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變“綠洲” 大荔沙苑演繹現實版華麗轉身


沐浴著明媚的陽光,徜徉著和煦的春風。4月12日“保護黃河生態 弘揚黃河文化 推動渭南高質量發展”主題採訪團一行走進大荔沙苑。共同探尋中石器時代“沙苑文化”的歷史印跡,一起體驗內陸沙漠獨特的自然風光。

沙漠變“綠洲” 大荔沙苑演繹現實版華麗轉身

沙苑景區位於大荔縣蘇村鎮境內的渭洛河夾槽地帶,是我國內陸平原最大的沙漠,如今已經國家林業局批准,正式納入國家沙漠公園建設。地形地貌以沙草地、槽形谷地和綿延不斷的沙丘為主。1956年考古發現的“沙苑文化”是中石器時代的典型代表,也佐證了大荔沙苑是黃河流域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的萌芽地。

沙漠變“綠洲” 大荔沙苑演繹現實版華麗轉身

走進沙苑,過去那“萬頃沙海繞城廓,風颳黃沙漫天飛”的情景早已不復存在了。站在碧樹沙梁、林湖相依的“沙漠綠洲”—沙苑湖邊遠望,湖水清瑩碧綠,不時有水鳥嬉戲遊玩、沙丘上草木茂盛、山花爛漫、綠樹成蔭,遠處整片的槐樹林、楊樹林、灌木林將整個沙苑裝扮的鬱鬱蔥蔥、綠意盎然,一幅別具特色、風光旖旎的沙漠盛景畫卷躍然呈現眼前。

沙漠變“綠洲” 大荔沙苑演繹現實版華麗轉身


“實施沙區造田、打井灌溉、植樹造林、種草養牧、防風固沙等多項措施,沙苑地區的生態環境已經大為改善。”沙苑景區管委會主任陳祖孝說。他告訴記者,從2016年以來,該縣累計實施沙苑地區防沙治沙造林4733.4公頃。除了栽植沙棘、獐子樹等樹種以外,該縣還因地制宜,採取林、灌、喬,帶、片、網相結合的原則,大力發展紅棗、林果、菜、草、花種植業、畜牧養殖產業,積極開發沙苑旅遊業。

沙漠變“綠洲” 大荔沙苑演繹現實版華麗轉身


沙苑地區現有紅棗種植面積23萬畝,桃、杏、李為主的特色時令水果6萬畝,黃花菜5萬餘畝,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大荔沙苑花生20萬畝以上。

沙漠變“綠洲” 大荔沙苑演繹現實版華麗轉身


據他介紹,經過渭河引水注入,現在的沙苑湖水域面積已達到1100多畝,周邊的氣候和生態環境恢復良好,去年初冬,湖區周邊還吸引了70多種候鳥來此棲息,湖水不僅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還能對周邊的農業產業灌溉提供便利條件。現在的沙苑地區正在加快完成沙漠變“綠洲”的蛻變之路,每年在此舉辦的各種節會和生態觀光體驗遊項目,也為大荔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增光添彩。


(陝西科技傳媒網:趙進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