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搞定搞不定都是輸 解決這3個問題,讓你們實現雙贏

沒有哪位父母一大早醒來時就會打算著要讓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沒有一個母親或者父親會說:“今天,只要有機會,我就要向我的孩子大嚷大叫、嘮叨,要讓他丟臉、出醜。”

——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

去年12月的時候,上海的一位家長火了,這位家長因為孩子不做作業就把孩子帶到了火車站,給了孩子一個討飯的碗,然後自己去上班了,準備下班來再來接孩子。當時看到這則新聞,好多家長在評論區大呼過癮,甚至給這位家長的做法點贊,有好多家長都說自己也想這樣就是狠不下心來。

作為父母我看到這裡,我一方面心疼孩子,一方面也很理解父母。現在的父母太難了,尤其是打工一族或者工薪階層的父母,因為他們體驗過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不想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為了讓孩子有個好的未來,他們是在孩子的教育上拼盡全力,可有時候難免有“恨鐵不成鋼”的無奈,有“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感慨。但凡還有其他辦法或知道其他更有效的方法,他們也不會對孩子做出如此極端的事。

這件事是新聞報道,但這不是“新聞“”,如果你是一位小學生或中學生家長的父母,你就會知道,這一點也不稀奇,因為我們身邊這樣的父母太多了。正因為我們知道社會的艱難險阻,所以我們打著為孩子好的大旗理直氣壯地管教孩子,強迫孩子。可是大多時候我們的做法沒有起效果,卻引起了反作用,有時候會讓我們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讓孩子一心想要掙脫我們。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我們明明是為孩子好,可最終成了孩子眼裡的惡人。看了《王霄老師的5堂幸福課——遇見孩子,看見更好的自己》後,我知道了問題出在了哪裡。

王霄老師是正面管教在中國的元老級導師之一,她用5堂幸福課,讓我對教育的迷惑豁然開朗。書裡面有老師提煉的10大育兒難題,有故事有案例,有理念有方法,有萬能清單幫你解決煩惱,還有具體的每日踐行一小步幫你實踐,更有針對疑難雜症的思維方法,但我最喜歡的就是王霄老師書裡面的“神奇問題”,清楚這些問題,你才可能開始自己和孩子的修行之路。因為這些神奇問題能讓能讓你混亂的大腦立即恢復秩序,重新回到軌道上。

面對孩子,搞定搞不定都是輸 解決這3個問題,讓你們實現雙贏


第1個問題,你是如何決定成為一個媽媽的?

我婚後一年多才懷上孩子,當我得知我懷孕的一剎那,我感覺自己就完全不一樣了,心裡立馬有種神聖感、責任感、使命感,因為上天交給了我一個新生命,我會看著他一天天長大,一天天茁壯,我期盼著他的到來,我每天都會陪他聊天即使他在我的肚子裡,我在日記裡寫下我內心的喜悅,寫下我對他的期盼,我認真地聽胎教音樂即使我聽不懂,我看我以前覺得幼稚的動畫片,我買了寶寶畫貼在床頭,我知道,我會傾注全部的愛給他。孩子出生了,陪孩子一點一點長大,我很享受這個過程,因為這個過程給我帶來的快樂,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面對這個小不點,我別無他求,除了讓他健康快樂地成長。

看著自己的孩子,我滿眼都是愛,可當孩子慢慢長大,他們不再對我們言聽計從,我們之間開始出現問題了:我讓他們早點睡覺,他們就是不睡;我讓女兒晚上刷牙,她說早上刷過了晚上不刷。我讓他們趕快寫作業,他們非得等一會再等一會,拖拖拉拉寫到晚上10點;我讓他們幫忙做家務,他們推三阻四;我讓他們關電視,他們就說自己也需要放鬆;這些都讓我覺得受不了,我開始對他們大吼、我開始生氣。

同時我也發現,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每到孩子放學以後,安靜一天的衚衕就熱鬧了起來,就會傳來此起彼伏的大吼聲,我就知道因為家長又開始管教孩子了。在這件事情上家長都是聲嘶力竭,好像不這樣就搞不定孩子一樣。

孩子惹你生氣的時候想想自己的初衷,你要孩子到底是為了什麼?你究竟是想要搞定孩子還是幫助孩子成長?如此,你就會自己需要做什麼。


面對孩子,搞定搞不定都是輸 解決這3個問題,讓你們實現雙贏


第2個問題,你究竟是想要搞定孩子還是幫助孩子成長?

