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来》龙泉小镇里的跨年习俗跟你们家乡的一样吗?

《剑来》中,可能是由于主角陈平安的生活境况太差,在读者感受到的龙泉小镇年味并不是很足,给人的感受还稍稍有些孤独、寂寞和悲伤。

小平安五岁时父亲“去世”,也就是说,最起码在他四五岁并且父母恩爱、一家幸福的时候就知道跟要给他买糖葫芦的父亲说“小的好吃些”。没过多久小平安的母亲因过度悲伤而生病,小平安学会了跟药铺打交道,学会了一个人背着比他矮不了多少的小背篓去深山里采药,学会了踩着小板凳站在比他还高的锅台旁烧火做饭,还学会了告诉自己“要把饭菜尽量烧的甜咸合适,好让母亲能愿意多吃些”“可是,母亲依然没能熬过那个冬天”。在那个深冬初春的“过年”,小平安能做的可能只是去父母坟前默默的哭一会,然后五六岁大的孩子第一次独自坐在屋内的小角落里一面害怕一面告诉自己要守岁,这一年没有春联,没有鞭炮,没有像样的年夜饭,从此以后更没有了糖葫芦。

从大隋回来,即将十五岁的平安“可以先放一放拳桩”,只为了年前能赶到小镇回到家里,哪怕在大雪天里也依然赶路,日夜兼程。终于,在年前,到家了。

在小时候的陈平安心里,家,已经不在泥瓶巷了,所以他回到小镇地界的第一件事是先去父母的坟前,将一路收集的“厚土”认真的添置到父母的坟头上面,后来修坟墓,大年三十上坟,烧香烧纸,添置祭品,磕头说话,这时的陈平安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希望杨老头能够将父母的魂魄收集起来。

父母去世以来,这应该是陈平安在小镇里过的最舒服的一个年了,有一蛇一莽两个小童陪伴,上完坟回到祖宅,贴春联、福字、门神,都不再是他一个人,除夕夜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最后在“比往常要亮一些”的烛光里,不是读书人的陈平安一面读书,一面守夜。早晨青衣小童放炮竹,声声辞旧岁,,粉裙女童想要打扫庭院,陈平安将扫帚接过来倒立在墙根,原来表示正月初一这一天什么也不用做,然后平安给青衣小童和粉裙女童分别准备了福袋红包,这就是压岁钱,本来大年初二是要走亲戚拜年的,由于没有亲人,陈平安带着两人去了落魄山。

龙泉小镇,大年三十上坟,贴春联、福字、门神,吃年夜饭,守岁;大年初一放炮竹,福袋红包,除了吃喝玩乐什么也不用干;大年初二走亲戚拜年。这就是陈平安在龙泉小镇虽然有积蓄了但依然有些淡淡的伤感的过年。

各位,不知道在你们家乡,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剑来》龙泉小镇里的跨年习俗跟你们家乡的一样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