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筆墨相生,妙在用水!

人在生活中離開了水就不能生存。在中國繪畫中離開了水就不會有筆情墨趣。用筆、用墨離開了水,就會一事無成。筆墨相生,妙在用水。

中國畫是以黑色為主調的繪畫,墨遇水而生髮,色感莊重,活潑多變,韻味無窮。


山水畫:筆墨相生,妙在用水!


水,在畫中可以表現為翻江倒海,陰雨交加,撲朔迷離,或是白雪皚皚。欲其靜,可以乾擦,枯中見潤,使人感到清寂、荒漠;欲其動,可以暈染,溼中見筆,使人感到盪漾、空濛。


山水畫:筆墨相生,妙在用水!


杜甫在詩中詠道:“元氣淋漓幛猶溼”。幛,指的是畫幅。好的作品,不但當時使人感到“元氣淋漓”,即便過了百年、千年或更長的年代,畫面還是讓人感到生動活潑的空間,感到溼潤潤的,一片生機,這就是水的妙用。


山水畫:筆墨相生,妙在用水!


水是筆墨成畫的媒介,即便是適合幹畫的題材,也要見其潤,見其鮮活。如果畫適合溼畫的題材,如遠山、雨景、煙雲、朝暉、夕陽等時令氣象,則應大量用水。以水運色、反覆潮潤,交疊使用,因勢利導,水墨滲洇,達到理想效果。


山水畫:筆墨相生,妙在用水!


現代許多畫家,喜歡和水打交道,有的創造了點水法,他們為了表現質感、真實感及增加筆觸美,有時在筆觸的局部,滴上幾點清水。水向外發展使墨讓開,留出斑駁的痕跡,造成一種特殊的效果,令有感到別緻並富有表現力。有時還可以用幹筆尖把筆觸局部的墨吸去,造成斑斑痕跡。還可以在濃淡墨的色塊上,趁溼以乾淨少水的筆在墨塊上勾描。勾水處,墨色避開,顯露出石紋、葉脈、服飾上的隱紋等,這是一種創新的勾水法。


山水畫:筆墨相生,妙在用水!


有的畫家用水用得入迷,水色四溢,妙趣天成。他們從不把紙上出現洇、滲、流淌當壞事,惟恐它不洇、不滲、不流淌,還要像畫水彩畫那樣、提起畫紙的一邊或一角,任水流淌,流到哪裡畫面出現了奇蹟,就把紙平放起來,以期得到滿意的效果。有的畫家藉助水分去擴張形象,比如在山水畫中,暈染山石樹木不怕出界,水與氣相生,靠著洇的作用達到渾厚華滋的效果。


山水畫:筆墨相生,妙在用水!


用水在紙上畫,首先要熟習紙的性能。用淨皮宣紙畫,不念經用濃墨還是用淡墨,一筆下去,使形成墨塊;二筆下去,在和第一筆相接處會形成一道白紋。對紙的性能要心中有數,可以利用這個特點做文章,創造出更加豐富的形象。齊白石畫蝦,即是如此,靠著用特種淨皮宣紙畫畫時在墨色相接處出現白紋的特點,以準確的墨色和準確的時間,描畫蝦頭和蝦身,使蝦通體透明,肉外有皮殼,充分表現出蝦的質感和動感。


如果為避免在淨皮宣紙上勾出白紋,可以先把紙潤溼再畫。如果用皮紙畫,就沒出現白紋的問題了,很容易色勻淨。


山水畫:筆墨相生,妙在用水!


有的畫家,在畫案上準備有噴霧器,還有的畫家準備有大小排筆,以備畫面的全部或局部需要潤溼時使用,這裡必須要提到趙春秋老師的“三寶”了——噴壺、吹風、大刷子,跟著春秋哥學畫畫的同學們應該都不陌生。有時為了局部溼潤,常常先用清水畫一遍,再趁水分將幹未乾時用墨色再畫一遍。比如畫遠山,經過這樣兩遍,和直接在宣紙上畫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畫出來的遠山更空濛、更隱現、更具空間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