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口乡致力打造全域旅游“1+3”模式

4月7日,在岔口乡和古交市文旅局的一致邀请下,由来自太原市和古交市的研学旅行领域专业人士组成的考察队伍赴岔口乡关头村,对关头根据地进行了专业考察。

岔口乡致力打造全域旅游“1+3”模式


考察队一行先后来到了晋绥八分区机关旧址、钢铁走廊、关头军事体验园区以及采摘园等地,实地查看关头村红色旅游资源及配套服务设施等情况,并根据景区实际情况进行现场指导。

岔口乡致力打造全域旅游“1+3”模式


关头村位于岔口乡西北部,原名百草滩。战国时期,这里曾是与娄烦国临界的重要前沿关卡,关头村名即衍于此。在战时,这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南可控交城,西北可控娄烦、临县,东可抵御古交来犯之敌,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40年,我党于晋西北建立抗日根据地——晋西北第八军分区,1942年8月改称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1943年冬起,晋绥边区第八分区地委、专署、分区机关均进驻在关头村,直至抗战胜利,关头村成为了党政军集中进驻的地方。1940年1月,晋西北行政公署第八专员分署在麻会村成立。同年,撤销中共文交中心县委,将成立的中共文交地委机关移驻屯兰川新房村,于9月正式改为中共八地委。

岔口乡致力打造全域旅游“1+3”模式


关头根据地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刘伯承、陈毅等都曾在这里工作过、战斗过。作为交通要道,八分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完成了运送伤员、粮食、弹药、文件等艰巨任务,安全护送了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陆定一、陈赓等中央领导同志和七大代表以及其他干部3000多人,被党中央誉为“钢铁走廊”。2000年晋绥八分区革命旧址被太原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又先后被评为太原市党性教育基地、古交市党员培训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2008年以来,关头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充分利用红色、绿色两大资源,深挖晋绥八分区革命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发挥老农现代农业文化园示范带动作用,经过多年的不懈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岔口乡致力打造全域旅游“1+3”模式


在实地调研后,考察队伍在岔口乡政府就晋绥八分区旧址研学开发模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经讨论研究决定,针对晋绥八分区旧址开发,岔口乡将采取“红色旅游+研学旅行、综合实践、传统观光”的“1+3”全域旅游开发模式。

一是紧紧围绕晋绥八分区旧址这一红色旅游资源,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精准定位,依托太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名片”,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这张“红色名片”递出古交市,递向太原市乃至全省。

二是通过教育专家精心设计研学课程,规划研学旅行路线,以其所承载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推出主题性红色研学旅行,组织全市大中专科院校、中小学学生积极参与,以旅游为手段,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营造出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将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打造成常学常新的理想信念教育课堂,推进革命传统教育大众化、常态化,为广大学生搭建缅怀先烈、感悟信仰的教育平台。

三是通过组织全市干部职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的形式进行党性培养、入职培训、技能培训。坚持“为党立言、为先烈树碑、为干部补钙、为党员铸魂”的原则,依托晋绥八分区红色旅游线路,精心打造现场教学和强化体验教学,为党员干部教育探索新路,探索出一种集讲课、拓展、实践为一体的自主选学新型干部红色培训模式,以注重现场教学,体味感性认识为特点,有效地解决传统培训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方法枯燥等突出问题,充分让学员在培训感知中觉悟,在实践体验中升华,让红色教育贯通理论与现实,融通精神与历史,让红色精神在党员中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四是与传统旅游模式相结合,打造“红+绿”精品旅游路线。依托岔口乡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充分融合登山、农家乐、蔬果采摘、垂钓等休闲养生模式,紧紧围绕“以红哺绿、以绿传红”的发展理念,为游客带来红色精神与绿色生活的双重体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