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火车:“褪下面具,我在夜里迷茫”-寻找你的身份与角色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你以为你在做自己,其实是在演戏。


戈夫曼认为:“生活就是一个戏剧化的表演过程。”


总会有那么一个或者是更多的观众,在欣赏着我们的表演。


努力演戏的目的,在于通过“人设”,来控制我们留给他人的印象,从而影响到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举动。


角色化人生


作为父亲,你可能会比较严厉;作为老公,你可能会比较温柔;作为领导,你可能会很有威信......

夜深人静的时候,褪下面具,一种空虚感油然而生: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


陈火车:“褪下面具,我在夜里迷茫”-寻找你的身份与角色


这个时候,你才会开始思考角色和身份的关系。


角色化的好处,在于降低认知成本


一说到教师,就想起黑板上奋笔疾书、教书育人的形象


一说到民警,就想起嫉恶如仇、铁面无私的形象


一说到医生,就想起白大褂、手术室、门诊部


贴上标签,辨识度一下子提高了。进而构建起心理预期,大大降低认知的成本。


存在感太弱的人,一般都是在他人头脑中没什么“特别”印象的人。

从这个角度看,先入为主也不是什么坏事。


角色是一种规则


你是这个角色,就应该有这个角色应有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态度。

教师就应该为人师表,民警就应该秉公执法,医生就应该医术精湛......


不按规则办事,就会造成混乱。把A角色演成了B角色,把B角色演成了C角色。

老师不像老师,民警不像民警,医生不像医生....角色错位,身份混乱。


中国人重脸面,不按角色来演戏,别人都不和你玩,就完蛋了。

比经济惩罚更严重的,是被家族除名、众人唾弃。


所以,有时候在采取限制性措施的时候,不妨考虑社会人际的压力,双管齐下。


例如,不好好过马路,演不好行人这个角色,让你发朋友圈昭告自己横过马路的行为,集赞放人。


陈火车:“褪下面具,我在夜里迷茫”-寻找你的身份与角色


角色是一把双刃剑


角色一方面带来了规则和效率,一方面也带来了边界和束缚。


演的角色长了,就会忘记自己本来是什么样子,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固化了自我的认知,形成锚定效应:“我”应该就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


“XX是老实人,不可能做这种事!”


往往是最老实的人,逼到绝境就会突破人设,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出来。


角色化的五个层次


把人分成5个层级,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剖析。


陈火车:“褪下面具,我在夜里迷茫”-寻找你的身份与角色


最基础的一层,属于洋葱的外皮,是一个人的外貌、长相、角色,我们称之为感知层和角色层。


感知层和角色层


擦肩而过的路人,最多是在感知层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穿什么样的衣服、整体气质如何,为人处世是否礼貌等。


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你开始了解一个人的角色,感受这个人身上角色的痕迹。


人际交往中,如果只是基于感知层的了解和角色化的接触,只能是一种浅层次的关系

仅仅满足于画像是不够的,正如知道一个人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就能强行拉近关系?

如果靠收集名片就能拉拢人脉,打印店早就发达了!


下次有人跟你说“我认识某个大佬”时,就要对真实性打个折扣了。


资源结构层和能力层


资源结构层,是你所拥有的财富、人脉等资源;而能力层,是你拥有的通用能力、专业技能等。


有资源、有能力的人,一般人脉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社交的本质就是交换:我有酒,你有故事,一起坐下来聊一下?


高质量的社交,背后是高质量的资源、能力在支撑。


大佬为什么愿意和你聊天?不单是因为你形象好气质佳,而是你身上有值得交换的资源。


另外,有的人工作碰壁,就想着跳槽。


眼中只盯着不同公司的不同角色,从来不考虑提升自己的能力圈和资源结构上。


引发挫折感的,恰恰就是技能瓶颈、关系瓶颈等能力层面的限制。


“我老是加班”,为什么不思考“如何提高效率不加班”?


因此,跳来跳去,还是没有跳出自己的局限,俗称“挪坑干活”。

这种跳槽=跳楼。


陈火车:“褪下面具,我在夜里迷茫”-寻找你的身份与角色


存在感知层


有了资源和能力,才能更进一步,思考: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的人生使命是什么?

