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宋代宦官文化水平:多才多能颇览书传,士人望之黯然失色

宦官是中国帝王时代一个特殊群体。在性别特殊外,更有身份特殊,作为皇权的一部分,在历史上起着较大或很大作用,是中国历史尤其是政治史中无法绕开的重要群体。有关宋代宦官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不少成果,注重其军事、政治、经济作用和对宦官的管理制度,但均不涉及他们的文化水平,唯有游彪曾提到“宋代宦官的文化素质普遍比较高”,惜非其主旨,未作论证。柳立言也言“宋代宦官能文、能武,能理财”,意识到了同样问题。本文旨在探讨论证宋代宦官的文化水平,从另外一条路径深入探讨宋代的宦官制度和宋人的文化水平。

探微宋代宦官文化水平:多才多能颇览书传,士人望之黯然失色

宋代皇帝画像


一、宋代宦官普遍有文化

在朝廷核心部位围绕皇帝、后妃服务的宦官,虽然出身低贱,但工作性质决定他们接触的多是国家大事和最高机密,从事的大量工作需要相应的文化水平。正因为如此,有的皇帝重视宦官的文化教育。

如宋真宗当太子时曾在宫中办起了卫士的“识字班”,其中也包括宦官:“即东宫建学,亲为教授。因命张旻为学长,张景宗为副学长,崇勋与夏守斌为学察,安守忠以下为学生。景宗,宦者”。张景宗就是宋真宗亲自教育出的宦官。宋仁宗时,“命天章阁侍讲贾昌朝、王宗道编排资善堂书籍,其实教授内侍云”。


探微宋代宦官文化水平:多才多能颇览书传,士人望之黯然失色

宋朝宦官

通过或借口编排皇子读书处资善堂书籍,用文官来教授宦官,表明皇帝希望并采取间接办学的方式提高宦官的文化水平。但此举遭到谏官吴育的反对:“资善堂教授内臣,而以编修为名,非盛朝所务也。”一个月后即诏罢之。指责这不是明君应该做的事务,也是防微杜渐的深意。但是,皇帝没有放弃教育宦官的理念。王中正“因父任补入内黄门,迁赴延福宫学诗书、历算。仁宗嘉其才,命置左右”。则是至少在这一时期,延福宫具有宦官学校的职能,培训其儒家文化以及数学。可见朝廷一方面希望提高宦官的文化水平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一方面又担心其文化水平超出内侍的基本需要而滋生宦祸。对朝廷来说,宦官的文化水平是一把双刃剑,比较敏感。

宋代虽然没有像明朝那样制度化的宦官教育,但制度化的宦官入宫,却须通过文化考试:“内侍遇圣节许进子,年十二试以墨义,即中程者,候三年引见供职”。所谓“墨义”,就是笔答经义,既要会读,也要会写,更要理解经书。这一制度长期执行,唯南宋初年诸事草创,有些例外,局势稳定后随即恢复。绍兴二十七年(1157),因有宦官免试入宫,给事中贺允中上书指责“小黄门任嘉辅免试补官不当”。“政和旧制,内侍进子年十二,试以墨义,其中程者,候三年引见供职。自建炎后,以宫庭小黄门少,遂听不候年及命之。至是,允中以为非法”。宋高宗十分赞同:“允中此论极当,但外庭未悉宫禁曲折。先朝立法,非特此曹不得滥进,且使识字。近来小黄门人数稍足,岂可一向循例免试?前旨可勿行,自今并如旧制。”强调了宦官必须识字。

探微宋代宦官文化水平:多才多能颇览书传,士人望之黯然失色

宋朝官员


宋代宦官的来源

宋代宦官的来源,一般都是老宦官的养子,嘉祐四年(1059)曾诏入内内侍省云:“内臣员多,自今权住进养子入内”即可证明。他们是如何学会识字的呢?自是老宦官负责教育,如北宋中期内侍裴愈“老不废学,又课厉二子,使皆有立”,这就从制度上保证宦官具有初步的文化水平。

宋代宦官的管理机构

宋代宦官的管理机构是内侍省、入内内侍省:“内侍省、入内内侍省,皆宦官之职也”,“分五房,所掌内殿引对群臣、发金字号、收接边奏、赐臣僚到阙茶药、新除执政官、御史中丞支赐、宗室节度使已上生日、宰臣已下夏腊药、春幡胜新火、喜雪御筵、每月奉香表往攒宫、忌辰酌献看经、设狱、太庙荐新、并奏告差宫闱令大礼执事、并奏主进衮冕、祈祷降御封香、车驾行幸、差官应奉人使在道及到阙燕赐、宣召学士及试官御试一应事务、圣节赐宰臣以下斋筵、皇太子乳香、执政官酒果、辨验迎奉到御容、赐蕃夷宴、大朝会差应奉等官,皆其职也……渡江后,又掌藏金国誓书八宝。内东门司,内侍省属也,掌机密门户。合同凭由司,掌御前及宫禁取索金帛。御药院,掌应奉礼仪、衣服、汤药。”

从中看出,其职责至少在“发金字号、收接边奏”“宣召学士及试官御试一应事务”“藏金国誓书八宝”等方面,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实际情况,远多于此。

