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odern Farewell」:用紀錄片結束“偽紀錄片”


「A Modern Farewell」:用紀錄片結束“偽紀錄片”

導讀:當一部“偽紀錄片”性質的美劇選擇在第11個年頭畫下句點,紀錄片或許是《摩登家庭》的最佳告別。

文 | 楊昕

開播於2009年9月,以現代美國家庭的日常陪伴世界觀眾成長的《摩登家庭》,最終在2020年4月落下帷幕。經典的完結令人意猶未盡,而不捨之餘,《摩登家庭》在大結局播出後選擇用一部紀錄片《A Modern Farewell》,和這部“偽紀錄片”說再見。

「A Modern Farewell」:用紀錄片結束“偽紀錄片”

劇集走向終點,紀錄片則回溯最初,帶領觀眾從臺前走入幕後。藉由《A Modern Farewell》回顧拍攝歷程,40分鐘裡記錄著劇裡戲外的真摯感情、每個靈感迸發的瞬間、十一年如一的創作熱情,以及十一年時間維度背後的電視劇行業變遷。

紀錄片釋出的創作點滴讓觀眾看到了從劇內延伸到劇外的溫情,也揭開了美劇經典得以成功的神秘面紗,啟發著電視短劇的未來。

「A Modern Farewell」:用紀錄片結束“偽紀錄片”

簡單,卻最不簡單

“《摩登家庭》是來源於‘家庭已經變了’這一理念”“我們漸漸意識到,我們自己的趣事都比我們編的更有意思”……紀錄片中,主創提及《摩登家庭》的最初構思來自於再普通不過的日常閒談,而家庭、喜劇、生活幾個傳統題材下,如何讓最常見的元素幻化出新的火花?其中的緊密架構絕不簡單。

百裡挑一的主演面試、讓拉丁裔演員Sofia塑造異國妻子角色的明確意向,以及開拍前模擬美式親子日常試拍的家庭影像——“文化”是《摩登家庭》的重要考量。

「A Modern Farewell」:用紀錄片結束“偽紀錄片”

從一個傳統家庭開始講述的《摩登家庭》,其故事語境是美國複雜多元的文化。傳統美式家庭、異國老夫少妻、同性婚姻三條主線下,還涵蓋了嚴厲和寬鬆的不同成長環境下的處事差異;城市和鄉村青年的性格對比;亞裔女孩領養故事;叛逆少女、天才學霸、怪異小孩的成長曆程等多樣態的文化性格。“復刻版”的現代家庭生活帶來了普適性和貼近感,交織的背景構建起飽滿的文化體系,趣味倍增的同時,也讓平凡的行為擁有了深層次的心理動因。

「A Modern Farewell」:用紀錄片結束“偽紀錄片”

“這劇彷彿在我家裝了攝像頭”是觀眾給予《摩登家庭》的評價。搞笑的、尷尬的、哭笑不得的、暖心的……劇中多種文化並存的大家族映射著當下的社會現實,除了源源不斷地從生活中汲取素材,《摩登家庭》也樂於大膽地描繪各種家庭模式設想。無論是第六季中的視頻通話社交、強大的網絡搜索,還是劇中先於全美同性婚姻合法整整一年的同性婚禮,它們刻畫著家庭日常,更進行著“摩登”家庭形態的社會性前瞻。

“《摩登家庭》又在午飯前完工了。”劇集的拍攝過程經常是一氣呵成、笑聲洋溢的。《A Modern Farewell》告訴我們一部劇集的成功,除了時間積累和反覆打磨之外,主演間的緊密關係、成熟的工業化製作體系、演員充分自由的發揮空間,才是提升拍攝質量的關鍵。於是我們看到了Phil巧妙化解失誤而產生的“樓梯梗”、Cam的小丑形象詮釋等即興想法的完美轉化。

「A Modern Farewell」:用紀錄片結束“偽紀錄片”

12倍變焦的Optimo鏡頭、精心佈局的機位和演員動線、同場景下單個音源和整體音源的多聲道同步收聲等情景劇的常規操作,將預設的、即興的所有表演、細節悉數捕捉,完備的體系使演員的演繹得以不受截斷地完整呈現。

劇集的拍攝似乎不再是一份工作,而是飽含歸屬感的另一個“家”。

「A Modern Farewell」:用紀錄片結束“偽紀錄片”

