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中国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这个

前段时间,乐高公司和维也纳中央墓地的葬礼博物馆联合推出了一款以葬礼为主题的积木玩具。

维也纳中央公墓是维也纳最大,也是全欧洲第二大公墓。这里安葬着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世界名人。


白岩松:中国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这个


而这里的葬礼博物馆,以其压抑和阴森著名,是当地一家颇具特色的博物馆。馆内收集有欧洲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丧葬仪式及火葬场设施,使人们了解到欧洲各国的丧葬习俗。


白岩松:中国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这个


这里来参观的游客,不仅可以躺在棺材里供别人拍照,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活动。


白岩松:中国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这个


据报道,此次推出的葬礼主题玩具有三个套装:由墓碑、墓坑、挖掘机和墓园工作人员组成的墓园套装;包括焚化炉和棺材的火葬场套装;悲伤家庭套装里有父母和孩子的人物形象、一个死者和一具骨架。


白岩松:中国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这个

(墓碑、挖掘机等套装)


白岩松:中国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这个

(焚化炉和棺材的火葬场套装)


白岩松:中国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这个

(悲伤家庭套装)


主题设计的涵盖流程为焚化、入土为安和最后的送别。每个套餐售价在50欧元到90欧元不等。

虽然乐高已经尽力用一种卡通的方式把死亡和葬礼表现得相对轻松,但这套以黑灰色为主色调的积木,还是和以往乐高色彩明艳的活泼风格有很大差异,产品推出后在网络上也引发了热议。

不少网友表示葬礼乐高玩具“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一起搭积木可以更好地打开话匣子,更好地“让孩子明白死亡是生命必经的过程”。但是也有家长担心,会给心智不够成熟的孩子心中留下阴影,认为这些葬礼场景设置太“病态”。


白岩松:中国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这个


也有网友直言,这个玩具在中国没有市场。


白岩松:中国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这个


诚然,在我们国家,死亡是一个避讳的话题。虽然我们有清明节这样祭奠逝者的节日,但我们平时在正式场合和饭桌上,是不会轻易谈论死亡这个话题的。

“忌讳”是一个主要原因,尤其在老人面前,谈论死亡就会被视为一种冒犯。

西方有上天堂下地狱的说法,但中国人大多没有宗教信仰,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实用派的唯物思想。一个人死去了,就是真正地离开了,没有轮回和归宿。

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亲人的离去,我们往往会经历相当痛苦的折磨。

好在这几年,关于生死主题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纪录片《人间世》就是一个例子。


白岩松:中国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这个


这部纪录片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问题、生死选择。通过纪实拍摄的方式,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医患生态和生死常态。

再例如之前上映的动画《寻梦环游记》,它通过感人的故事和关于逝者的主题,让很多成年人在影院哭成了孩子。


白岩松:中国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这个


“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白岩松曾经在一次专题圆桌会上说:“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白岩松:中国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这个


“死亡什么时候会到来”、“如何面对生死告别”,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

在医疗问题上,很多癌症晚期患者饱受病痛的折磨,但家属也不愿接受舒缓治疗,因为我们的社会观念是,放弃治疗会被视为不孝。


白岩松:中国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这个


“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只有让孩子学会直面死亡,未来才能从容不迫的和命运对抗,珍惜生命,书写自己的人生。

在生死的教育上,外国的父母可能会做得比中国的父母要好。

一位欧洲的妈妈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一个亲子活动,活动地点是在殡仪馆进行的,她和年仅9岁的儿子一起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她躺进一个棺材里,在棺材渐渐要合上棺盖的时候,儿子立即嚎啕大哭:“妈妈,不要离开我!”

而对于她的儿子而言,经过了这一次的模拟后,之前稚气、娇气的他突然间似乎长大了,他对于“死亡”没了那种恐慌,变得更为淡然,在生活中对妈妈更会表达感恩与爱意。

死亡教育,并非是专门谈论死亡的现象,而是我们教育孩子要更加注重生命中的那些小事——陪伴和珍惜。让孩子懂得死亡的无情,才能懂得生命的意义。

白岩松:中国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这个


Unibase独角基地

——————

一家专注于以游戏教育形式推广编程及

STEAM教育的科技公司。

官方网站:https://www.aiinno.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