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滄田百里南華宮,

桑梓客家天下融。

鐵尊化作懷古夢,

佛無遠近情自濃。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這是一座因寺廟而得名的小鎮

距離資中城區約有30公里

這裡地處淺丘與深丘地貌交界處

多樣的自然構造孕育了勤勞的人民

始建於清代的小鎮坐落在山尖

在資中眾多的鄉鎮中

歷史雖短,卻是著名的古鎮

這就是鐵佛

一座歷經滄桑的小鎮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鐵佛場鎮


鐵佛位於資中與威遠交界處,去時正值陽春三月,田野裡盛開著大片金黃的油菜花。這是資中最美的季節,一路上因為風景的迤邐,旅途變得格外輕鬆。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進到鎮裡,熙熙攘攘的人流讓我們歎為觀止。別處已日漸式微的趕場,在這裡卻依舊繁盛。忍不住湧入人潮,去重溫兒時裡逐漸模糊的趕場記憶。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相機定格的每一幅畫面,記錄的是時光的瞬間。但畫面的背後,卻是歲月凝成的光陰。鐵佛的趕場天,老人很多,就如小鎮一般,充滿故事,鐫刻滄桑。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捏背”這項古老的技藝竟然在鐵佛還得以保留,但也僅流傳於老年人之間了。不知道會不會如同鐵佛的古建築一般,逐漸湮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鎮邊有一口面積頗大的池塘,也許鐵佛的居民兒時都曾在池中嬉戲打鬧,又或者池邊曾有洗衣洗菜的婦女。但今天的這裡,只剩平靜。趕場天的喧囂,與這裡的安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池塘邊的山坡上,生長著大片的桉樹,當地人稱為小葉桉。印象最深的便是樹幹的筆直挺拔,就如鐵佛人的性格般,剛毅不屈。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在尋找南華宮的路程中,我們無意間走進了鐵佛中心校。和資中大多數中心校一樣,這是一座擁有從幼兒園到初中教學資質的學校。也是大部分鐵佛人,對學校最初的記憶。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校園裡最打眼的便是這座新建的教學樓,仿古的樣式與古鎮頗為契合。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由於正值週末,校園裡沒有朗朗的書聲,只有嬉鬧的幼童發出的歡呼,在學校迴盪。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南華宮


從中心校內左轉,就能看到一排保存完好的老建築。我對古建築是外行,並不能分辨這是清代還是民國的建築,但窗格雕花的精湛,是現代建築很難比擬的。街邊的鍋碗瓢盆,昭示著這裡仍有人居住。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前行數十米,眼前豁然開朗,一堵高大的封火牆矗立在眼前。這應該就是南華宮了吧?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實在是非常欽佩古人的建築技藝,儘管歷經風雨的侵蝕,但飛簷斗拱依然保存完好。歲月帶來的是滄桑,抹不掉的是稜角。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封火牆的旁邊是一株古老而高大的黃桷樹,在中國的傳統之中,只有寺廟周邊才會種植此樹。這意味著我們的猜測是對的,南華宮,已經近在眼前。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果然,這就是從前只在圖片中看到的南華宮了。鐵佛是資中境內客家人最為集中的鄉鎮,南華宮便是廣東移民修建而成。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客家人,也逐漸改說資中話。只剩這座南華宮,記錄著資中廣東移民曾經的痕跡。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南華宮坐南朝北,佔地1990平方米,建築面積918平方米,前後三進院落,佈局嚴謹,築工精緻。宮內配以天井、院落,顯得幽深錯落,完整典雅。我們到來時,這裡正在翻修。工人們正在細緻打磨宮內每一個角落,因為有了他們的巧手,我們才能看到這保存完好的古建築。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大殿的對面是戲臺。鐵佛人自古就愛聽戲,欣賞水平也非常了得。古時鐵佛有民謠曰:“鐵佛場九道梯子檻,十(潑)班子(川劇)來,九(潑)都要散。”足見鐵佛人對川劇演出水平要求之高。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當年的戲班便是從這道木梯登上戲臺。這狹窄而陡立的階梯,不知走過多少曾經的川劇名角。如今從前的戲班子早已煙消雲散,繞樑的唱腔也久未響起,臺下的喝彩更只存於鐵佛老人的回憶之中了。也許歷史的發展總不會以人的意志而轉移,但作為省粹的川劇,沒落如此,總令人不由扼腕嘆息。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如同眾多宮觀的命運一樣,大多在那個特定的年代被拆除,少量存留下來的,也往往變作了學校。南華宮也是如此。正門上鐵佛中學四個大字,鐫刻的是時代的痕跡,已經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只有門前刻工精美,線條流暢的石獅子,還保存著最初的容貌。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南華宮外是一條原汁原味的清代古街鐵爐街。街寬約5米,路中鋪就的是青石板,兩旁的清代建築依然挺立。老街與老人,感受到的是歲月靜好。時間,在這裡似乎凝固了。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這條曾經五更起便喧囂嘈雜的老街,如今只剩沉寂。馱運鹽鐵的馬蹄聲,鐵匠鋪日復一日的打鐵聲,茶館酒肆的高談闊論,已然消逝。當鋪、染坊、錢莊、米行、山貨鋪也僅存於老人的記憶中。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鐵佛最具特色的便是柵子門,門上還留有”防匪防盜“的字樣,依稀可辨。古時到了夜間柵子門便關閉,直到早上才打開。突然感到,這應該是現代小區最初的原型吧。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柵子門外有一段石梯與城牆。石梯上經行過無數路人,中間依然微微凹陷。城牆在風雨的侵蝕中佈滿了苔蘚,泛著青色或紫色的光。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石階下有一口巨大的古井,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在井旁打水洗衣。老人很健談,和我們說起了很多鐵佛的往事。正是在老人的指引下,我們終於找到了鐵佛寺遺址。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鐵佛寺


