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重点转向印度洋,另一方因冷战得到美援,80年代南亚海军对抗

众所周知,印巴海军经历了两次战争的较量,尤其是1971年的印巴战争。由于1971年战争非常激烈,双方海军都曾经有夸大其实的声明,最终双方损失如下,印度海军损失194人,损失护卫舰"库克里"号以及1架飞机;空军损失各种飞机40余架;认为巴方损失作战舰艇20余艘以及飞机86架。巴基斯坦海军损失3313人-被俘1413人,损失1艘驱逐舰Khyber "海拜尔"号与潜艇"卡齐"号、扫雷舰Muhafiz "穆哈菲兹"号,3艘"城镇"级巡逻艇,7艘炮艇;除了战斗舰艇损失外,巴方还被俘获了31艘船艇(小艇10艘)。空军损失飞机40架,认为印方损失舰艇6艘以及飞机140余架。

战争被双方带来很多启迪,首先是缺乏专门的海军航空兵。空中作战支援海军应该是各自空军的专利这一概念被证明在实战中不可行,因而战争后两国海军航空兵都获得了优先发展权,巴方从法国采购了"大西洋"巡逻机以及P-3C"猎户座",印方则从苏联得到了伊尔-38"五月"与图-142"熊"。

一方重点转向印度洋,另一方因冷战得到美援,80年代南亚海军对抗

巴基斯坦海军大西洋巡逻机


第二个启示是潜艇的关键作用,不管是巡逻还是反水面舰艇作战。双方都深刻认识到潜艇与水面舰艇不同,她们既是难以捉摸又是极具破坏效果。战争经验表明,没有任何1艘潜艇因为反潜作战而遭到损失,即便是沉没的"卡齐"号潜艇也并不是印方护卫舰"拉吉普特"号直接采取的反潜行动成果。印度随后又追加订购4艘F级,巴方则采购了1艘"桂树神"级和2艘更大的"阿戈斯塔"级。

第三个启示是远程反舰导弹的优势超过了传统的炮火,这就大大增强了甚至是小型和中型海军力量的海上抑制能力,并为他们提供了对抗敌人水面行动的可靠威慑。交战双方按照自己方式来理解这种启示。印度走在了前面,反舰导弹装备了其水面舰艇;而巴方则选择了空射反舰导弹,用"大西洋"、"海王"等做为发射平台,直到80年代,才从我国引进了导弹艇;而"基林"级驱逐舰也开始装备了"鱼叉"反舰导弹。

一方重点转向印度洋,另一方因冷战得到美援,80年代南亚海军对抗

印度图-142M巡逻机


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使得印度对于海军的认识彻底发生了变化。当年底,部分陆军将领觉得"海军出奇制胜的壮举令人膛目结舌,她在一夜之间消除了人们对于是否值得花钱建设海军的怀疑。它证明了海军并非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一件装饰品"。至此,海军建设在印度三军建设中被正式列为发展重点。

以70年代初印度国防开支额不变价格计算,1979-1980年度只比1972-1973年度增加8.4%,然而海军预算却增长了24.3%。整个70年代是印度海军从近海海军向远洋海军过度的时期。印度海军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建立了以国产护卫舰为主的舰队;重视发展海军航空兵与潜艇部队;系统加强海军基地现代化建设以及成立海岸警卫队。到了70年代末,印度海军已经拥有1艘航空母舰、8艘潜艇、1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28艘护卫舰、16艘导弹艇、13艘巡逻艇、8艘扫雷舰、7艘登陆舰艇和4艘辅助舰船等。

