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正義,永恆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氣質

文|和史

前言:塞勒姆案是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北美,尤其是新英格蘭地區社會大變動的結果。這一時期正是歐洲舊大陸開始走向世界的初期,而新英格蘭地區有著深厚的歐洲獵巫傳統;塞勒姆案也與清教運動密不可分。因此追本塞勒姆審巫事件,溯源清教徒精神,理應放在一個多維的視角中進行綜合考察!恰恰是此文筆者努力方向,盼君受益!

遲來的正義,永恆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氣質

新教形成圖

16世紀後期,英國完成了宗教改革,在伊麗莎白頒佈《三十九條信綱》後,英國國教安立甘宗(聖公會)的教義採用了馬丁路德加爾文宗教改革家的觀點,完成了新教化,與此同時,實現了與羅馬教廷的脫離與向英國民族教會的轉變。

而所謂清教,其根本目的是清除、淨化安立甘教會在宗教禮儀、教會制度等方面上殘存的天主教陳規陋習。

這種反對行為被英國國教視為威脅民族教會女王政府的行為,清教徒由此遭到各方面的迫害,包括監禁、施刑和放逐。

為了尋找逃避英國國教的宗教迫害,尋找避難所,大批清教徒開始殖民美洲。這些清教徒們期望在新英格蘭建造上帝的"聖經共和國",他們繼承了加爾文的先定論,虔誠地信仰上帝,試圖以禁慾謙卑等具體的德行神聖化自身,以成為上帝的選民

遲來的正義,永恆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氣質

《劍橋綱領》

1648年,馬薩諸塞灣、普利茅斯等清教徒殖民地通過了《劍橋綱領》,明確了教會自治管理原則清教逐漸成為了新英格蘭的正統教會,成了政府與法律支持的官方信仰,《聖經》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人們的社會生活被宗教所控制,教會介入法庭審判等政治領域,並對異教徒與其他教派採取嚴苛的專制政策。塞勒姆審巫案應運而生,清教徒精神蘊育萌芽!

塞勒姆審巫案

遲來的正義,永恆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氣質

被審判的“女巫”

塞勒姆審巫案發生在1692年英屬馬薩諸塞殖民地的港口小鎮塞勒姆。當地牧師Samuel Parris的女兒和外甥女在使用水晶球預測婚姻後陷入了昏睡,與他們相關的其他幾個女孩紛紛開始出現同樣的狀況,她們舉止怪異頻繁尖叫表情扭曲亂扔東西,診治絲毫不起作用,周圍村子牧師的祈禱也沒有效果。醫生判斷是某種巫術在起作用,此後巫術出現的謠言漸漸在村子中蔓延,人們普遍認為是魔鬼的代理人在向姑娘們施咒,而魔鬼只有受害者才能看得到。(從現代醫學上來說,這是"跳舞病“的表現)

最初,受害女孩聲稱看到魔鬼附身在幾位女巫身上,她們分別是Parris牧師的黑人女奴Tituba,一個女乞丐Sarah Good,和一位臥病在床,很少參加教會集會的老婦人Sarah Osborne。法庭認可了女孩們的證詞,接著,鎮上被指控為女巫的人越來越多,懷疑和恐慌的情緒隨即在村子中迅速瀰漫,在2月29日政府下達逮捕令後,大批的人因被懷疑使用

巫術而關入塞勒姆和波士頓的監獄。

遲來的正義,永恆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氣質

塞勒姆審巫案的被告被施以火刑

被指控對象也從最開始的乞丐奴隸下層社會人群,上升到上層女性,無論社會地位如何,都無法確切地倖免於巫師懷疑。恐懼傳播的同時,輿論也出現了轉機,有人開始懷疑這些女孩指控的真實性,其中就有牧師英克里斯·馬瑟發表

《良心報》,質疑審巫案程序是否正當合理。最終,馬薩諸塞殖民地總督下令,不得關押任何巫術嫌疑犯,並解散巫術特別審判法庭

不幸的是,審巫案以19人被絞死,4人獄中死亡,1人受壓刑死亡而告終。

遲來的正義,永恆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氣質

《The Crucible》:激情年代

塞勒姆審巫案在幾世紀內持續吸引著神學家、歷史學者與文學家興趣,著名的四幕劇《The Crucible》便是作家

阿瑟·米勒根據其改編的,大半個世紀以來,此劇在全球範圍內多次上演,甚至改編為電影,其影響力不容小噓

除此之外,幾世紀以來,對審巫案的主流評價也不斷髮生著變化。審巫案剛結束時,牧師科頓·馬瑟就發表《未知世界的困惑》一書,力證巫術的確存在;一百多年後,又有後人將該事件歸咎於科頓·馬瑟,認為他虛構了一起巫術陰謀。直到上世紀,歷史學家們才通過佈道辭以外的史料還原出該事件的本來面目。

