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荒地变成“聚宝盆”,他们带领村民走上“杏”福路

高原荒地变成“聚宝盆”,他们带领村民走上“杏”福路

高原荒地变成“聚宝盆”,他们带领村民走上“杏”福路

“驻村工作队真是给我们办了大好事。没想到,平时不值钱的‘杏谷子’,现在成了能卖大价钱的‘金蛋蛋’。”二旦桥村村民李德小乐得合不拢嘴。

二旦桥村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红十字会的对口帮扶村。近年来,市红十字会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带领二旦桥村群众走上了以特色产业为主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原本烂在地里的杏核成了村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昔日“荒山坡” ,今朝“聚宝盆”

初秋,站在准格尔旗大路镇二旦桥村的山坡上,向远处眺望,满眼绿色。漫山遍野的杏树,层层叠叠,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向远处延伸,仿佛在诉说着希望与收获。

高原荒地变成“聚宝盆”,他们带领村民走上“杏”福路

沐浴着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地处准格尔旗东部丘陵山区的二旦桥村,立足生态优势,兴产业发展,增内生动力,激活脱贫“一盘棋”,正向乡村振兴之路奋勇迈进。昔日“荒山坡”,今朝“聚宝盆”,郁郁葱葱的杏树,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多年前,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到处都是荒山秃岭,村民住的是窑洞,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白天外面刮风,屋里还得点煤油灯。”二旦桥村党支部书记贺成官指着对面的山坡回忆说。后来,二旦桥村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在房前屋后、山坡上种了杏树,现在有杏林上万亩。前几年,杏肉、杏核都臭在地里,没人要,现在好了,包联单位鄂尔多斯市红十字会和村两委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开始发展杏林产业,今年全村销售杏核10万公斤,全村100多户村民实现收入60多万元。现在,这些树都成了“摇钱树”。

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

二旦桥村属于丘陵山区,山区规划列为限制发展区。到底该发展什么扶贫产业,更好地助民增收?对此,包联单位鄂尔多斯市红十字会在准格尔旗委组织部、大路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村两委班子密切配合、并肩作战,通过外出考察、充分征求村民意见,针对二旦桥村特殊的立地条件,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的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带领当地群众走上了以特色产业为主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高原荒地变成“聚宝盆”,他们带领村民走上“杏”福路

“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根本之计,但也最难。发展杏林产业,最难解决的就是杏核销路问题。”市红十字会派驻大路镇二旦桥村包联驻村第一书记刘利锋说。

在准确“把脉”后,刘利锋与大路镇政府、村两委协商后,由镇政府出面联系了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该公司和村办企业签订了利益联结协议书,在保证杏核质量的前提下,以高于市场价优先收购村内所产杏核。针对村民把杏核运往厂家没有交通工具且成本增加的问题,市红十字会包联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把第一批杏核统一运往厂家出售,第二批杏核厂家主动到村委会收购。销路解决了,但是村民普遍反映存在脱皮难的问题,村委会又出资购置7台杏核脱皮机供村民免费使用,许多农户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1万多元的收入了。

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我家有50多亩杏树,以前就是不忙的时候出去捡几斤,用来换胡油吃,5斤‘杏谷子’能换1斤胡油。今年听说能卖大价钱之后,我们老两口中午不睡觉,1个来月捡了800来斤。”李德小高兴地说,“前几天我把‘杏谷子’拉到村委会院里卖,以前质量好的每斤也就是卖1、2块钱,现在能卖3块来钱,真是‘捡’了2000来块钱,这对于我们农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伴随着收入的增加,李德小家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楼板房,门面全贴了明亮的瓷砖,紧挨新房的则是以前住的破旧窑洞,二者对比鲜明。

不仅“要脱贫” ,还要“能脱贫”

绿色发展,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还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困难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进一步密切了当地的干群关系。

贾兵女是二旦桥村贫困户,因病致贫,现已稳定脱贫。“我们老两口身体都不好,我还做了心脏搭桥手术,种不成地,全家没什么经济来源。一开始就想着看看政府能给点什么,维持基本生活也就行了。慢慢地看着邻居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驻村干部也经常来给我做思想工作,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也想加把劲,把日子过得好一点。今年看见村里的人都去捡杏核了,卖的价钱比外面的高,我也捡了400来斤,能卖1000多块钱。”贾兵女说。

扶贫要扶到根上,贫困群众不仅“要脱贫”,还要“能脱贫”。其中,掌握一技之长很关键。针对二旦桥村村民普遍对杏树剪枝、嫁接技能缺乏的实际,市红十字会包联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邀请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义务培训。

“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掌握杏树栽培技术,杏核的质量和数量将实现双增加,明年还准备继续在杏林产业的深加工上做文章,到时候村民的收入就更高了。”刘利锋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此外,包联驻村工作队还充分发挥“宣传员”作用,先后多次开展政策宣传、急救培训等活动,为精准脱贫注入向善向上力量,激发了困难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

产业扶贫带来的变化可圈可点,村民的言语都是对帮扶单位的“点赞”,而市红十字会的脚步还在村民的幸福路上延伸……

近年来,市红十字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发挥包镇联村牵头单位的统筹协调作用,为大路镇12个村引进国家小粮仓项目99个,总价值31万元;为大路镇8个村、1个社区进行眼健康检查,并对符合手术条件的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手术治疗;投入和争取资金49万元,为二旦桥村铺设过水路面和沙石路;为二旦桥村70多户行走不便的老人配置了33台轮椅和50根拐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二旦桥村将继续在‘绿’上做文章,把杏树当成宝,发展乡村旅游、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过几年,这里就能实现春天赏花,夏天摘果。其中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老百姓的口袋富了,信任我们干部了,干部和群众的感情联系更紧密了,能看到更多老百姓打心眼里的笑,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也就实现了。”大路镇镇长闫飞说。

记者:邱岳

高原荒地变成“聚宝盆”,他们带领村民走上“杏”福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