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回“鐵牛”癮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魯融冰

芬芳四月天,春耕好時節。

4月14日,記者走進桃源縣潯陽街道萬壽橋社區,廣袤的田野上,多種農機往來穿梭,轟鳴聲此起彼伏,翻耕、拋秧、插秧……一派“鐵牛”鬧春的火熱景象。

62歲的種糧大戶向陽輝,正駕駛旋耕機作業。這臺機器有兩米多高,後輪直徑更是超過1米,是個十足的“大塊頭”。只見他左手握著方向盤,右手抓著操縱桿,格外投入。身後新翻出的泥土,引來一群白鷺覓食。

“這傢伙勁兒大,比開越野車還爽,要不要試試?”見記者滿臉好奇追著拍照,向陽輝停了下來,大方地發出“試駕”邀請。沒等他介紹完操作方法,記者迫不及待鑽進駕駛室,發動引擎,踩著油門朝田中間駛去。

过了一回“铁牛”瘾

(記者“試駕”旋耕機,過了一回“鐵牛”癮。 郭婧 攝)

“向師傅,開這玩意兒激情是有,就是差點速度。”一圈轉悠下來,記者打趣道。

“你當是飆車哦?”向陽輝樂呵呵地說,種田不是件容易事,只有精耕細作,秧苗才能長得好,糧食才會產量高。

向陽輝是當地的種糧大戶,也是種了幾十年田的“老把式”,前些年成立了“豐墾”家庭農場。得益於機耕機收,他的種植規模逐年擴增,今年流轉土地700多畝,其中一半用於種植雙季稻。眼下,在已經翻耕好的田裡,他請來的工人正在進行人工拋秧種早稻。

“在牛耕時代,簡直想都不敢想。”他說,農機未普及之前,村裡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牛,幹農活全指望它。每到春耕,農民們一手掌犁,一手握鞭,翻泥、碎土、耙平,工序繁雜,就算把牛兒趕得飛跑,一天下來也只能耕個幾畝田。而現在的“鐵牛”,功能齊全,可謂“一步到位”。

不過,駕駛“鐵牛”看似輕鬆,卻是一門技術活。向陽輝介紹,以往用牛耕田,人踩在泥裡,可以用膝蓋丈量翻耕深度,30公分左右,最適宜水稻生長。在“穿著皮鞋也能把田種好”的機耕時代,全憑“手上功夫”來把握深淺了。他指著駕駛座右邊的操縱桿說:“機耕犁頭的上下位置就靠這個來調節,田裡若有高低起伏,可以隨時調整把田耘平。另外,泥土翻耕適中,才能把雜草全部壓住,讓它們儘快腐爛成為有機肥,為秧苗生長提供養分。”

过了一回“铁牛”瘾

(向登登正在使用新買的高速插秧機。)

在他兒子向登登的田邊,記者又被一臺車頭酷似摩托艇的農機吸引。只見它一路駛過,9列秧苗便整齊“站立”在泥土中。相比以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工插秧,速度簡直是天壤之別。經打聽得知,這是向登登新買的高速插秧機,兼具拋秧的功能,每天作業面積高達60畝。經過各級補貼,原價14萬多元的機子到手只花了4萬元。

向登登今年33歲,2013年從部隊退伍後,回家當起了新農人,如今流轉土地面積達1000多畝。雖然同住一個屋簷下,但由於和父親經營理念不同,他另起爐灶,成立了“詩晗”家庭農場。於是,向家的大門口,掛著兩塊牌。和父親向陽輝相比,他更加崇尚科技興農,至今購買的大型農機已近10臺,並通過合作社讓大戶們共享農機。多年來,向登登一面緊跟新科技,一面向父親請教種田經驗。父子倆取長補短,糧食產量和品質逐年提升。

看著這幅“鐵牛”鬧春圖,記者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張張豐收後的喜悅笑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