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正义,永恒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气质

文|和史

前言:塞勒姆案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北美,尤其是新英格兰地区社会大变动的结果。这一时期正是欧洲旧大陆开始走向世界的初期,而新英格兰地区有着深厚的欧洲猎巫传统;塞勒姆案也与清教运动密不可分。因此追本塞勒姆审巫事件,溯源清教徒精神,理应放在一个多维的视角中进行综合考察!恰恰是此文笔者努力方向,盼君受益!

迟来的正义,永恒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气质

新教形成图

16世纪后期,英国完成了宗教改革,在伊丽莎白颁布《三十九条信纲》后,英国国教安立甘宗(圣公会)的教义采用了马丁路德加尔文宗教改革家的观点,完成了新教化,与此同时,实现了与罗马教廷的脱离与向英国民族教会的转变。

而所谓清教,其根本目的是清除、净化安立甘教会在宗教礼仪、教会制度等方面上残存的天主教陈规陋习。

这种反对行为被英国国教视为威胁民族教会女王政府的行为,清教徒由此遭到各方面的迫害,包括监禁、施刑和放逐。

为了寻找逃避英国国教的宗教迫害,寻找避难所,大批清教徒开始殖民美洲。这些清教徒们期望在新英格兰建造上帝的"圣经共和国",他们继承了加尔文的先定论,虔诚地信仰上帝,试图以禁欲谦卑等具体的德行神圣化自身,以成为上帝的选民

迟来的正义,永恒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气质

《剑桥纲领》

1648年,马萨诸塞湾、普利茅斯等清教徒殖民地通过了《剑桥纲领》,明确了教会自治管理原则清教逐渐成为了新英格兰的正统教会,成了政府与法律支持的官方信仰,《圣经》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人们的社会生活被宗教所控制,教会介入法庭审判等政治领域,并对异教徒与其他教派采取严苛的专制政策。塞勒姆审巫案应运而生,清教徒精神蕴育萌芽!

塞勒姆审巫案

迟来的正义,永恒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气质

被审判的“女巫”

塞勒姆审巫案发生在1692年英属马萨诸塞殖民地的港口小镇塞勒姆。当地牧师Samuel Parris的女儿和外甥女在使用水晶球预测婚姻后陷入了昏睡,与他们相关的其他几个女孩纷纷开始出现同样的状况,她们举止怪异频繁尖叫表情扭曲乱扔东西,诊治丝毫不起作用,周围村子牧师的祈祷也没有效果。医生判断是某种巫术在起作用,此后巫术出现的谣言渐渐在村子中蔓延,人们普遍认为是魔鬼的代理人在向姑娘们施咒,而魔鬼只有受害者才能看得到。(从现代医学上来说,这是"跳舞病“的表现)

最初,受害女孩声称看到魔鬼附身在几位女巫身上,她们分别是Parris牧师的黑人女奴Tituba,一个女乞丐Sarah Good,和一位卧病在床,很少参加教会集会的老妇人Sarah Osborne。法庭认可了女孩们的证词,接着,镇上被指控为女巫的人越来越多,怀疑和恐慌的情绪随即在村子中迅速弥漫,在2月29日政府下达逮捕令后,大批的人因被怀疑使用

巫术而关入塞勒姆和波士顿的监狱。

迟来的正义,永恒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气质

塞勒姆审巫案的被告被施以火刑

被指控对象也从最开始的乞丐奴隶下层社会人群,上升到上层女性,无论社会地位如何,都无法确切地幸免于巫师怀疑。恐惧传播的同时,舆论也出现了转机,有人开始怀疑这些女孩指控的真实性,其中就有牧师英克里斯·马瑟发表

《良心报》,质疑审巫案程序是否正当合理。最终,马萨诸塞殖民地总督下令,不得关押任何巫术嫌疑犯,并解散巫术特别审判法庭

不幸的是,审巫案以19人被绞死,4人狱中死亡,1人受压刑死亡而告终。

迟来的正义,永恒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气质

《The Crucible》:激情年代

塞勒姆审巫案在几世纪内持续吸引着神学家、历史学者与文学家兴趣,著名的四幕剧《The Crucible》便是作家

阿瑟·米勒根据其改编的,大半个世纪以来,此剧在全球范围内多次上演,甚至改编为电影,其影响力不容小嘘

除此之外,几世纪以来,对审巫案的主流评价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审巫案刚结束时,牧师科顿·马瑟就发表《未知世界的困惑》一书,力证巫术的确存在;一百多年后,又有后人将该事件归咎于科顿·马瑟,认为他虚构了一起巫术阴谋。直到上世纪,历史学家们才通过布道辞以外的史料还原出该事件的本来面目。