一方重点转向印度洋,另一方因冷战得到美援,80年代南亚海军对抗

印度海军维拉特号航空母舰


整个80年代,印度军事战略重点从次大陆转向印度洋,军费分配上也优先照顾海军。这一时期,海军多数装备来源于苏联,先后获得了8艘潜艇(K级,1986年3月-1991年3月服役)、5艘驱逐舰(卡辛级,1980年5月-1987年12月服役)、13艘小型护卫舰、18艘扫雷舰,同时印海军从英国购买了1艘航空母舰(1986年5月以5000万英镑从英国购得"竞技神"号,于1987年5月20日正式服役,命名为"维拉特"号),从德国购买了2艘潜艇(209型,首舰1986年9月服役)等。海军预算达到防御预算的12.5%,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0.6%。

这期间海军实力变化如下

1980年:1艘航空母舰、8艘潜艇、1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另一艘订购中)、26艘护卫舰、3艘小型护卫舰、16艘导弹艇、10艘扫雷舰艇、10艘登陆舰艇、5艘辅助舰船

1990年:2艘航空母舰、1艘核潜艇(租借)、18艘潜艇、5艘驱逐舰、20艘护卫舰、8艘小型护卫舰、3艘巡逻艇、12艘导弹艇、22艘扫雷舰艇、17艘登陆舰艇和7艘辅助舰船

一方重点转向印度洋,另一方因冷战得到美援,80年代南亚海军对抗

卡辛级驱逐舰


战争使已经从英国势力脱离出来的印度更严重依赖苏联,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作者与地区学者慢慢将其描述为一个地区霸权力量,印方对海军战略更注重远洋化。1988年1月,印度从苏联租借到了1艘C级核潜艇"查克拉"号(原装备的SS-N-7导弹被拆除,只能发射常规鱼雷),成为印度洋地区第一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引起了周边国家的不安。不过按照印度方面的说法,某些周边国家过于敏感,夸大了印度的所谓威胁。因为"任何想控制印度洋的海军都必须要有一个可靠的特遣部队,该部队至少要有2艘大型攻击航母,能够搭载先进的飞机,完成攻击、反潜和海上巡逻任务,还要有大型水面舰艇,如巡洋舰和驱逐舰,以及一个至少1个旅的两栖部队,并有适当的保障能力,只有美国能够有这种类型的特遣部队。而印度海军只有1艘轻型航母,搭载一打亚音速的'海鹞'飞机,加少量改进的'卡辛'级驱逐舰和'克里瓦克'级护卫舰,绝对形成不了一个能够'控制'印度洋或者还能对澳大利亚施加威胁的兵力"。

印方认为虽然10年中海军力量有了发展,但仅仅是维持地区的基本兵力,实际作战能力被夸大很多,并与周边的我国和澳大利亚海军实力做了相关对比,认为自己除了拥有航空母舰外,在核潜艇、常规潜艇、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艇和辅助舰船数量上搜不如我国海军。

印方认为,对她的不公正威胁论源于冷战背景,尤其是租借核潜艇以及计划中采购3艘同类潜艇有关。不过,印方认为冷战一结束批评马上就没有了,而自从1991年1月印度在3年租借期满后将核潜艇还给苏联后,批评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一方重点转向印度洋,另一方因冷战得到美援,80年代南亚海军对抗

查克拉号核潜艇


而巴基斯坦方面,1971年的战争由于东巴的丧失,影响了她的整体防务思想,更影响了她的海军思想。海军司令部从卡拉奇迁到了伊斯兰堡,由于没有了保卫东巴基斯坦和两翼绵长的海上交通线的负担,海军战略自然就集中在了阿拉伯海和波斯湾。而海军力量的重建则排到了议事日程。随着东巴的失去,进一步加强了早期的大陆国家说法,特别是阿富汗问题;要知道巴方在阿拉伯海占据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缘政治学位置:其马卡兰海岸控制着阿曼湾,进而可以控制霍尔木兹海峡。所以,海军发展始终受到有识之士与外来力量的关注。

首先是加强海军航空兵。鉴于自身海军航空兵的薄弱,巴方先后考虑过"大西洋"、"搜索者"、"贸易风"和"海王星",但由于资金等问题的困扰,到了1975年终于采购了3架"大西洋"反潜飞机。此外,1977年引进了8架法国云雀III直升机,加强了侦察能力。