探微宋代宦官文化水平:多才多能颇览书传,士人望之黯然失色

宋代宦官

典型如由宦官组成的御药院,本职工作是负责“掌按验方书,修合药剂”,显然要建立在精通医药典籍基础上才能胜任。实际更多的工作是负责接受、缮写、整理、分析大臣的奏章。如元祐年间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以内外臣僚所上章疏,令御药院缮写,各为一大册,用黄绫装背,标题姓名,置在哲宗御座左右,欲其时时省览”。宦官抄录臣僚奏章副本,供小皇帝浏览。御药院还向地方政府发公文,如“神宗闻安石之贫,命中使甘师颜赐安石金五十两。安石好为诡激矫厉之行,即以金施之定林僧舍,师颜因不敢受常例,回具奏之。上谕御药院牒江宁府,于安石家取甘师颜常例”。在科举事务中,御药院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其文化素质,如编排考官座次、誊录考卷密封样式等。熙宁三年(1070)诏:“将来于集英殿御试举人,其臣僚及考校并诸司幕次,依今来御药院图子内相度贴定去处,应合行事件,令御药院检举施行。”当时又诏中书门下,“令别定御试举人封弥式样送御药院,仍仰本院誊录两本,分送初、覆考官”。瑏瑠宦官早超出了识字、写字层次。

宫廷的经费由宦官管理,拥有不少于朝廷一半财产的皇家内藏库以及奉宸库、景福殿库等,也由宦官管理,也即宦官掌管着宋朝大半财产,所以宦官还会算数理财。“宝元中,尝诏入内内侍省,裁节禁中之费,报详定所。庆历中,又诏入内内侍省,以章圣时簿帐,较近年禁省之费以闻。”资金的运作和账簿的制作、管理、收藏,离不开文字和数字的精通。

人才辈出的宋朝宦官


探微宋代宦官文化水平:多才多能颇览书传,士人望之黯然失色

王安石画像

大中祥符二年(1009),宦官刘承规上《内藏库都账》,“凡置库以来,其出纳之数,纤悉具在。上嘉其勤,诏赐承珪马二匹、器币二百,掌事官典并迁秩、赐缗钱”。足证这些宦官精通数计与财务管理。

在《宋史·宦者列传》等史籍中,有很多显示宦官文化水平的例子。如窦神宝,曾“迁西京左藏库使、领密州刺史兼掌往来国信”。掌管外交文件,不识字肯定无法胜任。王继恩在宋真宗初,“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缄题往来,多请托,至有连宫禁者。……又士人诗颂盈门。……诏中外臣僚曾与继恩交识及通书尺者,一切不问”。与大臣、士人多有文字来往。李神祐,“性谨愿,晓音律,颇好篇咏”。既通晓音乐,还会作诗词。又如张继能,在前线“日课卒截竹为签,署字其上,且言以备将士记杀获功状……九年,坐前护修庄穆皇后陵摧陷,左授西染院使,掌往来国信。……继能性沉密知兵,颇勇敢,喜读书”。能带兵打仗,喜欢读书,还能作诗,“内臣张继能,颇知书。尝总戍兵于灵州,属戎寇围城,经岁不解。继能作诗云:‘夜闻塞外铃声苦,晓听城头角韵哀。不是感恩心似铁,何人肯向此中来。’”杨守珍“为入内黄门,习书史,学兵家方略”。

探微宋代宦官文化水平:多才多能颇览书传,士人望之黯然失色

宋神宗


李舜举在宋神宗朝颇为活跃,他“颇览书传,能文辞笔札”。在永乐城之役中,宋军失败,李舜举“断衣襟作奏曰:‘臣死无所恨,愿朝廷勿轻此贼。’寻以死闻”,以身殉国。熙宁初期朝廷组织翻译佛经,领导者中也有入内内侍省内东头供奉官、勾当御药院、监译经臣李舜举。在宋徽宗朝有“隐相”之称的梁师成,自称是苏轼之子,“慧黠习文法,稍知书。……政和间,得君贵幸,至窜名进士籍中……凡御书号令皆出其手,多择善书吏习仿帝书,杂诏旨以出,外廷莫能辨”。“凡号令御笔,皆出于梁师成”。

探微宋代宦官文化水平:多才多能颇览书传,士人望之黯然失色

宋徽宗“瘦金体”

其善于模仿宋徽宗的字体,书法颇有功夫。南宋初的宦官蓝珪、康履,“初皆为康王府都监、入内东头供奉官,尝从康王使金人行营。及开元帅府,并主管机宜文字”。这一职务的前提是必须识字,文彦博曾上奏强调:“臣切见诸路机宜司文字繁多,所系至重,主管之官,往往不先时检阅详熟。遇有急速应答外界文字,或处分军中事宜,致有差误未当。臣欲乞遍下诸路帅臣,令掌机宜官尽将本司前后所授宣札子、不下司文字并军中前后行遣处置事状,一一分门编类排,置册封掌。遇有应报外界文字及处置军中事宜,参详检会,不致差误。所有掌机宜官,亦乞令帅臣慎择奏举。”故而机宜文字“大多为进士出身之文臣”。

宦官担任此职,其文化水平显然接近士人。南宋后期,有谏官斥责宦官陈洵益“刑余腐夫,粗通文墨,扫除贱隶,窃弄威权”。所谓“粗通文墨”,是与士大夫相比,且为弹劾之言,自是竭力贬斥,实际文化程度绝非如此。

元祐初,崇政殿说书程颐曾上疏云:“后世不复如此,谓人主就学,所以涉书史、览古今也,不知涉书史、览古今,乃一端耳。若止如是,则能文宫人可以备劝讲,知书内侍可以充辅道,何用置官设职,精求贤德哉?”从反面证实宋代宦官识字知书是普遍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