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與放”怎麼結合 “靜與動”如何得宜——武漢這一天

“防與放”怎麼結合 “靜與動”如何得宜——武漢這一天

長江日報-長江網訊(記者劉功虎)4月8日零時,兩江四岸的樓宇閃耀了10分鐘燈光秀。這場璀璨的光影,既是為了致敬英雄,也是為了迎來大城重啟的標誌性日子。

接下來這一天,很多人從武漢出發,去往遠方;很多人走出家門,踏上工作崗位。在防控為先的前提下,人們懷揣各自的希冀,開始了新的節奏,新的生活。

緊一緊口罩,踏上去往遠方的旅程

“防與放”怎麼結合 “靜與動”如何得宜——武漢這一天

(圖為武昌火車站返漢客流 記者費權 攝)

0時24分,K81次列車經停武昌火車站。老家黃陂的羅芬女士帶著兒子,買了這趟車的票,要趕往廣州。她說兩個多月的封控時光,讓她更懂得珍視與父母親人在一起的日子。

當廣播裡播送火車到站的消息,她和兒子趕緊起身,下意識地緊了緊口罩,驗碼、安檢,隨著隊伍緩緩遠去。

羅芬是70多天來,頭一次感受乘火車出城的武漢人之一。她發現火車站不僅增加了查體溫、驗綠碼的流程,還按車廂順序,分段釋放客流,“速度稍微慢了一點,但是這樣做安全,我們能理解”。

來自河南的馬先生,帶著老婆孩子,開著私家車,8日零時之前就趕到了武漢西高速路口,候在那裡。他們是來武漢走親戚,滯留了80多天,“太想回家了”。

當零時到來,武漢75個進出城管控卡點全部撤除。高速值守民警不僅要查驗車主身份證和健康碼,還要檢查車輛的後備廂和行李箱,防止人們攜帶活禽進出。

天河機場也如期復航,只是安保更加嚴格。胡琴娥女士一家三人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飛往海口,“從機場到登機口,我們一共掃了4次碼。”他們認為,這樣的做法讓人覺得特安全。

坐個輪渡打個的,熟悉的武漢在迴歸

“防與放”怎麼結合 “靜與動”如何得宜——武漢這一天

(圖為8日6時30分,武昌中華路碼頭首班客運輪渡向武漢關碼頭方向準時發出 記者苗劍 攝)

6時30分,大江之上,兩艘渡輪對向而行。

“很高興!輪渡復航的日子,正是我復工的日子。”家住中華路的劉女士,上班地點在江漢路。

武漢輪渡首條復航線路,端點為武漢關碼頭和中華路碼頭。與別的地方一樣,乘客先掃碼、量體溫、進閘口。不同的是,到候船區後,人們要再掃一次碼,方可登船。

出租車也能招手即停了。9時55分,華昌出租車的哥汪祖德載上了乘客熊女士。他一邊拿出二維碼,一邊介紹情況;熊女士掃碼“見綠”後,汪師傅才啟動車輛。

8時30分,中心城區有6000餘輛出租車處在了營運狀態。

地鐵8號線一期恢復運營。雖然8號線晚於其他6條線路恢復,但疫情防控和全線網沒有二致,自助售票機、安檢門、欄杆“每小時消毒一次”。

8日起,武漢又恢復30條公交線。由此,全市正常化的公交線路達到346條。

公交站臺的廣告燈箱、護欄,均張貼著二維碼。站臺地面,每隔1米標識出醒目的“站位”字樣。“戴好口罩、有序排隊、保持距離、掃碼乘車”——這些約束性的提示語,正成為市民自覺的共識。

雲招商、雲簽約,“雲上的日子”是要建設更好的地面

“防與放”怎麼結合 “靜與動”如何得宜——武漢這一天

(圖為武漢開發區“雲簽約”活動分會場 記者張智 攝)

今天的武漢,投資商、企業家、就業者依舊看好。

11時,武漢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雲招商”活動。“客商不見面,雲上籤項目”,人們通過電子大屏,遙相致意、對話交流、簽訂項目。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張勇在現場視頻裡說,武漢是國家戰略性中心城市,阿里巴巴與武漢的發展“休慼與共”。他們將整合自身優勢與能量,助力武漢經濟恢復,幫助推動這座城市的消費、製造、內貿和外貿的“全面回暖”。

沃爾瑪中國總裁陳文淵則表示,武漢是沃爾瑪在中國重要的戰略市場之一,未來五年他們要在武漢投資30億元,加大武漢社區服務型產業佈局,同時幫助“武漢造”品牌走向世界。

作為“車都”的武漢,汽車產業方面8日也傳來好消息。

10時30分,216臺漢產雪佛蘭探界者,按照原定合同的進度,在江夏大花嶺物流基地完成裝車。9日,專列將從武漢啟程,預計18天后抵達烏茲別克斯坦。

這筆訂單的總數,是生產出口1500輛汽車。儘管疫情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在各方協助下,製造公司克服了重重困難,首批新車仍按原計劃交付客戶,餘下的生產仍在順利進行。

當前,國際上正面臨嚴峻的疫情形勢,美日等國的車企相繼停產。在這個大背景下,武漢車企正展露出積極的能量,帶動零部件供應商復工復產,力挺全球供應鏈。

以東風本田、武鋼等一批企業為龍頭,武漢的工業生產和現代製造業在狠抓疫情防控的同時,均在實現或接近實現滿負荷生產。東風本田目前每50.1秒就下線一臺新車,武鋼5個高爐、9個轉爐全部在開足馬力保生產。

防疫的警惕性不能降低

“防與放”怎麼結合 “靜與動”如何得宜——武漢這一天

(圖為4月8日 ,江岸區育才社區門口,物業人員對出小區的所有車輛人員掃健康碼測量體溫和登記。記者楊濤 攝)

22時30分,家住武昌東亭花園的肖女士,從單位加班回到家中,只見明月當空,小區中心花園的香氣越過窗戶、進入房間,沁人心脾,她的疲勞感大大消解。

這一天,肖女士進出單位大樓量了4次體溫、換了兩個口罩、寫成一篇文案。她認為:“事要做,疫要防。”

思想上不麻痺,工作上不鬆懈,在萬無一失的基礎上解封——這是武漢市針對解除通道管控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8日當天,市委主要領導前往三鎮一些社區、地鐵站和商業街區走訪調研,也一再強調,我們防疫的警惕性一點也不能降低,一定要“把問題想得複雜一些,把困難想得更大一些,把應對措施準備得更有力一些”。

未來相當一段時間裡,武漢都得正確處理好“防與放”“靜與動”的關係,確保武漢保衛戰取得全面徹底勝利。

“防與放”怎麼結合 “靜與動”如何得宜——武漢這一天

(設計|彭志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