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党泛滥,谁会是下一个百度?

标题党泛滥,谁会是下一个百度?


标题党泛滥,谁会是下一个百度?

4月7日,国家网信办约谈百度公司负责人,原因是——“百度APP大量传播低俗庸俗信息、密集发布标题党文章、公众账号及内容管理审核不严,传播秩序和生态问题突出,社会影响恶劣。”

标题党泛滥,谁会是下一个百度?

网信办发文第二天,百家号作者就集体收到了“百度APP整改,部分频道暂时停止更新”的通知。

标题党泛滥,谁会是下一个百度?

原本充斥着各种百家号文章的推荐频道只剩下了“认真整改,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一行字。

标题党泛滥,谁会是下一个百度?

对于百度APP被整改,网友们拍手称快的同时也并不觉得稀奇,在大家眼中百度APP迟早会有这么一天。

2019年1月,方可成的文章《搜索引擎百度已死》横空出世,刷屏网络,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方可成在文章中指出了百度搜索引擎搜索结果优先显示“百家号”等自家平台信息,而百家号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虚假的洋葱新闻阅读量高达40万的现象。

这篇文章对百度公司产生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百度的股价跌了6个百分点。很快,百度公司针对方可成的文章给出了回应。

标题党泛滥,谁会是下一个百度?

在声明中,百度称“现有的190万百家号创作者,覆盖了全部的权威媒体和资讯机构,也包含了大量优质的自媒体,他们在源源不断地贡献深度、权威的好内容”。

这一说法倒也并非空穴来风,2019年,百家号创作者超过190万,机构类、媒体类账号的占比与自媒体基本对等,擅长处理数据的百度公司也设立了比较严格的审核机制(百家号总经理阮瑜称百家号的审核机制是全行业最严格的),两年时间里封禁了数十万个低质量账号,尽量避免让低俗内容流向大众。

然而,无论是百家号、今日头条、QQ看点还是其它类型的内容平台,都难以避免标题党文章泛滥的情况。

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内容收益机制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各大平台按照阅读量和发文数量决定作者收益,无形之中鼓励作者产出低质量、标题党的文章去吸引读者点击,间接导致娱乐热点、社会新闻成了自媒体作者偏好产出的内容。

二、内容平台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平台甚至宣传“会打字就可以写文章”。许多内容创作者根本没有经历过系统化的培训,产出的内容粗制滥造。

三、网络媒体平台对从业者发稿时效性和发稿数量都有很高的要求,导致内容创作者产出大量东拼西凑、照搬照抄、题文不符的内容。


标题党泛滥,谁会是下一个百度?

早在2014年9月,《人民日报》就曾连发数篇署名评论,批评 “悬疑新闻”和其背后的“标题党”。

到了2020年,标题党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其实,标题党现象的泛滥与主流媒体的“示范”并非毫无关联。

近年来,新兴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冲击了传统媒体市场,官方媒体纷纷构建融媒体中心,入驻“两微一端”。

为了适应网络环境、获得公众认同,官方媒体也开始在标题中加入口语化词语、趣味化词语、特殊字符和网络流行语,有时把握不好边界感,就会给人一种标题党的感觉。

比如,2019年各大主流媒体发布的有关袁隆平的新闻,就明显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像是之前《“梗王”又上线!袁隆平:我有“十个螺”》、《袁隆平飙英语又上热搜,杂交水稻英文原来这样说!》等接地气的标题都受到了广泛好评。

然而,2019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名为《袁隆平又上热搜!这次,网友却很担心…》的文章,网友们直观地认为是袁老身体抱恙,点开之后才发现是袁老在路边小店理发16年的新闻。

标题党泛滥,谁会是下一个百度?

看完这篇报道,网友们虽然松了一口气,但也觉得浪费了感情。

疫情期间,部分权威媒体也因为使用不适当的标题引发了争议。

3月16日,人民日报发布文章《中国以外87182例,反超了!》,因为标题中使用了“反超”一词,让人误以为人民日报“在国内外疫情面前抱有竞争心态”,受到了网友的批评。

此外,疫情好转以来,各大官媒常常用“0!”、“0!0!0!”、“28个0!”等简短的数字作为标题。

标题党泛滥,谁会是下一个百度?

一方面,有新闻从业者认为频繁使用这样的标题有失新闻人的水准,不能体现新闻的价值。

另一方面,宁波晚报的副总编辑袁志坚就曾说过,各大主流媒体普遍存在一种拾人牙慧的现象,一个媒体的标题用了“给力”,很快,全国媒体的标题普遍用上了“给力”,一个媒体用了“最美XX”,“最美”一词很快就到了泛滥的地步。

疫情好转以来,“0”式标题成了各大媒体争相使用的对象,很多关注了多家媒体的网友点开公众号界面就是“处处0”,满屏的“0”引发了强烈的审美疲劳。

主流媒体的传播力远远大于其产生的流量价值,它们有责任向公众传递客观的内容,也有义务为其它内容创作者做好表率作用。

在这个靠标题获得流量的时代,主流媒体应当明确转型的边界,不应与标题党“同流合污”。


标题党泛滥,谁会是下一个百度?

取标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工作,内容创作者追求标题的传播效果,不一定非要挂羊头卖狗肉、脱离真实性,汉字博大精深,有表现力和传播力的不止“震惊”一词。

1948年,美国驻中国特使马歇尔奉命回国,被派到南京接替马歇尔职务的是华莱士。

当时南京某报以《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作标题报道了这条新闻。此标题运用“回文”手法,正读反读都一样,巧妙至极,至今为报界称道。

齐鲁晚报在报道动物园客流量高时使用了逆向思维,标题是《1800只动物,一天看了十四万人》,读者们说自己被“萌翻了”。

标题党泛滥,谁会是下一个百度?

就在前几天,中国青年报旗下的《冰点周刊》发布的《倒在离家一公里的地方》,也看哭了很多人。

无论什么时代,文章都需要一个好标题。但是标题党的危害,远不止“低俗”、“低级趣味”、“娱乐化严重”那么简单。

《中国青年报》的评论部副主任曹林曾在他的作品中提到:

“标题党不是媒体救星,是新闻毒瘤,如果不加注意,迟早会自食恶果。”

标题党作为一种语言游戏,一旦被长久地应用于传播低俗内容、歪曲社会现象、挑战受众底线,必将迎来恶果。

媒体如果为了短期的流量效益不惜牺牲长远的社会公信力,那最后将要为此承担贬值和信誉受损的,也必将是自己。


标题党泛滥,谁会是下一个百度?

每日更新优质约稿征文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