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孫權的諸葛亮

周瑜,是孫權的諸葛亮

與魯肅談話之後,孫權接見了諸葛亮。[25]


奇怪!孫權不是已經拿定主意聯劉抗曹了嗎?為什麼還要再聽諸葛亮的?因為他謹慎。他必須弄清楚劉備有多少實力,又有多大的決心。因此兩人見面時,孫權完全是腦子裡一片空白的樣子。


諸葛亮的開場白卻堪稱經典:


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26]


這話精彩!表面上看,諸葛亮不過描述了局勢,回顧了歷史,但三言兩語之中卻暗藏玄機。比方說,無論已消滅的袁紹、袁術、呂布,仍割據的劉璋、張魯、馬超,都隻字不提,似乎並起逐鹿的只有三家。


次序也有文章:先孫權,再劉備,最後曹操。其實曹操起兵時,孫權和劉備還不知在哪裡。何況曹操擁有半個中國數十萬大軍,孫權也有江東六郡十萬精兵,劉備則加上劉琦也只有兩萬人馬,又豈能“並爭天下”?


不過這種說法,孫權方面是愛聽的;而“與曹操並爭天下”云云,則又向孫權暗示了誰是你的朋友,誰是你的敵人。陳述尚未開始,陣營已然分明。


至於劉備的敗落和困境,則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那麼,劉備為什麼沒有用武之地?因為曹操平定中原,攻破荊州,威震四海。


原來,麻煩都因為曹操,劉備則沒有問題。


呵呵,高明!


接下來,諸葛亮反客為主,開始替孫權謀劃:如果能與曹操抗衡,不如及早了斷;如果不能抵擋,那就儘快稱臣。像將軍這樣,表面上唯命是從,實際上心懷二志,火燒眉毛卻當斷不斷,恐怕馬上就會大禍臨頭。


因此諸葛亮說:願將軍量力而處之。


不能說這話沒有道理。是的,劉備確實是沒有了用武之地,卻也因此沒了麻煩。因為反正死路一條,了不起拼他個魚死網破。這樣算下來,有麻煩的反倒是觀望狐疑猶豫不決,“事急而不斷”的孫權。


但,明明是自己走投無路,卻偏說別人有麻煩,還做出一副設身處地的樣子,孫權當然不吃這一套。他反唇相譏說:既然如此,你們劉豫州怎麼不投降?


諸葛亮很清楚,這時絕不能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必須將抵抗到底的信息傳達給對方。因此他抗聲作答: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望所歸,豈有投降之理?即便抵抗失敗,那也是天意。投降曹操,萬萬不能!


這話說得大義凜然,卻只能看作外交辭令。其實五易其主的劉備這回哪裡是骨頭硬?是吃準了曹操根本就不會放過他,投降也沒用,只能死硬到底。


然而孫權要的就是劉備方面的這個態度。於是他當場表示:我想清楚了,除了劉豫州,沒人可以對抗曹操。不過孫權決策之前,仍必須掂量戰爭的可能性,因此直截了當地問:劉豫州新敗之後,還有抵抗之力嗎?


顯然,這隻能實實在在地算賬。


於是諸葛亮說:曹操萬里長征千里奔襲,殺到這裡已成強弩之末,哪裡會有戰鬥力?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哪裡會有戰鬥力?劉琮的部隊投降曹操,原本迫於無奈,並非心悅誠服,又哪裡會有戰鬥力?