开始超越日常生活,朝着个人发展的战略方向,展开深层次的思考。


感知层是洋葱的内核,这里有两层意思:离开层层外皮的内核,或者只有外皮没有内核,都是不完整的

自上而下,没有内核,洋葱这个整体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方向。


“年轻人总是找不到定位”,很大程度上在于灵魂的修炼还不够成熟。自下而上,没有层层外皮的加持,灵魂是游荡的灵魂,找不到归属感。


存在即是被感知,你用什么方式“刷存在感”?


看懂一个人,要懂他真实的快乐,也要懂他真实的痛苦,给予能量和帮助,支持他的存在感。

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伴侣。


所以,如果一个人愿意向你展示他最真实的一面,至少说明,你有足够的价值,值得敞开心扉说亮话。


NLP理解层次


理解层次早期被称为Neuro-Logical Levels,最初由格雷戈里·贝特森发展出来,后由罗伯特·迪尔茨(Robert Dilts)整理,在1991年推出。


陈火车:“褪下面具,我在夜里迷茫”-寻找你的身份与角色


理解层次是NLP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NLP中环境、行为、能力称为低三层,这是我们可以意识到的层次。

信念/价值观、身份、精神(系统)称为高三层,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需细心分析才有可能被发现。


通常低层次的问题高一个层次就能轻易找到方法,可倘若在同层次或其低层次来寻找方法,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或者消耗精力过大。


翻译成人话,就是:要学会降维打击,把别人的、自己的天花板当做地板

此外,每一件与我们人生有关系的事,我们都会赋予其一些意义。


学会理解,并赋予事物以恰当的意义,才能对症下药,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看到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得出结论:要下雨了,于是出门要记得带伞。


陈火车:“褪下面具,我在夜里迷茫”-寻找你的身份与角色


处于环境层的人,会说“都是天的错”!


被雨淋湿了,怨天怨地,却从不怨自己出门不看天气预报。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处于行为层的人,执行能力很强,但是欠缺的是思考的过程。


就像《的士速递》里面的警察局长,时刻处于冲锋再冲锋的歇斯底里状态,幽默搞笑的形象跃然纸上。


陈火车:“褪下面具,我在夜里迷茫”-寻找你的身份与角色


如果光靠执行就能解决难题,机器不好吗?


战术家说:方法总比问题多。

因此,处于能力层的人,善于使用能力解决问题。


能力就是能用更简单的、更高效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从能力中寻找更好的办法。


而战略家说: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战术是做选择题,战略是做问答题。


所以,很多人头疼的不是遵循一定模式框架的选择题,而是开放式的问答题。


万事皆有基本法,看似天马行空的东西,都有一定的套路。


这个套路,就是你的信念believe、价值观value、和规则rule


处于BVR层的人,开始跳出思维的条条框框,思考更加本质的东西。


因此,战术层面只能让你把事情做对。而战略层面要解决的是“做正确的事”。


思考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混沌的现实中,寻找到一丝可以突破的光明。


有了BVR的加持,接下来便是自我的觉醒。


觉醒者,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份带来的巨大效应


不同身份定位,也就是你的站位,决定了每一次价值判断,进而决定你的每一次选择。


从底层的怨天怨地,到执行至上,到能力打底,再到战略思考,一切均可划归到对身份的选择上。


通常,当你把身份定义清楚了,答案也就自己出来了。


角色是被动的,是别人给你的。身份是主动的,是自己发现的


你可能有很多角色,但你只有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身份。


精神层:开始处理“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也就是常说的“人生使命”。


当一个人谈及他的人生的意义或者一家公司谈及它对社会的贡献时,便涉及到“精神”的层次了。


一个人做任何事,如果能将六个层次都一致连贯,他便会身心一致,全力以赴地去做,既开心,又有效果。

反之,事情不成功,有压力或情绪,定是六个层次之中有不协调的情况出现。


理解层次让我们简单地认识到问题或困扰背后的原因,因而会更快地以“治本”态度去处理它。

陈火车:“褪下面具,我在夜里迷茫”-寻找你的身份与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