去給老大開家長會,老師講了她自己的一件事情,她家孩子剛開始學英語時完全弄不明白,時間一久孩子也煩了,這位媽媽為了幫助孩子重新建立對英語的興趣,她和孩子一起學。每天在規定的時間裡,媽媽放下一切,和孩子一起學英語,媽媽遇到不會的,就查資料,請教別人,媽媽陪了孩子兩個月,孩子從一位英語墊底的學生直接衝到了全班前三。

經常看到一些家長一邊邊吵孩子讓孩子看書,自己卻在那玩手機;一邊吵著孩子回家寫作業,自己在門口和鄰居閒聊;自己在外和朋友逛街的同時,還不忘打電話,催著孩子寫作業。有時候,這就是我們的教育。而當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時,我們會說:“孩子太難管了。”

其實不是孩子難管,只是你的出發點錯了,你只是想簡單粗暴地搞定孩子。

如果你想讓孩子聽你的話,也就是搞定孩子,你就已經選擇了站在孩子的對立面。這樣做無非兩種結果。一是你搞定了孩子,被搞定的孩子在你的威嚴之下也許會屈服,但是,當孩子長大以後要麼懼怕權威畏手畏腳,要麼一心只想當權威壓迫別人,要麼等他翅膀硬了就會離你遠去;如果你搞不定他,你會非常生氣。這意味著你管不了孩子,你只能任由他破罐子破摔,而自己無能為力。所以搞定搞不定,都會讓你們兩敗俱傷。

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們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那我們就是孩子身旁的一位指引者、我們就會主動、積極地想怎樣才能幫到他,而不是大聲訓斥或拳打腳踢,也不會把搞不定的孩子說成叛逆期。


面對孩子,搞定搞不定都是輸 解決這3個問題,讓你們實現雙贏


第3個問題 遇到事情,你是思維方式是什麼?

孩子考試考砸了,你會怎麼說?

孩子的好朋友成了學霸,比自己的孩子學習好,你會怎麼想?

看到朋友家的孩子處處比自家孩子強,你會怎麼想?

如果你是固定型思維模式,你就會認為天生是啥就是啥,誰也改變不了,自己孩子太笨了,不如別人。

如果你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你就會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找方法,因為你知道成功是努力的結果。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在《終身成長》裡講: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你要麼是聰明的,要麼是笨的,成功的人都是聰明的、有天賦的。

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知道沒有誰的能力是天生的,“他們欣賞天賦,但更崇尚努力”。努力的過程會讓他們更有歸屬感。

王霄老師在《王霄老師的5堂幸福課》裡也說,如果自己沒有學會運用成長型思維模式想問題,就不會開始寫作,因為這是一件她從沒有做過的事,其間的諸多困難光想想就會讓人害怕,但是現在她做到了,成長型思維模式成就了一個新領域的她。

作為家長,如果我們都能用成長型思維看待問題,看待孩子,那麼所有事情都會迎刃而解了。也不會有家長嘴裡的笨孩子,也不會有家長嘴裡的你看看誰誰誰比你強。

家庭也是個生態系統,孩子身上的問題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家長自身的問題,你的思維方式、你看待問題的角度有時候能決定你能走多遠,孩子能走遠,就像王霄老師在《王霄老師的5堂幸福課》裡說的,做父母是一場修行,希望我們和孩子能相互影響,彼此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