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學禮後世流落民間,儒,隱士之於國,孔子不齒的小人儒

春秋末葉,教育在諸侯國興起,魯國以周禮聞名,周禮也是古代的教育鼻祖教材。周武王伐紂成功後將禮制作為統治階級的綱本,雖然是周武王所創,但在後世周朝分裂,朝代更迭數年後依然被諸侯門所沿用。"儒"便是奉行周禮的學者的獨有稱呼,而另有一派與儒所傳教育師承一派,稱之為隱。儒和隱都是是出現在孔子的儒家學派之前的學者,自成一體,遊歷四方,但雖然是學士,也分兩派,卻一直未形成具體的學術系統,儒與隱何以為生呢?儒與隱又在傳承學術的方式上又何異同?孔子為何鄙視個別儒生?

貴族學禮後世流落民間,儒,隱士之於國,孔子不齒的小人儒


學禮是貴族的特權

周王建朝後,奉行周禮,本開始將周禮作為統治階級的綱本,這教育的禮制就落到了士大夫肩膀上;士大夫研習周禮,將禮數傳給諸侯與其子弟,貴族習禮後知長幼尊卑,仁義羞恥。以周禮辨別是非,知何可為之何不可為,周禮學者認為這是人之於不同禽獸必經的一道流程,無禮之蠻夷,與禽類無益。而禮數複雜晦澀,教授諸多貴族子弟已經是捉襟見肘,另一個角度也因封建制度的建立,刻意拉開與庶民的距離,方便統治者大行其道,周禮只流傳於王侯將相之中。

貴族學禮後世流落民間,儒,隱士之於國,孔子不齒的小人儒


遂周禮成為了士大夫與貴族的特權,貴族身份顯赫,有著與國君商議國事的政權,又有封地田土供其吃穿。周制的兄終弟及制度改為世襲制之後,嫡子外的貴族得不到家業的繼承,勢力漸漸的微弱,傳其幾代居然流落到了民間成為庶民。而他們繼承的貴族的知識,也和他們一同流落到了民間,在制度的影響下許多王室都逐漸流落到了民間,與社會而言並非壞事,某種程度上助長了知識的普及,這時的百姓曾互相開玩笑,夫誰非周王之後?意為庶民大部分有著王室血脈。

貴族學禮後世流落民間,儒,隱士之於國,孔子不齒的小人儒


儒的起源與職業

百姓本來是教育的絕緣體,周朝貴族沒落之後知識流入民間,促就了一個良好的知識教育氛圍。周禮盡在魯國,有名的教育之鄉魯國培養出了幾位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是其中影響力極大的一位,他的儒家學派流傳千古,至今仍為經典。而儒這個詞並非孔子獨創,在孔子之前就有最初的儒。商代周代兩朝都尚鬼,周代更是繼承與商代的風俗加以朝代的文化,祭祀是信奉鬼神不可或缺的儀式。

貴族學禮後世流落民間,儒,隱士之於國,孔子不齒的小人儒


而祭祀時禮儀複雜,單個擅長這門學術的學者完成整套學術是心有餘力不足,君主為了使祭祀更加完善和快捷,國中出現了四大祭司;太史,記錄祭祀發生之事。太祝,代替君主行祭祀之禮。太宗,負責宗廟祭品的擺放和種類。太卜,龜甲獸殼之占卜術士。此四種國君家臣為最初的儒,他們深諳詩書禮樂,是周建貴族與國君的智囊團。國之大事,據《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與戰鬥是周建國以後的兩件大事,在這等重要的事情中,這四大祭司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因為這個淵源,在後朝的列國更迭中,漸漸有把政權交給祭司的趨勢。

貴族學禮後世流落民間,儒,隱士之於國,孔子不齒的小人儒


隱士的學術水平

隱與儒都是貴族學者的後代,儒四處遊說,以教授禮儀和傳經文為生。隱者,顧名思義,乃是隱逸與山水之間的學士,此士以耕耘為生,雖有學術,但不外漏;五八六年晉國發生地震,山崩地裂,晉王在宮中焦慮不堪,來回踱步,這麼嚴重的事情,國君當如何解決,雖有賢能,卻無方寸。問及朝中大夫,也是連連搖頭,不知所措,晉王想到了一位名士伯宗。伯宗接到晉王的邀請,日夜趕路奔赴晉國,正快馬加鞭時路上遇一馬車,載滿貨物,擋住了去路。伯宗大喝,讓開來路。

貴族學禮後世流落民間,儒,隱士之於國,孔子不齒的小人儒


馬車的車伕的回了一句,與其等我讓開,何不繞路更加快些?伯宗認為此人有膽識,於是問他道何處之人?車伕回乃是晉國人,伯宗又問,可知晉國最近有何大事?車伕道,地震山崩。伯宗續問,依你之見如何處置?車伕於是將周禮之中國君義務熟稔的告訴了伯宗,伯宗大喜,將他帶到晉國,與國君交談片刻,國君遂採取了他的建議。由此可見士大夫眼中十分棘手的問題,隱士卻輕而易舉的解決掉,而且對周禮中的內容可以倒背如流,許多士大夫仍然做不到這一點。

貴族學禮後世流落民間,儒,隱士之於國,孔子不齒的小人儒


君子儒與小人儒

周禮中孔子自以為是君子儒,信奉主義大於禮儀,君子儒為政治抱負和傳統制度相結合的流派,而孔子所言,據《論語》:"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被孔聖所不齒的小人儒又是何種流派?這與儒的職業特性有關,儒生一般以喪葬和傳禮為其收入來源,古禮是每個儒生的飯碗。儒字的解析為人旁一個需,古文中凡是有需字的都象徵其柔和,文弱書生一詞,就是講書生藉助他人生存。

貴族學禮後世流落民間,儒,隱士之於國,孔子不齒的小人儒


何為君子儒已然十分明瞭,那小人3儒與君子儒又有何相關?小人儒也是儒生,不過只有學識,既無抱負,也不知恥辱,只是混飽穿暖而不顧任何的原則;小人儒也並非旁人所請,而是在喪禮發生之時帶全家老小,自動上門,混貴族們的一口飯吃。無喪事時寧可荒廢在家也不出門相禮,餓急了便向他人討飯吃。難怪孔子不齒,空有滿腹經綸卻不為國所用,且無恥懶惰。

儒生初以祭祀和傳禮為生,而隱士以耕田為職業,學術素養方面雙方師承一派,但有的隱士深藏不露,小人儒孔子視為草芥,毫不珍惜自己學識與人格的人也不值得他人尊重。在春秋後期,因為戰爭的興起,諸侯之間爭奪政權,國君對學者謀士的需求大量增加,而儒的地位由此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國君皆廣招遊士升為大夫,且為其建造宮殿以證明重要性。

文獻《左傳·成公十三年》《論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