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自認為聰明的誇獎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湯姆森就讀於紐約市編號三三四的公立學校(Anderson school)這個學校從幼兒園開始都是資優生,考進去很難,課業要求也很嚴格。


學校的入學考有智力測驗,只收IQ最頂尖的1%的考生。


但是湯姆森一年一年的念下去,這種自知很聰明的意識,沒有轉換成對課業的信心。


反而變得不願意嘗試他不擅長的東西。爸爸說:"有些事情他會很快的學會,但如果不是,他會馬上放棄,說我不會"。


為什麼腦力一流的孩子,卻覺得自己沒能力應付最常見的課業挑戰呢?

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自認為聰明的誇獎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自認為聰明的誇獎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Carol Dweck),因提出"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終生成長》一書被大家所熟知。


而早年卡羅爾、德維克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時,曾帶領團隊在紐約市20所學校對400名學生針對"讚美對小孩的影響"做研究。


本來大家都認為讚美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但德維克卻懷疑,一旦孩子遇到了挫折或困難,誇獎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研究測試第一輪一次請一名學生出來做IQ測試,題目都是非語文的頭腦體操。很簡單,學生都考得很好。


每個小孩考完後,研究人員就告訴孩子得分,並誇讚他一句。誇什麼則隨機分成兩組,有些誇"不錯喔,你一定很聰明";其他則誇他努力"不錯喔,你一定很用心"。

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自認為聰明的誇獎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實驗第二輪,學生可以自己選要做哪一種測試,一種比較難,但可以從解題的過程學到很多。一種則和上次的題目一樣簡單。


那些被誇用心的學生高達90%會選較難得測試;而被誇聰明的,則大多數選擇了簡單那種。


德維克在研究中指出:"誇小孩聰明就等於告訴他,人比人就是在比聰明,為了看起來聰明,就別去冒做錯的風險"


實驗第三輪,所有的學生都是同一種很難的考試。但是接收不同誇讚的學生,反應卻大不相同。


被誇用心的那些,認為自己這次一定是不夠投入,他們變換各種解題的思路;但是被誇聰明的就不同了,他們都覺得沒考好代表自己一點也不聰明。


團隊故意讓所有孩子在第三輪遇到挫折後進行第四輪實驗。


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的簡單。然而被誇用心的學生成績都有30%左右的提高;而被誇聰明的反而有20%左右的退步。


德維克教授懷疑,誇孩子聰明會有反效果。她解釋說:"強調用功努力,等於賦予孩子一種他們可以自己控制的變數。孩子會認為,,成功是我可以掌控的。而強調天賦,則孩子會認為成功不是我能掌控的,也會讓孩子在面對挫折時無所適從。"


德維克教授實驗重複多次,發現孩子無論家庭貧富,都一樣禁不起誇聰明之後的挫折,男女都一樣。

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自認為聰明的誇獎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但是好的讚美的確有其正面功效,可以激發激勵的力量。不是所有的讚美效果都相同,性質不同,效果也會不一樣。

發揮讚美的作用,誇讚具體事件或自己可控的力量,而不是天賦。


誇讚孩子具體的事件。


比如:孩子參加足球比賽,不要只是誇他"你踢得太棒了",這種泛泛而誇。


而是"你運球時很小心不讓球被搶走"。


誇讚孩子可以自己掌控的力量,比如勇氣,細心、用心、努力、堅毅、態度等等。


有一次因為家裡有事,去幼兒園接恩寶的時候已經比較晚了。


我有些內疚的和孩子說:"媽媽今天來晚了,抱歉。但是恩寶你今天很有耐心的在幼兒園等媽媽喔。"


當天晚上睡覺前,恩寶說"媽媽,我幼兒園放學的時候,你可以慢慢來,我會很有耐心的等你的"。


以前我常誇孩子"你真棒",可是孩子從未給過我這樣的反饋。可見,誇孩子自己可控的力量,比籠統的誇讓孩子更有成就感,會覺得這件事情是我自己辦到的,我下次一樣可以辦到。


吳尊在NeiNei掉牙齒的時候鼓勵他"勇敢",而不是"你很棒"、"你是最棒的"。


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自認為聰明的誇獎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誇讚孩子具體的事件或自己可控的力量,讓誇讚鼓勵真正起到作用,而不是適得其反。

是否是真心的誇讚也是關鍵


我們不要以為孩子腦袋很簡單,聽不出是不是在真心的誇讚。其實我們的表情,動作,語氣,聲調都已經在告訴孩子,我是敷衍的還是真心的。


也許有一些年齡小的孩子,不到7歲的那些,會相信你誇的內容,但是年紀大一些的孩子,已經會推敲讚美的真假。


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的伍夫維.梅耶教授(wulf-uwe meyer)做過一系列的研究發現:孩子到了12歲,就不再相信老師讚美你是因為你表現好。


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自認為聰明的誇獎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所以我們的讚美要發自內心的,基於事實。


紐約大學精神病學教授茱蒂絲.布魯克(Judith brook)說"讚美很重要,但不能空洞,必須基於事實,基於對方真的擁有某種技巧或才華"。  

過度的讚美會扭曲孩子的成就動機


德維克等人發現,常受誇獎的孩子會變得愛計較輸贏,更喜歡打敗別人,維持面子成了他們頭號關心的問題。


他們會因為有沒有讚美而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反而忘記了事情做好本身的樂趣。


有一項研究,學生要進行兩次的測驗。兩次測試的空檔,他們可以二選一。


一是選擇一堂課,學習第二次測驗所需的解題新技巧。第二,知道自己在第一次測試的成績排名。


時間只允許他們選一樣,被誇聰明的學生都選擇知道自己的成績排名,而不是準備第二次的測試。


過度的讚美會讓孩子只在乎成績和排名,而忘記學習本身的樂趣和挑戰自己的成就感。


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自認為聰明的誇獎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適當的讚美,更能讓孩子擁有"恆心和毅力"。


華盛頓大學的"恆心與毅力"神經迴路專家,羅伯.克羅寧格(Robert cloninger)博士說"恆心和毅力是可以訓練出來的,關鍵是獎勵有時給,有時不給"。成長的過程太常得到獎勵,就會缺乏恆心和毅力,獎勵一旦消失,這種人就會縮手。


我們平時總是在誇孩子,誇個不停,搞不好就是在為他的腦袋做"我要持續的獎勵"的化學設定。


學會適當的誇讚,掌握誇的原則,讓誇讚鼓勵發揮它真正的作用。做個有方法、有態度、會鼓勵的家長。


陪伴孩子變成"成長型思維"的人。讓他們相信不擅長的事可以通過學習和努力得到。相信事情進展不順利的時候,可以通過堅持不懈來實現。相信人類的潛能是不可知的,天賦不能決定未來的發展。

我是“恩寶麻麻”:一名從教育行業高管辭職、嫁到臺灣的寶媽!希望文章能幫到有需要的寶爸、寶媽們。歡迎大家多多點贊、關注、收藏和轉發。和大家一起學習育兒知識,更多的話題也可以在評論區交流和吐槽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