迟来的正义,永恒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气质

该书描绘了涉及神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新闻等方面的一幅广阔的思想蓝图

1927年,美国史学家弗农·帕灵顿在《美国思想史》一书中写道,塞勒姆审巫案是宗教控制下人们被长期压迫的结果。事实上,对塞勒姆审巫案的评价变化,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化过程中宗教价值观变迁

清教徒宗教专制的原因

《The Crucible》一剧中,作家将塞勒姆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归因给强权统治下人性沉沦。就塞勒姆一案来说,或许的确有人人自危下企图自我保全,或是借宗教控制追求利益的因素在,人性并非17世纪清教徒宗教专制政策的最

主要原因,或是深层内因

不止塞勒姆女巫事件,在17世纪后半期,马萨诸塞殖民地曾出现过一系列巫术事件,多少与当时的宗教专制有一些联系。

这些巫术事件与清教徒的宗教专制,不仅有宗教信条、价值观等内部的因素在,更是北美殖民地时代发展下的社会变迁所致。

迟来的正义,永恒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气质

约翰·加尔文

作为试图"净化"安立甘教会中不洁的清教徒,以虔敬的信仰自律禁欲的生活著称。其神学信仰主要受到加尔文宗影响,以加尔文的恩宠理论"先定论"(Predestination)为基础,认为自身的"神圣化",可以作为成为上帝选民、受到上帝恩惠的标记。

迟来的正义,永恒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气质

霍博在其《清教徒的礼物》书中说,清教徒具有四种典型的品质,宗教教义、动手能力,集体观念,组织能力

这一理论一方面带有积极进取的色彩,促使清教徒在北美开疆扩土勤勉劳动,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清教极为严格的教律法规的源头

在此基础上,清教徒提出一套具体的救赎理论,规定了获得上帝恩宠的步骤,包括"拣选""神召""称义""成圣"和"荣耀"五步。其中"拣选"指上帝选定一部分人获救,这些人一般被称为"上帝选民",这步直接来源于先定论;"神召"指是选民会受到圣灵的内心召唤,得到灵魂的新生;"

称义"指被上帝将赦免指定选民的一切罪恶,将他们认作"";"成圣"则是得到入选所需要一系列德行

最后,"荣耀“:指的是上帝的恩泽照射选民。其中最重要的是"成圣",它规定了教徒如何神圣化自身以得到成为上帝选民的资格

迟来的正义,永恒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气质

山巅之城词解

由这一点派生出的是各种清教徒必须遵循的规则与必须培养的德行。在意图建立"山巅之城"的北美殖民地,这些信条则更为凸显。为了保持高度的虔敬禁欲,清教徒在这里制定了严格的清教法规,宣扬清教禁欲主义,排斥任何在他们眼中有可能导致道德堕落的行为,包括舞蹈看剧酗酒,以及各种娱乐活动,除了神职人员,俗界的清教徒也必须经常参与宗教活动,时刻受到教化

迟来的正义,永恒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气质

清教徒称其:"犯罪和贫穷的根源",”魔鬼的甜酒“

值得一提的是:清教徒正是1920-1933为期13年美国禁酒令强有力的精神武器!

可想而知,一系列违背人性的苛政不仅排斥着任何其他教派,还压抑着清教徒的自然欲望,使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教会的控制之下。从宗教法令到政治控制,清教利用信仰,将殖民初期的新英格兰纳入其控制之下,逐渐形成了宗教专制

迟来的正义,永恒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气质

然而,宗教专制并不仅仅有其内在信仰上的原因,这一时期的新英格兰地区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

在马萨诸塞湾,因为频繁的港口贸易,一部分港口城镇居民财富快速增长,与之相伴而生的,是越来越高的基尼系数。渐趋严重的贫富分化和趋利主义使社区间人情愈发淡漠,仇富心理和相互猜忌蔓延着,加之人口增加造成的人地矛盾,村镇中人们的关系更加紧张。

迟来的正义,永恒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气质

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湾:天际线黄昏

塞勒姆来说,它曾是马萨诸塞的重要港口,商人财富的增加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威胁到以农业谋生的农民。新英格兰时代发展下的社会矛盾在塞勒姆尤其突出,人们间的矛盾和紧张情绪最终酝酿了审巫案这一惨剧。