一方重点转向印度洋,另一方因冷战得到美援,80年代南亚海军对抗

巴基斯坦海军P-3C巡逻机


再次是重建水面舰艇部队。1981年,巴方从英国获得了1艘导弹驱逐舰"伦敦"号,随后更名为"巴伯尔"号,并且在1984年进行了改装以搭载可以携带"飞鱼"空舰导弹的"海王"直升机(巴方在1975年从英国得到了6架该型直升机),而原来的"巴伯尔"号则被更名为"胜利者"号。在1977-1983年,巴方一共得到了美国转让的8艘"基林"级驱逐舰,尽管这些舰比较老,但使用状况较好且装备远远优于之前的英国舰艇。

当然潜艇部队也有所实力增强,在1975年从法国引入了1艘"桂树神"级潜艇。而且在这一时期还从法国获得了"飞鱼"空舰导弹。

之后,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巴基斯坦在美国心目中俨然成为了前线国家。为了有效对抗苏联在南亚的侵入,美方也大大增强了对与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平均每年军援300多万美元。同时,巴方还得到了同为伊斯兰国家的沙特阿拉伯的支援,金额有10多亿美金。

一方重点转向印度洋,另一方因冷战得到美援,80年代南亚海军对抗

巴基斯坦海军海王直升机


整个80年代,巴基斯坦海军由于阿富汗危机的存在,获得了许多先进装备,例如"鱼叉"舰舰导弹、"阿斯洛克"反潜导弹、"飞鱼"MM38舰舰导弹,还从美国租借到了4艘"布鲁克"级和4艘"加西亚"级护卫舰,而且美方还同意可以出售3架P-3C"猎户座"反潜飞机(预计1991年就可交付)。这一时期,巴方还在1988年从英国购买了2艘"利安德"级护卫舰,从我国获得了2艘大型巡逻艇、8艘导弹艇与1艘补给舰(2.1万吨),1982年开始陆续从荷兰得到7架福克F27巡逻和运输机。这一时期巴基斯坦海军实力变化如下

1980年:6艘潜艇、4艘小型潜艇、1艘训练巡洋舰、8艘驱逐舰、4艘大型巡逻艇、4艘鱼雷艇、13艘炮艇、6艘扫雷舰艇、1艘补给舰

1990年:6艘潜艇、3艘小型潜艇、1艘训练巡洋舰、6艘驱逐舰、10艘护卫舰、4艘大型巡逻艇、8艘导弹艇、4艘鱼雷艇、13艘炮艇、3艘扫雷舰艇、2艘补给舰

一方重点转向印度洋,另一方因冷战得到美援,80年代南亚海军对抗

巴基斯坦海军巴德尔号护卫舰,原英国21型

当冷战结束后,美方的热情一下子降温,原先特许的3架P-3C"猎户座"飞机由于国会压力而停止转让(直到1997年才交付),立刻召回了原先租借的8艘护卫舰,为了填补缺口,巴方不得不又从英国采购了6艘21型护卫舰作为替换,而另一突出的问题是驱逐舰过于老化,也需要替换。潜艇实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巴方从法国得到了3艘"阿戈斯塔"级潜艇。

总体而言,80年代双方关系呈现出紧张与缓和,对抗与对话交织、时紧时松的局面,一方面在拉-甘地上台后两国关系有所改善。1985年11月,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Muhammad Zia-ul-Haq,1924年8月12日出生,1988年8月17日去世,在位期间1978年9月16日-1988年8月17日)访印,之后印度总理拉-甘地计划也在1986年上半年回访印度。不料之后两国又在边界地区以及锡亚琴冰川地区发生冲突。之后巴基斯坦新总理贝-巴托在1988年11月上台,印度总理也终于在12月29日访问巴基斯坦,填补了28年来的空白。

一方重点转向印度洋,另一方因冷战得到美援,80年代南亚海军对抗

巴基斯坦海军编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