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世界五大安魂曲,願生者堅強,逝者安息

截至2月5日24時,全國共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28018例,死亡563例,治癒1153例,新增確診病例3694例,共有疑似病例24702例……

在災難前面,我們感到無盡的彷徨與無助,金錢與物質都不能撫慰國人失去至親的痛苦與內心深深的恐懼。

今天,我們就一起安靜地聆聽這世界五大安魂曲作品,以表慰藉,願生者堅強,逝者安息。

中國加油!!!戰役必勝!!!

聆聽世界五大安魂曲,願生者堅強,逝者安息

◈D大調安魂曲

莫扎特(Mozart)

眾所周知,歷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個有九個人都會回答莫扎特的《安魂曲》。

莫扎特的《D大調安魂曲》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部作品,當他在寫到Lacrimosa(落淚之日)的開頭八個小節就永遠閉上了他的雙眼,我們現在聽到的最常見的版本樂譜是他的學生蘇斯梅爾根據莫扎特遺願完成的。

莫扎特的這部《D大調安魂曲》使用了傳統曲式,並用拉丁文歌詞頌唱,情感真摯而動人。映射出莫扎特的一生直到窮極潦倒之時,他的音樂都一直沒有痛苦,只有純淨的歡樂。即便是這部臨終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沐浴天國聖光的感覺。

這部安魂曲共分為八個部分,分別是:進堂詠(Introitus)、慈悲經(Kyrie)、繼敘詠(Sequenz)、奉獻經(Offertorium)、聖哉經(Sanctus)、福哉經(Benedictus)、羔羊經(Agnus Dei)、聖餐經(Communio)。

聆聽世界五大安魂曲,願生者堅強,逝者安息

◈c小調安魂曲

凱魯比尼(Cherubini)

路易吉·凱魯比尼(Luigi Cherubini)是一位出生於意大利、在法國渡過其大部分創作生涯的作曲家,以創作歌劇和基督宗教聖樂著名,曾任杜伊勒裡宮皇家劇院音樂總監,法國王室音樂總監,還有巴黎音樂學院院長。貝多芬認為凱魯比尼是自己同輩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凱魯比尼的一生寫下了七套彌撒,兩部安魂曲,還有很多短篇聖歌。

而在1816年首演,紀念法王路易十六的《c小調安魂曲》,凱魯比尼取得巨大成功,而該曲更獲得貝多芬、舒曼和布拉姆斯的盛讚。

雖然凱魯比尼只有少量室內樂的創作,人們或許對他也並不熟悉,但終其一生,凱魯比尼盡獲法國各個最高和最尊貴的榮譽:1814年的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勳位,1815年的法蘭西藝術院院士。1841年,他更成為法國曆史上首位獲得榮譽軍團勳章司令勳位的音樂家。

聆聽世界五大安魂曲,願生者堅強,逝者安息

◈紀念亡靈大彌撒

柏遼茲(Berlioz)

柏遼茲的《安魂曲》又稱《紀念亡靈大彌撒》,最初是1837年,柏遼茲受法國政府委託為紀念七年前在巴黎發生的七月革命中的犧牲者而作。作為那場革命的參與者,柏遼茲在接到委託之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作品的創作並按時在既定的紀念儀式前一個月完成。

正當他在排練作品的演出時,政府因政治原因突然取消了這個紀念儀式。那年秋天,當柏遼茲為此勞神的時候,另一個全國性的事件為作品的上演提供了舞臺:一位法國將軍在征服阿爾及利亞的戰爭中身亡。同年12月5日,在為這位為國捐軀的將軍舉行的國葬上,這部作品得以首演。

相對於傳統<>的經文中的基督教義,柏遼茲更對其中的戲劇文學的因素感興趣。在創作此曲10多年前,他就開始在這些經文中探索創作寬闊富有空間感的大型曲式作品的可能,並有過很多嘗試。最終在這部作品中,他完全實現了自己的創作理念。

全曲由10個樂章構成,對應於傳統《安魂曲》拉丁經文中10個主要的部分。演出需要四管編制的大型的交響樂隊包括16個定音鼓,12把圓號,四組銅管樂器等和一個大型合唱隊,樂曲宏偉、莊重而不失浪漫,在音響上極具震撼力。

聆聽世界五大安魂曲,願生者堅強,逝者安息

◈安魂曲

威爾第(Verdi)

威爾第的《安魂曲》,又稱《安魂彌撒》,作於1873~1874年。這部作品是威爾第為紀念好友、意大利詩人及小說家曼佐尼而作。

全曲共分七個樂章部分,可謂規模宏偉,氣勢磅礴,不僅繼承了傳統的創作模式和宗教題材的神聖性和嚴肅性,而且將其在歌劇創作過程中形成的現實主義創作思想和戲劇性創作風格融入其中。

透過拉丁語的宗教歌詞,全力表達的是世人強烈的情感、深切的懷念、英勇的搏鬥、深刻的思索、心靈的痛苦、憤怒的抗議、美好的幻想……每次聆聽威爾第《安魂曲》,都深深觸動著我的靈魂。這部作品以強烈的戲劇性、深刻的悲劇性、由衷的抒情性和逼真的造型性,淋漓盡致地謳歌了生與死、愛與恨、歡樂與痛苦這一人生的永恆主題,全曲長達80多分鐘。

勃拉姆斯曾對威爾第安魂曲作出這樣評價:“威爾第安魂曲是歌唱性的、優美的。這部作品是他作為作曲家歷史上里程碑式的名作,作品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完整的威爾第,可以感覺到古羅馬教堂音樂的陽光透過威爾第向我們投射,不是驚鴻一瞥,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參考。事實上,劇院比教堂更需要威爾第,悲傷與祈禱、畏懼與忠誠,他用多愁善感的語言與獨特的悽美曲調使我們聽到了平時在教堂裡聽不到的東西。”

聆聽世界五大安魂曲,願生者堅強,逝者安息

◈安魂曲

弗雷(Faure)

如果非要從這世界著名的五大安魂曲中,推選出一首最接近天堂意象的作品,大多數人的選擇很可能會是法國作曲家加布裡耶·弗雷(Gabriel Faure)的《安魂曲》。這首《安魂曲》自始至終維持著恬靜、悠然的氣氛。

弗雷的樂曲擅長表現比較收斂、細膩的情感內容,有別於浪漫派後期濃烈明顯的情感流露。弗雷在音樂事業的前半期裡,他必須擔任教堂的管風琴手或詩班指揮,並利用閒暇教授私人學生。擔任教堂管風琴師的經驗,促使了弗雷許多美妙合唱曲的誕生,其中也包括了最受歡迎的《安魂曲》。

這首《安魂曲》最不同於過去同類作品的地方,大概就在於弗雷刻意鋪陳出一種安詳而溫暖的氛圍,因為在他的觀念裡,死亡是一種快樂的生命歷程,不該像某些安魂彌撒曲中所描述的那般陰沉恐怖。最後,弗雷在此曲風格與編制上的構思,完全相反於十九世紀的安魂曲主流,這也是其成為著名的音樂作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