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三應窯(2)


[地名故事]•三應窯(2)

三應窯村所處位子確實不錯,應該說是風水寶地,村前是110國道,村後是京藏高速公路。兩條公路橫穿東西,村西不遠處建有高速公路榆林服務區,村東近處又有110國道交通警察大隊駐地和檢查站。再往前(南)便是京包鐵路陶卜齊火車站,這個火車站已有近百年曆史,民國初年隨同平綏鐵路建成。

[地名故事]•三應窯(2)

三應窯舊村與火車站之間距離不足1華里,110國道路南的三應窯新村緊挨火車站。鐵道北的新村處曾有一條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修建的公路遺址,舊稱平綏大道。靠西的陽曲窯村偏東北有座日本人修建的水泥拱撟至今保留無損。新村的過水路面水泥片和石頭還依稀可見。如今在公路遺址上建起了住宅,四合頭小院一排挨一排,外牆粉刷一新,不愧叫新村。

[地名故事]•三應窯(2)

遠處望去,三應窯新舊村和榆林村幾乎連在一起,紅磚瓦房,排排整齊。鐵路火車(電器化)、公路汽車川流不息,村民出行乘坐十分方便。特別是110國道成了從村中穿過的道路,南北兩側蓋滿商業門臉房,更有二層小樓林立多見,似乎變成了一條商業服務大街,來往運輸大型車輛加水打汽、歇腳停留、打間住店,均停放在門臉房前,這也給沿路村民創收致富提供了有利條件。

[地名故事]•三應窯(2)


[地名故事]•三應窯(2)

三應窯村由於靠山傍路,過去也是來往行人和車馬的歇腳之處。尤其在革命戰爭年代,革命者常來此村活動。因此,被上級政府劃定為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者常常在此村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員,動員參軍,呼和浩特市委原書記高增貴同志曾畫妝成貨郎擔和小木匠在三應窯村藏身居住。高增貴同志是陝北人,早期共產黨員,抗日戰爭初期,黨派他來到綏中地區開展抗日活動,解放後任歸綏市委和呼和浩特市委的主要領導。他單槍獨馬,孑身進山,走街串巷,出村偵探,密秘蒐集日軍情報,發展思想進步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本村青年王志剛(小名印印),就是跟隨高增貴同志到三道溝村參加了八路軍隊伍並加入共產黨,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後來隨軍西進,解放戰爭取得勝利至新中國成立後,王志剛轉業到地方,擔任甘肅省張掖縣委書記,之後升任張掖地委行署副專員(副廳級幹部•已故)。

[地名故事]•三應窯(2)

解放戰爭時期,還有幾名青年報名參加解放軍和出朝志願軍,有得犧牲在戰場上。老區人民一心向著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掩護我黨工作人員,勇躍送子參軍,積極提供情報,為此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現如今,共產黨也沒有忘記老區人民,撥專款,給項目,搞扶貧,為老區人民脫貧致富實施整村推進項目。三應窯村已步入生活富裕的道路。過去的“窯房”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村民們全部住入磚混結構的紅磚瓦房,這個作為村名的“窯”字恐怕只是在口頭和紙張上出現了?留得“窯”字在,見證“西口”史。足以豐富地名文化之內涵。三應窯村名由來,以“窯”字得名,地名意義實在。這個“窯”字總會引伸出不少的傳說和故事。

[地名故事]•三應窯(2)

【末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