经济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人们间的仇恨矛盾,还冲突着清教伦理的禁欲观念,去教堂的人变少了,人们的宗教热情慢慢减退。在这种情况下,教会不断增强宗教专制的力度,使原本就严苛的宗教法令更加不近人情,意图加强对人们社会生活的控制;另一方面,宗教专制也成为压制社会矛盾的方法,一系列审巫案也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

北美地区的宗教专制,也一定程度上承接着西欧的教会专制传统。找到宗教避难所的清教徒,对在对进入北美的其他教派都实行严酷的宗教迫害,对"异端"施刑,禁止对天主教等其他教派的信仰。这与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会对西欧采取的专制政策,与新教采取的迫害政策如出一辙。

迟来的正义,永恒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气质

感恩节起源:1620年清教徒感激印第安人所帮之念

西欧在天主教统治下,曾出现过拷打、残害异教徒的宗教裁判所、清洗新教徒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等残酷血腥的事实,清教徒在北美的宗教控制程度虽不如天主教那般残酷、广泛,但鉴于这些清教徒都来自欧洲,带有欧洲的传统观念,模仿天主教会,用宗教控制来应对社会和信仰危机,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像塞勒姆审巫案一样的巫术事件,也与西欧更为广泛的除巫运动遥相呼应,不得不说带有着某种历史的关联性

总而言之,清教徒在北美殖民地实行宗教专制的原因是多维度的,既有清教特殊神学与价值观的因素在,也有北美经济发展下社会、宗教矛盾激化的因素在,而宗教专制的政策本身也可追溯到西欧天主教会的宗教控制,具有历史传统的意味。

神圣共和国的破灭

然而,清教徒的宗教专制并没有像天主教会那样,维持数世纪的统治。他们的确是第一批踏上北美的殖民者,在早期占据着优势,但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发展,来自各个国家、具有不同教派背景的殖民者也来到北美,希冀寻找到可供容身的宗教避难所。北美殖民地的宗教渐趋多样化,英国的公谊会、法国的胡格诺派,甚至犹太教众也远行至美国。

迟来的正义,永恒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气质

随着不同教会人数的增多,清教的宗教统治也在不断削弱,在平等自由启蒙思想传播下,殖民地逐渐认可了宗教多样化的原则,1786年,弗吉尼亚议会通过《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宣布了

宗教自由的原则。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下人们对利润的追求逐渐高出对清教严苛戒律的遵循,清教教会最终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式微。至此,那些希望在北美建立一个神圣的清教共和国的殖民先驱们的幻想,也最终破灭了。

迟来的正义,永恒的信仰:追本塞勒姆女巫案,溯源清教徒精神气质

美国马塞诸塞州塞勒姆审巫案纪念景观设计

以塞勒姆审巫案为标志事件之一的清教专制在北美殖民地历史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它一方面种下了

美式民主的种子,另一方面也败给了宗教自由与多样化的宗教理念。

在此之后,宗教宽容与文化多样的认知深深埋在了北美殖民地的价值体系中,并对美国建国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费孝通先生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992年,马萨诸塞州议会通过决议,宣布为300年前塞勒姆审巫案中的所有受害者恢复名誉

在我看来,树立弱敌,然后代表被蛊惑的人打败他。这便是美国政治与宗教博弈的初衷和意义!溯古观今,恰好如此!

信仰的力量—清教徒精神

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伟大的精神力量

信仰天职:神圣感,正义感,使命感!小家与大家荣辱与共!可以概括为:拼命的赚钱,拼命的省钱,拼命的捐钱!比尔盖茨,巴菲特,扎克伯格,强有力的信仰证明!

创业精神:开创产业不能纵欲享乐,一定勤俭节约!由此才能增长财富,成为个人,企业,社会,国家进步发展的原动力!(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

创新精神:不盲目附和,爱独立思考,有勇气,有信念,有担当,有力量!(华为自主研发

商道:诚实守信,看重信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忘反哺社会!

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何乐而不为之!

注释

清教徒不仅仅是一种派别,更加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信仰的一种统称。

"大会兹宣布,任何人都不得被迫参加或者持任何宗教礼拜、宗教场所或传道职位,任何人,不得由于其宗教间接或信仰,在肉体上或者财产上受到强制、拘束、干扰,负担或其他损害;任何人都应该有自由去宣讲并进行辩论以维护他在宗教问题上的见解。"

只有清教徒中的有产者有选举权,《圣经》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参考文献:弗农·帕灵顿《美国思想史》、霍博《清教徒的礼物》

文|和史(天下大同,以和为贵)

重磅硬文,荐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