遲來的正義,永恆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氣質

該書描繪了涉及神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和新聞等方面的一幅廣闊的思想藍圖

1927年,美國史學家弗農·帕靈頓在《美國思想史》一書中寫道,塞勒姆審巫案是宗教控制下人們被長期壓迫的結果。事實上,對塞勒姆審巫案的評價變化,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業化過程中宗教價值觀變遷

清教徒宗教專制的原因

《The Crucible》一劇中,作家將塞勒姆的悲劇很大程度上歸因給強權統治下人性沉淪。就塞勒姆一案來說,或許的確有人人自危下企圖自我保全,或是借宗教控制追求利益的因素在,人性並非17世紀清教徒宗教專制政策的最

主要原因,或是深層內因

不止塞勒姆女巫事件,在17世紀後半期,馬薩諸塞殖民地曾出現過一系列巫術事件,多少與當時的宗教專制有一些聯繫。

這些巫術事件與清教徒的宗教專制,不僅有宗教信條、價值觀等內部的因素在,更是北美殖民地時代發展下的社會變遷所致。

遲來的正義,永恆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氣質

約翰·加爾文

作為試圖"淨化"安立甘教會中不潔的清教徒,以虔敬的信仰自律禁慾的生活著稱。其神學信仰主要受到加爾文宗影響,以加爾文的恩寵理論"先定論"(Predestination)為基礎,認為自身的"神聖化",可以作為成為上帝選民、受到上帝恩惠的標記。

遲來的正義,永恆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氣質

霍博在其《清教徒的禮物》書中說,清教徒具有四種典型的品質,宗教教義、動手能力,集體觀念,組織能力

這一理論一方面帶有積極進取的色彩,促使清教徒在北美開疆擴土勤勉勞動,另一方面也成為了清教極為嚴格的教律法規的源頭

在此基礎上,清教徒提出一套具體的救贖理論,規定了獲得上帝恩寵的步驟,包括"揀選""神召""稱義""成聖"和"榮耀"五步。其中"揀選"指上帝選定一部分人獲救,這些人一般被稱為"上帝選民",這步直接來源於先定論;"神召"指是選民會受到聖靈的內心召喚,得到靈魂的新生;"

稱義"指被上帝將赦免指定選民的一切罪惡,將他們認作"";"成聖"則是得到入選所需要一系列德行

最後,"榮耀“:指的是上帝的恩澤照射選民。其中最重要的是"成聖",它規定了教徒如何神聖化自身以得到成為上帝選民的資格

遲來的正義,永恆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氣質

山巔之城詞解

由這一點派生出的是各種清教徒必須遵循的規則與必須培養的德行。在意圖建立"山巔之城"的北美殖民地,這些信條則更為凸顯。為了保持高度的虔敬禁慾,清教徒在這裡制定了嚴格的清教法規,宣揚清教禁慾主義,排斥任何在他們眼中有可能導致道德墮落的行為,包括舞蹈看劇酗酒,以及各種娛樂活動,除了神職人員,俗界的清教徒也必須經常參與宗教活動,時刻受到教化

遲來的正義,永恆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氣質

清教徒稱其:"犯罪和貧窮的根源",”魔鬼的甜酒“

值得一提的是:清教徒正是1920-1933為期13年美國禁酒令強有力的精神武器!

可想而知,一系列違揹人性的苛政不僅排斥著任何其他教派,還壓抑著清教徒的自然慾望,使人們無時無刻不處於教會的控制之下。從宗教法令到政治控制,清教利用信仰,將殖民初期的新英格蘭納入其控制之下,逐漸形成了宗教專制

遲來的正義,永恆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氣質

然而,宗教專制並不僅僅有其內在信仰上的原因,這一時期的新英格蘭地區正經歷著巨大的社會變革

在馬薩諸塞灣,因為頻繁的港口貿易,一部分港口城鎮居民財富快速增長,與之相伴而生的,是越來越高的基尼係數。漸趨嚴重的貧富分化和趨利主義使社區間人情愈發淡漠,仇富心理和相互猜忌蔓延著,加之人口增加造成的人地矛盾,村鎮中人們的關係更加緊張。

遲來的正義,永恆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氣質

美國馬薩諸塞州塞勒姆灣:天際線黃昏

塞勒姆來說,它曾是馬薩諸塞的重要港口,商人財富的增加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威脅到以農業謀生的農民。新英格蘭時代發展下的社會矛盾在塞勒姆尤其突出,人們間的矛盾和緊張情緒最終醞釀了審巫案這一慘劇。

