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付寶成消費券發放平臺,拉動消費超 30 倍

疫情中,各個企業都在「過冬」,吃著餘糧,節省開支。所以在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之後,社會各個鏈條都在努力營造一個更溫暖的環境,想要讓「凍」久了的企業恢復活力。

想要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一般來說就是幾種手段,為企業進行固定資產投資、為企業提供補貼,或者是直接給消費者發現金、發消費券。

前者是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增加現金流,後者則是希望民眾手裡有了錢,能更積極地消費。當然,兩種手段都是互相作用的,對企業和民眾都有看不見的影響。

微信、支付寶成消費券發放平臺,拉動消費超 30 倍

▲ 圖片來自:Shane on Unsplash

而更貼近民眾生活的當然就是發現金和發消費券了。鑑於中國人向來有的儲蓄習慣,此次疫情後國內大部分地區大都選擇通過發消費券來刺激消費。畢竟發消費券和現金的目的是希望你能積極消費,要是你把錢用在「報復性存錢」上,就和消費券發放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杭州、瀋陽、南京、深圳、長沙等數十個城市和地區都加入了發放消費券的行列中,意圖通過消費券、旅遊券讓民眾進行積極的消費。

消費券發放後,效果怎麼樣?

在這個大數據時代,大部分城市都選擇用第三方支付平臺來發放消費券。所以我們也能更快的知道消費券對經濟發展有怎樣的作用。

3 月以來,湖南、嘉興、青島、重慶、深圳等多地通過微信向市民陸續投放超百億的消費券(含未發放金額)。

微信、支付寶成消費券發放平臺,拉動消費超 30 倍

▲ 深圳羅湖在小程序上發放消費券

其中,湖南省總工會是通過「湘消費」的小程序,在微信上以消費券形式提前向全體職工和工會會員發放節日慰問費。從 3 月 27 日上線至今,湖南線下微信支付消費增長了 270 億。

深圳市羅湖區則是 4 月 1 日開始發券,6 天帶動的消費超 30 倍;青島市城陽區消費券上線後帶動的消費為 14 倍;嘉興市通過微信發放的首輪 3000 萬元消費券在 4 天帶動了 2.3 億的消費。

而支付寶的數據顯示南京、合肥、廣西、杭州、佛山、鄭州、嘉興、衢州、紹興等多地選擇通過支付寶發放消費券,發放金額超 40 億元。

支付寶也給出了杭州和鄭州兩地的消費券相關數據。

杭州政府其中一期兌付補貼 1.45 億元,帶動了杭州消費 18.05 億元,拉動效應超過 12 倍。鄭州截至 4 月 6 日 13 時兌付的政府補貼為 1701 萬元,帶動了 2.01 億元的消費,拉動效應為 11.8 倍。

微信、支付寶成消費券發放平臺,拉動消費超 30 倍

可以說,從微信和支付寶兩個平臺的數據來看,消費券在多個城市有已經釋放出 10 倍以上的「乘數效應」——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與其不成比例的變化。

在今年的前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了 20.5%。這個通過小額消費券刺激更大消費的舉措,在有效地延緩或阻止線下企業倒閉潮的發生。

誰在用消費券,什麼企業能支持消費券消費?

值得一提的是,消費券並非大家想象的「到哪都能用」。它是會作出一定限定的。

比如佛山的消費券則主要在扶持餐飲、住宿、景區和美容美髮等行業的線下實體商鋪;南京消費券則適用於餐飲業、書店、健身場館等;廣西的消費券則不只照顧線下企業,線上的本地企業也支持使用。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就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就表示:「消費券並不是普惠的,而是哪裡需要補哪裡。」

只有對受到衝擊較大的行業發放消費券,才能促使它們更快恢復,才能更好地達到消費券的目的。

微信、支付寶成消費券發放平臺,拉動消費超 30 倍

微信和支付寶的數據則直觀地顯示出消費券對於中小微企業的作用。

湖南省、嘉興市通過微信發放消費券後,惠及的小微商戶佔比達 8 成,小微商戶交易金額增幅明顯。對比 2 月同期,平均環比增幅翻了 53 倍,其中嘉興市小微商戶的日均交易金額增幅甚至超 200 倍。

而支付寶披露的數據則表示,全國已有超千萬線下商家受益於消費券,其中 9 成以上為中小微商家。

微信、支付寶成消費券發放平臺,拉動消費超 30 倍

而在用第三方支付平臺發券後,我們也能比以往更清晰地知道誰使用了消費券。

微信的數據顯示各城市平均領券消費人群在各年齡段的使用率較為齊平。40 歲以上使用消費券用戶分別佔比 42%,中老年人在用券數量上與年輕人旗鼓相當。

而在湖南省消費券發券使用人群中,也有 49% 的人為中老年人。

支付平臺,消費券發放的主力軍

更清楚地知道消費券地使用人群,這也是用數字平臺進行消費券發放的好處之一。

在 2003 年的非典疫情過後,中國各地政府也嘗試過發放消費券,只是當時的消費券還是紙質券。

紙質消費券的部分缺點是當時的技術條件無法克服的。比如消費券難統計,發放效率低,消費券流向和使用情況難以做到及時的監控和反饋。紙質消費券甚至會產生一定的道德風險,有被濫用的可能。

但今天,中國大部分地區政府都選擇了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發券。由微信和支付寶這樣的平臺發券克服了紙質券的大部分缺點,這兩個平臺也成為了此次消費券發放中不容忽略的主力。

微信和支付寶兩個平臺的特點非常明顯,高滲透率,高普及率,實名認證的用戶較多。在這些平臺上進行發券效率更高,同時也能在平臺上制定更為靈活的發放策略,及時地進行調整,及時地獲得反饋。

微信、支付寶成消費券發放平臺,拉動消費超 30 倍

能預防「薅羊毛」的黑產,也能將消費券精準地送到對應的人手中,還能確保消費券用在了最需要幫助的行業。這類第三方支付平臺在消費券的發放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馬亮甚至提出了將消費拉動任務轉嫁到平臺企業的建議:

政府可以給企業設定消費券的政策目標,具體到希望拉動的消費規模、範圍、行業、群體等,從而使得政府的消費拉動目標能夠精準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