵擋住英法聯軍的侵略,又培養出了慈禧太后這個“王朝殺手”。可是咸豐皇帝當時所面臨的國內形勢與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相比更是一片狼藉。清軍和太平天國的內耗,不僅摧殘了當時的經濟體系,更塗炭了半壁江山,導致國家財政困難,皇帝難為無米之炊。

窺一斑而知全豹,從這些事情來看咸豐或許無能,但卻絕不昏庸,對比明朝滅亡時那些坐擁金錢百萬,卻不肯拿出來賑濟災民、報效國家的皇族來看,咸豐皇帝與他們不啻於雲泥之別。


【1】《清代檔案史料叢編》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

【2】《清代八旗王公貴族興衰史》 周遠廉 著

【3】《晚清軍機大臣日記五種 上》 張劍 鄭圓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