用紀錄片的方式道別

情懷是內核,創作手法卻不失專業。《A Modern Farewell》的流暢結構為紀錄片提供了一個優秀範式。

真實性是紀錄片的靈魂,情感因子則提供更具感染力的“共情點”。貫穿《A Modern Farewell》始終的記錄重點,是“成長”與“不變”。

無論是拿著衣物掩蓋孕肚的Claire,帶牙套的Alex,還是牆上的身高標記逐年增長的Luke,十一年的時間承載了太多的成長。紀錄片用過去和現在影像的對比,營造出與觀眾的“專屬默契”。而大家總愛模仿的Gloria的搞笑發音、Jay拍戲時從未變過的早餐食譜、甚至是從第二季開始就一直負責劇中房屋修繕的主油漆工,每個微乎其微的細節延續都讓人倍感安心。依託“成長回憶”和“未曾改變的延續感”兩大動情點的《A Modern Farewell》,其情感濃度深厚而明晰。

「A Modern Farewell」:用紀錄片結束“偽紀錄片”

而當我們對《A Modern Farewell》處以敘事解構,不難發現紀錄片中“整合的智慧”。片中在梳理時間脈絡的同時,也用心刻畫人物群像,時間線和單個人物線的穿插構成了紀錄片的複合結構。

從初期的選角構思、試演,劇組內的磨合,到大獲成功後越來越多優秀演員客串的正面反饋、拍攝過程的歡樂回憶和最終的不捨告別。《A Modern Farewell》把最後一次劇本圍讀作為紀錄片的第一個場景,從頭去梳理劇集自身的成長曆程。以順敘故事線為整體的主線,每個角色的塑造過程以暗線的形式穿插其中,使紀錄片的結構易懂卻充實。

「A Modern Farewell」:用紀錄片結束“偽紀錄片”

如何將11年的漫長歲月濃縮於僅40分鐘的片長中?《A Modern Farewell》中我們可以看到紀錄片背後的龐大素材收集和影像整合。11年的棚拍視頻提供豐富素材,和劇集拍攝同步的紀錄片“套拍”還原片場真實狀況,主創採訪則實現了節目錄制、照片記憶、獲獎情景、媒體報道等多種影像資料的自然過渡。

緊扣回憶鋪陳情感線和故事線的《A Modern Farewell》,用高質量的紀錄片,與《摩登家庭》鄭重道別。

“摩登家庭2.0”:

家庭劇,永不過時?

2009年,直戳笑點的《摩登家庭》證明了“情景喜劇永不過時”,當它走向終點,隨之而來的是傳統電視臺、家庭情景喜劇如何開啟新的篇章。

作為美國的公共臺,家庭喜劇的溫情細膩契合其覆蓋多個年齡段、偏重女性群體的受眾定位,從而一直是ABC電視臺的王牌。

《成長的煩惱》定義經典,《絕望的主婦》喚起關於女性家庭角色的思考,《摩登家庭》則為ABC帶來又一次飛躍性的突破。在這之後,ABC也對家庭劇作出過相似嘗試,既有《如此一家人》中同性母親組成的寄養家庭,也有《初來乍到》亞裔家庭的美國定居故事,觀眾反響卻不溫不火。

「A Modern Farewell」:用紀錄片結束“偽紀錄片”

在職業劇佔據較大份額,年代劇瞄準觀眾情懷,青春劇,仙俠劇填補情感需求,科幻劇迎合年輕口味,小眾化電視劇迅速發展的今天,觀眾是否還需要、還能擁有“另一部”《摩登家庭》?

近年熱播的幾部美劇,例如描述三胞胎家庭溫情和命運糾葛的《我們這一天》;頹中帶暖,夾雜著愛情、欺詐、痛苦等血淚真實的《無恥之徒》,家庭類美劇愈發趨向“成年化”。從畫面風格到故事內核都由輕鬆明快的氛圍,開始轉向更為現實尖銳、深沉複雜的表達,傳統的模式好像已不再與年輕態的觀眾口味適配,《摩登家庭》式的簡潔風格彷彿再難傳承。我們開始思考,家庭喜劇是否還有其存在的必要?

答案是肯定的。

「A Modern Farewell」:用紀錄片結束“偽紀錄片”

跳脫出美劇的觀察範圍,反觀國內《都挺好》《小歡喜》等劇集的收視表現,觀眾和製作方對溫暖的、非“灰色”的表達依舊喜愛。適於多個年齡層共同收看的受眾特性和積極的心理補償,是家庭生活題材的主要優勢。而隨著時代的變化,現代家庭的故事也在不斷更新。合理地從現實生活中提煉素材,總能獲得新的靈感,家庭劇的題材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從《A Modern Farewell》回望《摩登家庭》,再透過《摩登家庭》看ABC和家庭喜劇,傳統電視臺仍具有穩定的競爭力。與此同時,在對泛年齡層輸出主流價值觀的基礎上,公共臺也亟待傳統題材的再次轉型和影視表達的拓寬。

熟悉的情景歷歷在目,《摩登家庭》告一段落,新的“摩登”故事仍在時刻發生。

“Thank you, and…goodby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