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心理学》第九章 人格健康与中学生行为矫正


教师招聘《心理学》第九章 人格健康与中学生行为矫正

第四节 行为方式与健康人格

一、健康人格及其标准。

健康人格是具有积极倾向性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

当代健康人格的主要标准有:1.智力正常。2.认知客观、准确。3.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4.社会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5.道德责任感。6.事业心和工作能力。7.情绪调控能力。8.人际关系融洽。9.意志坚强可控。10.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健康人格行为方式的特征

1.结构的统一性和规则性。2.对现实的充分感知。3.自知之明。4.对行为随意控制的能力。5.自尊或认可。6.建立诚挚关系的能力。7.效率和责任。

三、应对

应对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是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

应对具有如下特征:1.环境性。2.过程性。3.策略性。4.反应性。4.中介调节性。

(二)应对的功能及其策略。

应对的功能可分为三方面:①采取直接的行动以消除或减少压力及增加处理压力的资源,称为问题取向的应对;②重新认识压力,以便易于处理压力,称为认知评估取向的应对;③处理由压力所导致的紧张、焦虑等应对方式,称为情绪取向的应对。

2.应对策略。

(1)积极认知压力。面对压力,要对其有明确的、积极的、辩证的认识。首先,在思想上要承认压力的存在。其次,在思想上接纳压力。

(2)情绪定向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相结合。

(3)明确自我效能,调整奋斗目标。

(4)社会支持。

四、利他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期望任何外在筹赏的社会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种类。

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分类。

1.从理论上看,可分为生物性利他行为和心理性利他行为。

2.从机能范围看,可分为:①亲属性利他行为,②互惠性利他行为,③平衡性利他行为。

3.从情景状态看,可分为:①紧急性利他行为,②急需性利他行为,③惯常性利他行为。

4.从行动动机看,可分为自我利他行为和纯利他行为。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影响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比较多,主要把它们归纳利他者、情境、受助者征和社会文化四种因素。

第五节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急剧变化,中学生因自身年龄、素质等诸多因素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消极因素的影响,是非观念、纪律法制观念淡薄,极易产生不良行为。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

(一)行为放纵。(二)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三)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诚信。(四)追求享乐。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认识的片面性、偏激性。

青少年认识和接受事物的方式是不自觉地渗入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理。

(二)意志品质的薄弱。

(三)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的不成熟。

中学生的道德信念还不稳定,有时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不能明辨是非。有些中学生道德情感非正常发展。由于受各种不良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他们变得自私、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

(四)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中学生常被多彩的世界搅得眼花缭乱、浮想联翩,时刻憧憬、幻想美好、理想的未来。但是,这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很容易在现实有限的条件中受挫折。当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多次不能满足时,便容易产生一种不良心理行为。

(五)家庭环境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家庭环境包括住房环境、家庭成员组成、经济条件等自然结构。住房环境拥挤、嘈杂、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会阻碍孩子们的心理发展。

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而其中以民主的教养态度最好。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子女教养态度一致,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对待子女。

(六)学校教育观念和方式的陈旧。

畸形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影响了中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所有这些都会促成中学生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七)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

积极的社会现象是他们在心中证明了老师、家长的指导,消极的社会现象又让他们感到好奇、彷徨。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这些社会信息的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是他们健康成长。

综上所诉,在中学生身上就容易出现(不好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运用科学方法帮助他们矫正不良习惯。

三、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应对措施

(一)培养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使他们道德评价水平逐渐达到应有的水平。

(二)培养学生意志力与自我调节能力。

作为教师应培养学生克服内外困难的意志力,努力实现社会道德要求,控制自己不道德的消极情感,坚持良好的道德行为,抗拒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因素和干扰。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教师要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学习的热情,并在活动中培养其集体主义观念、组织纪律性,从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自觉摒弃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五)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

只有教师和家庭很好地配合,给学生更多的关爱,走进学生的心灵,洞察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及时消除一些不良外部东西对学生的影响。

(六)强化制度管理。

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国家法律以及《中学生行为规范》使我们必须遵照执行的。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

(七)奖罚强化教育。

学习教育应大力表彰学生中的优秀事迹;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不太严重者着重教育帮助、口头警告,严重者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总结)对于学生不良行为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过程,要认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寻求好的工作方法,而且不论何种方法都应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只有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理,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