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要試圖跟孩子談條件,這是最蠢的做法!

家長不要試圖跟孩子談條件,這是最蠢的做法!

鄰居君君典型的賢妻良母,她從兒子出生起就辭了工作專職帶娃對他的要求基本都會滿足。但是,結果卻沒有預期的那樣美好,她經常為4歲的兒子不體諒自己而感到心塞。

家長不要試圖跟孩子談條件,這是最蠢的做法!

孩子的行為,都是家長平時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反射",世上沒有生來就任性冷漠、不通情理的"熊孩子"。

有這樣幾個問題,我們做家長的可以在心平氣和的理性思考之後給出自己的答案,也許就能找到孩子"不懂體諒和感恩"的癥結和藥方了。

家長不要試圖跟孩子談條件,這是最蠢的做法!

我所要求的"體諒""感恩"到底是什麼?

如果家長希望得到的"體諒""感恩",是孩子大快朵頤的時候總能恭敬地請父母先吃、任何時候都能根據父母的心情切換自己的行為——如果這樣想的話,我們十有八九要失望。

家長不要試圖跟孩子談條件,這是最蠢的做法!

自愛是人的第一天性,是人能夠在世界上生存下去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發展出善待他人的同理心。幼年期的孩子世界裡只有他自己,只訴求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正常現象。如果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換位思考",這是在難為孩子。

家長不要試圖跟孩子談條件,這是最蠢的做法!

真正發自孩子內心的"體諒""感恩",來源於優質的親子關係,來源於父母對孩子心智發展規律的尊重。

我是否有意或無意地把"體諒""感恩"當作對孩子付出愛的條件?

孩子對家長的愛,是由家長對他的愛決定的,家長越是無條件地愛孩子,孩子也越會給出正面的反饋。

家長不要試圖跟孩子談條件,這是最蠢的做法!

"無條件養育"不能從字面上去做機械的理解,不等同於無原則、無條件,而是指在育兒這件事上目的的本真、心態的單純。我們養育孩子,只是為了感受生命之花生根、發芽、綻放的美好體驗,為了陪他們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走一走。

家長不要試圖跟孩子談條件,這是最蠢的做法!

不要想著養兒防老,不要想著靠孩子的優秀來為自己長臉,不要把照顧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同任何顯性或隱性的條件聯繫起來。我們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一切特質,優秀的、不完美的甚至是比較差的方面,都全然接納,不因他哪裡做得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就減少對他的愛。

家長不要試圖跟孩子談條件,這是最蠢的做法!

我有沒有打著"愛"的旗號,對孩子控制、干涉太多?

當一個人感覺自己的生活時時處處被人指點和控制,自己怎麼做都不能令人滿意的時候,他會有一種智商和能力受到侮辱的挫敗感和羞恥感,久而久之,即使面對控制者表現出的善意和關心,他也會本能地抗拒。

家長不要試圖跟孩子談條件,這是最蠢的做法!

童年時期是人的生命能量全面展開的階段,如同一株剛剛破土而出的幼苗,充滿生機和活力,有著無限的可能。好的家長懂得做一名依循自然大法的園丁,只提供必要的水分和肥料滋養,允許他按照自身規律和特點生長,長成自己最好的樣子,而不是用鐵絲籠子框住它、用強硬外力扭轉它,硬把他改造成自己心目中"該有"的樣子。

家長不要試圖跟孩子談條件,這是最蠢的做法!

我是不是經常,給孩子的行為下道德評判?

輕易地給孩子貼道德標籤,只會讓孩子在羞恥、難堪的感覺中變得更加麻木,掐滅他本來有可能蓬勃生長的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之苗。

不常被道德評判的孩子,長大後在道德品行方面反而發展得更好,這裡面的辯證關係耐人尋味。任何情況下,都是尊榮感比罪錯感更容易激發一個人崇德向善的動力。這一點對孩子和成人都適用,是人類共同的心理基礎。

家長不要試圖跟孩子談條件,這是最蠢的做法!

我是不是因為太愛孩子,而彰顯了自己的"不重要感"?

很多媽媽為了孩子付出一切,犧牲了事業、社交、閒暇、健康,把自己榨乾也在所不惜,有意無意給孩子傳遞"只要你好,我怎樣都無所謂"的理念。試圖用"犧牲感"和"愧疚感"去刺激孩子產生體諒和感恩的心理,效果有可能適得其反。

家長不要試圖跟孩子談條件,這是最蠢的做法!

為了孩子願意付出一切,大概是每個做父母的天然本能。但是我們要記得,如果我們活沒了自己,那我們在孩子心目中也就沒有了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