古井前行50米右轉,便是逐漸被人遺忘的鐵佛寺。我們運氣不錯,在問路時遇見的這位大哥,正好有鐵佛寺大門的鑰匙。我們心頭開始忐忑起來,不知這座平日大門緊閉的寺廟,如今卻是何種模樣?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鐵佛鎮最初名老店子,僅有幾間店鋪。清康熙三十九年,人們將近在 1 公里外太平場的一尊鐵佛迎到附近的新津寺,佛為明代萬曆三年鑄造,高 1.4 米,當搬運途徑老店子歇息時,鐵佛生根,再也搬不動了。於是僧人融亮在此建廟,取名鐵佛寺,小鎮因此鐵佛寺而得名。


儘管早有心理準備,但入院後看到的滿目蕭瑟,依然深覺遺憾。這便是鐵佛寺如今的容貌,唯有一聲嘆息。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大殿早已坍塌,僅剩數根石礎孤零零的立在故地,證明這裡曾經的繁盛。一切,已是過眼雲煙。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據說鐵佛也被熔為了鐵水,在那個焚燬一切的年代,這樣的歸宿,是註定逃不過的。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大殿遺址旁的這座小屋,是用大殿木門搭建。這是我們能看到鐵佛寺的最後殘影。這幾道木門,見證了鐵佛寺的興盛,也經歷了鐵佛寺的衰亡。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那些虔誠的香客,被時光掩埋得無影無蹤,唯剩這功德碑,記錄著他們的名字。仔細辨認那些充滿古韻的名字,你會感覺歲月的無情,這裡早換了人間。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惆悵中離開古寺,朝著遠方繼續我們的旅程。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王家祠堂


前往王家祠堂的路上,經過石鍾水庫。在資中境內,這座水庫不算很大。但迤邐的水景,仍舊讓我們忍不住駐足。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有水的地方,總會有別樣的景緻。青山綠樹倒映在水面,染綠了湖水。岸邊盛開的油菜花,是其中最好的點綴。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水庫的另一面,是數畝水田。春日的田野,充滿生機。遠處的山腳,便是我們將去的王家祠堂。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青山、翠竹、綠水、黃花,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調色師,冷暖色調的交相輝映,得來的是最美的春色。路邊的這條小溪,是傳統中國畫不可或缺的元素。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一位世居溪邊的小夥告訴我們,溪上的這座小橋,名曰尹子橋。但由於口音的訛傳,現在被叫做引濟橋。其實在資中廣袤的土地上,2000多年的時光早就改變了無數的地名,但不變的風景卻永遠煥發著神采。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一路忘情于山水,半小時後,我們終於來到了王家祠堂。氣勢非凡的山門,一瞬間抓住了我們的眼球。這座200年前興建的祠堂,至今仍能讓人感受到王氏一族當年的顯赫。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清康熙年間,王氏祖先王啟、王兩移民入川,最初以買地出租為為生,而後經過族人不懈努力、積累,成為當地顯赫家族。王家後人為了紀念先祖王啟、王兩二人,遂於清嘉慶年間(1807年)籌資修建了王家祠。


歷經200餘年時光,現在的王家祠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內建築、石刻、木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是資中清代建築藝術的大成之作。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幸運再次眷顧我們,儘管祠堂平日大門緊鎖,但正好遇到守護祠堂的王家後人。我們得以入內一探究竟。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進門映入眼簾的是正廳。牆上的一排字跡,顯示了這裡曾被用作校舍。後來學校搬遷,分佈於全國的王氏後人們,每逢清明都會在此祭拜先人。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正廳對面便是祠堂的戲臺。圖中的老人嫁入王家已有50多年,她與老伴一直守護著祠堂。老人說,剛嫁來那時,這裡還時常表演川戲。臺上曾有4個木塑獅子,栩栩如生。戲臺上還貼著金粉,金碧輝煌。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正廳及廂房的屋頂卻是精美絕倫。屋頂上的脊飾為一老者、一金童一玉女,保存相對完好,老者面目慈祥,寬衣束帶,金童機靈,玉女靈巧,寄託著王氏後人對家族人丁興旺、長壽安康的美好願望。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青石板鋪就的院落,大約有200餘平方。右側廂房保存相對完好,尚可看到祠堂初建的原貌。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左側廂房則已經殘破,垮塌的房舍,讓人幾乎不可靠近。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院內的幾棵小樹,是老太太的至愛。老人很遺憾的告訴我們,因為維修的緣故,被砍掉了一棵。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從1957年到1997年,柏龍村小在此辦學40年。儘管學校搬遷20餘年,但這座900餘平方的古祠堂離,仍然隨處可見學校的痕跡。學校,已成祠堂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這裡,不僅有王氏後人對先人的追思,也有著學子對母校的無限回憶。學校與祠堂,兩條歷史的平行線,在這裡曾經交匯,復又分離。留下的,是共同的掛牽。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火車站


離開王家祠堂,我們踏上了歸途。與歸連路平行的,是蜿蜒大氣的歸連鐵路。這條在群山中穿行的鐵路,最終將會連接到樂山,成為四川又一條鐵路大動脈。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山下的鐵佛火車站,如同資中其餘十餘座鄉鎮火車站一樣,是一座只辦理貨運的車站。沉寂,是這裡大多數時間的主旋律。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一列貨運列車停靠在站臺外。火車汽笛的巨響,為鐵佛這座古鎮帶來現代氣息。儘管時光掩埋了很多歷史,但也給古鎮帶來了新生。奔向遠方的列車,便如鐵佛一般,煥發著時代的光彩。


「走遍資中」資中這座建在山頂的小鎮,竟有人世代說著“廣東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