事實證明,諸葛亮的這些判斷完全正確。


更重要的是,他還帶來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劉備並未全軍覆沒,荊州也並未全部淪陷。只要雙方同心協力,戰勝曹操絕無問題。曹操兵敗,必定撤回北方。那時,中原、江東與荊州的鼎足之勢就可以形成了。


因此諸葛亮說: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話說到這個份上,聯盟應該已經達成。然而孫權依然按兵不動,因為他在等待一個人的到來。


孫權等待的是周瑜。[27]


周瑜是魯肅建議從前方召回的。他提出這個建議,當然有深刻的原因,也有充足的理由。


與孫策同年的周瑜,是跟孫策一起長大,後來也親如兄弟的戰友,江東基業就是他們共同打下來的。他們還分別娶了聞名遐邇的美女大喬和小喬,成為戰場和情場同時得意的少年英雄,時年二十四歲,人稱孫郎和周郎。


孫策去世後,又是周瑜率先支持孫權,跟張昭一起成為孫權的左膀右臂。當時孫權的正式官職只是將軍,周瑜卻對孫權執臣子禮。他還對魯肅說,孫權是一定能夠成就帝業的,魯肅這才投奔了孫權。[28]


周瑜,是孫權的諸葛亮。

周瑜,是孫權的諸葛亮

圖據重慶忠縣塗井崖墓群出土的樂舞俑、撫琴俑與聽琴俑。三俑均為三國蜀漢文物,高約40釐米,高髻飾簪花。其中撫琴俑跽坐撫琴,聽琴俑撫耳傾聽。周瑜精通音律,據說演奏即使稍有失誤,也一定瞞不過他的耳朵。江東因此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實際上週瑜對戰局的判斷也跟諸葛亮完全一致,他甚至還指出了曹操這次出征的四大弊端:本土不安,後患未除,貿然南下,此其一;放棄鞍馬,使用艦船,舍長就短,此其二;寒冬臘月,馬無草料,給養不足,此其三;勞師遠征,水土不服,必生疾病,此其四。


周瑜說:這四條都是兵家大忌,曹操卻一條不落。如此利令智昏,簡直就是自己前來送死,豈有我們反倒投降之理?我看活捉此賊,就在今日!


曹操不可戰勝的神話,被諸葛亮和周瑜一起粉碎。


魯肅算清了政治賬,諸葛亮算清了聯盟賬,周瑜算清了軍事賬,孫權心裡篤定,這才亮出底牌:老賊早就想廢漢自立,只不過顧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和我。如今群雄已滅,唯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為了宣示決心,孫權拔刀砍斷案角喝道:再有膽敢主張投降曹操的,下場就跟這書案一樣![29]


也就在這天晚上,周瑜和孫權有一次單獨談話。孫權摸著周瑜的背,叫著他的字說:公瑾呀,你是上天派來幫助我的啊!我已經選好了三萬精兵,艦船、糧草和武器也都準備完畢。請公瑾和子敬(魯肅)、程公(程普)先行一步,我在後方盡力支援。如果戰事不利,公瑾就回來,本將軍親自與他曹孟德決一死戰。


看來,孫權早就做好了參戰的準備。


實際上,聯劉抗曹原本就是孫權的打算。只不過,他必須得到劉備方面的保證,必須由將來實際作戰的周瑜和魯肅提出主張,還想借此機會考察一下集團成員的忠誠程度,這才裝作沒有主見,遲遲不肯表態。


孫權絕非等閒人物。


但不管怎麼說,吳軍總算出發了。他們以周瑜和程普為正副總指揮(左右督),魯肅為參謀長(贊軍校尉),駕著戰船鼓起風帆,浩浩蕩蕩開往樊口。


天天派人守在碼頭的劉備終於盼來了救兵。為了表示誠意,劉備隻身一人乘船去見周瑜。兩人見面自有一番寒暄慰問,但劉備最關心的還是軍情。


劉備說:孫將軍決心對抗曹公,可謂深謀遠慮,卻不知貴軍戰卒有幾何?


周瑜說:三萬。


劉備說:恨少!


周瑜卻意氣風發信心十足地說:三萬人足夠!請劉豫州放寬心思看我破敵吧!


[25]《資治通鑑》將此事記在魯肅談話之前,是不對的,請參看拙著《品三國》。


[26]以下對話均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27]本章所述周瑜事蹟,如無另注,均請見《三國志·周瑜傳》。


[28]見《三國志·魯肅傳》。


[29]見《三國志·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下同。


周瑜,是孫權的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