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僅是人們間的仇恨矛盾,還衝突著清教倫理的禁慾觀念,去教堂的人變少了,人們的宗教熱情慢慢減退。在這種情況下,教會不斷增強宗教專制的力度,使原本就嚴苛的宗教法令更加不近人情,意圖加強對人們社會生活的控制;另一方面,宗教專制也成為壓制社會矛盾的方法,一系列審巫案也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了。

北美地區的宗教專制,也一定程度上承接著西歐的教會專制傳統。找到宗教避難所的清教徒,對在對進入北美的其他教派都實行嚴酷的宗教迫害,對"異端"施刑,禁止對天主教等其他教派的信仰。這與宗教改革時期,天主教會對西歐採取的專制政策,與新教採取的迫害政策如出一轍。

遲來的正義,永恆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氣質

感恩節起源:1620年清教徒感激印第安人所幫之念

西歐在天主教統治下,曾出現過拷打、殘害異教徒的宗教裁判所、清洗新教徒的聖巴託洛繆大屠殺等殘酷血腥的事實,清教徒在北美的宗教控制程度雖不如天主教那般殘酷、廣泛,但鑑於這些清教徒都來自歐洲,帶有歐洲的傳統觀念,模仿天主教會,用宗教控制來應對社會和信仰危機,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像塞勒姆審巫案一樣的巫術事件,也與西歐更為廣泛的除巫運動遙相呼應,不得不說帶有著某種歷史的關聯性

總而言之,清教徒在北美殖民地實行宗教專制的原因是多維度的,既有清教特殊神學與價值觀的因素在,也有北美經濟發展下社會、宗教矛盾激化的因素在,而宗教專制的政策本身也可追溯到西歐天主教會的宗教控制,具有歷史傳統的意味。

神聖共和國的破滅

然而,清教徒的宗教專制並沒有像天主教會那樣,維持數世紀的統治。他們的確是第一批踏上北美的殖民者,在早期佔據著優勢,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發展,來自各個國家、具有不同教派背景的殖民者也來到北美,希冀尋找到可供容身的宗教避難所。北美殖民地的宗教漸趨多樣化,英國的公誼會、法國的胡格諾派,甚至猶太教眾也遠行至美國。

遲來的正義,永恆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氣質

隨著不同教會人數的增多,清教的宗教統治也在不斷削弱,在平等自由啟蒙思想傳播下,殖民地逐漸認可了宗教多樣化的原則,1786年,弗吉尼亞議會通過《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令》,宣佈了

宗教自由的原則。

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下人們對利潤的追求逐漸高出對清教嚴苛戒律的遵循,清教教會最終因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式微。至此,那些希望在北美建立一個神聖的清教共和國的殖民先驅們的幻想,也最終破滅了。

遲來的正義,永恆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氣質

美國馬塞諸塞州塞勒姆審巫案紀念景觀設計

以塞勒姆審巫案為標誌事件之一的清教專制在北美殖民地歷史上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它一方面種下了

美式民主的種子,另一方面也敗給了宗教自由與多樣化的宗教理念。

在此之後,宗教寬容與文化多樣的認知深深埋在了北美殖民地的價值體系中,並對美國建國後的一系列歷史事件產生著深遠的影響。費孝通先生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1992年,馬薩諸塞州議會通過決議,宣佈為300年前塞勒姆審巫案中的所有受害者恢復名譽

在我看來,樹立弱敵,然後代表被蠱惑的人打敗他。這便是美國政治與宗教博弈的初衷和意義!溯古觀今,恰好如此!

信仰的力量—清教徒精神

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背後必然存在著偉大的精神力量

信仰天職:神聖感,正義感,使命感!小家與大家榮辱與共!可以概括為:拼命的賺錢,拼命的省錢,拼命的捐錢!比爾蓋茨,巴菲特,扎克伯格,強有力的信仰證明!

創業精神:開創產業不能縱慾享樂,一定勤儉節約!由此才能增長財富,成為個人,企業,社會,國家進步發展的原動力!(白天做老闆,晚上睡地板)

創新精神:不盲目附和,愛獨立思考,有勇氣,有信念,有擔當,有力量!(華為自主研發

商道:誠實守信,看重信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不忘反哺社會!

民富則國富,民強則國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何樂而不為之!

註釋

清教徒不僅僅是一種派別,更加是一種態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它是對信徒群體信仰的一種統稱。

"大會茲宣佈,任何人都不得被迫參加或者持任何宗教禮拜、宗教場所或傳道職位,任何人,不得由於其宗教間接或信仰,在肉體上或者財產上受到強制、拘束、干擾,負擔或其他損害;任何人都應該有自由去宣講並進行辯論以維護他在宗教問題上的見解。"

只有清教徒中的有產者有選舉權,《聖經》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參考文獻:弗農·帕靈頓《美國思想史》、霍博《清教徒的禮物》

文|和史(天下大同,以和為貴)

重磅硬文,薦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