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教授談中國父母教育焦慮症:不許孩子輸,到底好不好?

近日,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的一段採訪上了熱搜,暴露了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

復旦教授談中國父母教育焦慮症:不許孩子輸,到底好不好?

他說:“社會若只有精英才有前途,會迫使父母不顧自己和孩子的條件,想方設法把孩子變成精英。但人人成為精英是不可能的,願父母讓孩子自主選擇。”

復旦教授談中國父母教育焦慮症:不許孩子輸,到底好不好?

放眼周圍,教育焦慮似乎成了父母的「標配」,就像熱播劇《小歡喜》裡的劇情,簡直真實還原。那些高考時的家庭衝突,以及對孩子苦口婆心的教導,都反映出父母處於教育焦慮中的心態——不許孩子輸。

復旦教授談中國父母教育焦慮症:不許孩子輸,到底好不好?

無論是恨鐵不成鋼的童文潔,還是寄希望於孩子的宋倩,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帶著孩子先衝再說!劇中孩子在衝,現實中的孩子也在衝。

復旦教授談中國父母教育焦慮症:不許孩子輸,到底好不好?

假期一到,孩子就各種補習,本可以休息放鬆,接觸外界,卻被父母“再不學就會落後”一句話給剝奪。臨近開學,父母的衝勁更是隻增不減,多地出現父母為讓孩子提前預習,而瘋搶下學期課本的新聞。他們一刻不鬆懈,也要求孩子一步不停歇,只盼孩子不落人後。

復旦教授談中國父母教育焦慮症:不許孩子輸,到底好不好?

羅曼·羅蘭說:“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代替他們走路。”

孩子人生自己做主,父母應是孩子人生路的引導者,而非領頭者;應尊重孩子的失敗,而非不許孩子輸。可面對教育焦慮,多數父母都選擇了後者。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父母的期望裡

復旦教授談中國父母教育焦慮症:不許孩子輸,到底好不好?

孩子搶跑,能一直領先嗎?

有媒體就報道過武漢一個「神童」的故事。

•半歲開始學習,母親5年內狂砸12萬報了17個補習班

•每天學到晚上9點回家,每週僅休息半天

•5歲時已學完小學二年級課程,小托福考了全國前三

復旦教授談中國父母教育焦慮症:不許孩子輸,到底好不好?

很多孩子還沒學會走路,他已投入學習,可見在同齡人裡起點有多高。父母的高投入,讓他一年級就成了尖子生,雖滿足了最初的期望,卻讓孩子喪失學習的真正樂趣,硬生生被逼得疲憊不堪。到了二年級,他開始不寫作業,上課走神,甚至厭學,逐漸「溺死」在父母的期望裡。

復旦教授談中國父母教育焦慮症:不許孩子輸,到底好不好?

看到這不禁想問:父母費心費力地不許孩子輸,到底為何?

面對學校和社會的激烈競爭,擔心孩子被人比下去,被社會淘汰,便「推」著孩子向前,能早就早,盼孩子永遠贏在人前。不知不覺,孩子成長過程中充滿了大人的競爭。父母傳遞給孩子的焦慮不是愛,是附加的壓力。

復旦教授談中國父母教育焦慮症:不許孩子輸,到底好不好?

音樂才子周杰倫,少年時僅唱歌彈琴拿得出手,文化課幾乎全掛,可母親從沒責罵過,反而鼓勵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有了母親堅定不移的支持,他雖不像別人成績優秀,卻在童年裡充分發揮天賦,靠才華在華語樂壇闖出了一片天,走上更精彩的人生路。

復旦教授談中國父母教育焦慮症:不許孩子輸,到底好不好?

鄭淵潔說:“假設將人比喻成汽車,那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滿負荷運轉,要適度磨合。待孩子成年才能快馬加鞭,後勁十足。”

每個人各有天賦,也有不同的時間表去摸索和成長,父母要明白:孩子何時起步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走多遠。

復旦教授談中國父母教育焦慮症:不許孩子輸,到底好不好?

讓孩子做自己,父母應學會:

1.不拿孩子去比較

“很多父母都被社會的平均值所綁架,常拿孩子作比較,這容易讓他失去學習興趣,人都是生而好學的,成績重要但不主要,主要的是「好學」、「會學」,引導孩子接受和相信自己。”

復旦教授談中國父母教育焦慮症:不許孩子輸,到底好不好?

世上沒有笨孩子,只要父母正視孩子的每次進步,引導得當,孩子的才智都能被激活。

蘇霍姆林斯基說:“即使世界上所有人都瞧不起您的孩子,父母也要眼含熱淚地凝視他,欣賞他,激勵他,永不放棄!”

孩子們天生不同,但差異≠差距。欣賞和肯定孩子,比孩子的現在和從前,每次進步都是在靠近成功。

復旦教授談中國父母教育焦慮症:不許孩子輸,到底好不好?

早教專家林怡曾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其自身成長髮展的需求,也有其註定的人生方向,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

人生路漫漫,路有彎有直,不管怎麼走都看得到風景。不妨放寬心,讓孩子自己選擇。願父母不再害怕孩子“輸”,而是相信孩子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