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之“厚”,可流行?可实用?

建盏,虽然是人工烧制,可是却看天意。建盏的两大特点,一“黑”,二“厚”,今天主要来说一说关于建盏坯体的厚对于宋人和今人,有怎样的意义?一定是越厚越好吗?今天就来介绍它的“厚”。

谈到“厚”,可能有的盏友会说了,“建盏还是做的越厚越好”,其实现在也有不少建盏工艺师把建盏作品做的极厚,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建盏之“厚”,可流行?可实用?


拿釉料来说


首先像建盏窑炉的一个新旧程度、包括天气、窑炉的位置、坯土包含成分微妙的改变等因素都会让就是同一个配方出来的斑纹也不一样。特别是比较好的配方,受以上因素影响的状况会略加明显。

就算是一次只烧几件建盏的师傅,也需要跟着这些因素再去调整配方。

其次烧制建盏上的釉必须要厚。配方要是没问题,施釉如果过薄,则会导致釉面比较薄的位置呈酱紫色,影响美感。

还有一点是,釉如果太薄,氧化铁(说白了就是斑纹)晶体生长的空间很小,会致使兔毫、油滴形成的状况有变,几乎不可能有”条达”的标准。施厚釉其实并不是很难(对有经验的师傅),不过,釉厚会对烧制的难度大大体高。


建盏之“厚”,可流行?可实用?




拿胎体来说


宋人蔡襄在所著《茶录》中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于是乎,许多建盏同好认为:建盏越厚越好,现代建盏从业者,也不乏尽量把作品做得极厚者!


一、建盏之“厚”可流行?可实用?


将任何建盏拿在手中的第一感觉就是“重”。这种“重”是建盏“厚”所给予的,在古代,坯厚,是点茶斗茶所需。以下是典型的建盏残片标本,底足坯和釉层的总厚度约为1cm,盏壁坯和釉在止釉线处的厚度都是最厚,约0.85cm。

与任何其他朝代的茶碗、茶盏相比,建盏的厚度是数倍之多。坯厚,盏自然重。以12.5公分标准束口盏为例,多个测量的结果是228~255g,平均重约242g,近半斤,拿在手上非常有分量。

建盏之“厚”,可流行?可实用?

建盏的重心偏下,整个器型有下沉之势,且在青黑釉色的烘托下,第一直观便是沉稳、厚重之感,尤其是标准束口盏。撇口盏和敞口盏(斗笠盏),由于盏壁与中线的角度较大,口沿外卷或未收,会显得轻盈一些。

可以说,对于宋代的“斗茶”建盏有其厚所必须的历史时代,但是有盏友会问,建盏之“厚”可流行,可有实际意义?在宋代是不是因建盏受宠而使厚坯成为瓷之风尚呢?


二、建盏之“厚”在宋代的意义


回看历史,无论是高古“五大名窑”还是“八大窑系”,在世界瓷文明中的独特建树,都是基于其追循各自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创造各自的辉煌。赢得各自的荣光!

与同时期的江西湖田窑的瓷器来看,从来高举着“薄如纸”的大旗!,同时代亦有人喜薄。而建窑尤自以博大的情怀包容着各种的美(建窑民窑、官窑、御窑三位一体之属性)!

物转星移,时过境迁。今天喝茶,没人再“熁盏”了!审美上,“厚”继承建盏的古韵,但不是一味越厚越好。蔡襄所言,也是“微厚”,不是极厚。所以大家也莫过分求厚!


建盏之“厚”,可流行?可实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