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其实,就是一场关于诗人的“营销盛宴”

余秀华:其实,就是一场关于诗人的“营销盛宴”

摘要:近日,诗人“余秀华”的话题在网路上沸沸扬扬,引起了较大关注。有的人持批判态度,如朦胧派诗人食指;有的人是完全肯定。喜欢的人特别喜欢,讨厌的人也是极端讨厌,两种极端。各位朋友,您怎么看这件事情?孰对孰错?

我们先来看一首苏东坡的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在小学里就读过的,其意思不用解释。用在此处,我想说的是:各位朋友都在诗歌领域里讨论余秀华,可能会看不清楚某些真相——“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我们可以跳出来,从营销角度来解读“余秀华”事件,或许能有新的启发。


余秀华:其实,就是一场关于诗人的“营销盛宴”

产品:即余秀华的作品,具备成为“好产品”的基础

营销中的产品,对于诗人而言就是其作品。

没有好的作品,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这一点毋庸置疑。

那么余秀华的作品呢?算是营销上说的“好产品”吗?

首先,我们要先弄明白什么是“好产品”?在营销领域,“好产品”由三个要素组成:目标客户、使用场合、解决问题。例如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目标客户是“怕上火的人”,使用场合是“吃火锅、加班”等等,解决问题是给人们心理安慰、让人们“不怕上火”。

余秀华的作品呢?其“目标读者”其实也非常清楚,就是对诗歌有点爱好的普通人,而非那些“专业诗人”;其“使用场合”从目前看,更多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也有一部分从内心喜欢她的诗;其解决了什么问题呢?提供茶余饭后的话题,满足人们某种心理,也有“真爱”。例如,她的成名之作“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等等,例如她的“月光落在左手上”。

因此,余秀华的作品具有“好产品”的基础——当然,是否属于诗歌领域的“好诗”,在此我们不做评论。


余秀华:其实,就是一场关于诗人的“营销盛宴”

定位:占领空白,即具有某种生理缺陷的“另类诗人”

谈营销必谈“定位”,否则会被人笑话“不专业”。

定位理论是美国特劳特先生提出来的,在营销领域无人不知。他认为,定位就是“如何在客户头脑里独树一帜”,牢牢占据客户头脑里的某个位置。如沃尔沃的“安全”,宝马的“驾驶乐趣”,雪碧的“非可乐”,百事可乐的“年轻一代的可乐”等等。

那么,余秀华在目标读者头脑里占据了什么位置?换句话说,一提到“余秀华”三个字,您第一个想到的会是什么?

有人说是“脑瘫”,有人说是“农民”,有人说是“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还有人说是“色解唐诗”……这些都没错。这些就是现在流行的说法——标签,即读者给余秀华贴的标签。

目前如一潭死水的“诗坛”,似乎一夜之间,就冒出来这么一位显得有些另类的“诗人”,以前从来不曾有过——我们可以看成是定位战略里面的“空缺定位”。在浮躁的时代,诗歌、诗人早已从人们的头脑里消失了,在“诗歌、诗人”的部分近乎空白,而余秀华则以“另类诗人”的身份,占据了人们头脑里“诗歌、诗人”这个空缺。

我想,可能余秀华本人并不清楚这些营销理论,但其背后的推手——出版社或者是别的机构,应该是深谙营销之道。

试想,中国能写出余秀华这类诗歌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但为什么只有余秀华出名了?

其根本原因就是,余秀华的定位非常精准。


余秀华:其实,就是一场关于诗人的“营销盛宴”

推广:几个“营销事件”,从“诗人”变为“网红”

在网络时代,在全民娱乐的时代,光写几首诗是远远不够的。

余秀华也深刻了解这一点,所以通过几个“营销事件”,就把自己的知名度推向新高。

第一,其成名作“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在诗歌领域是十分大胆的,完全打破了“诗歌”的规则,甚至有些“粗俗不堪”。其实,从营销角度看,这更像是一句“文案”——杜蕾斯的文案。了解杜蕾斯的人都知道,这有点那个意思。这么棒的文案,被人关注、被人传播是很自然的事情。

第二,色解唐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余秀华对于唐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解释。可能是余秀华的“调皮”,把经典唐诗用另一种色彩来解读,或者说是“调侃”。这又引起轩然大波,引起话题。当然,此处我忍不住要提醒一下余秀华:娱乐要有底线,不能过了那个“度”,否则会引火烧身。

第三,几次“网络互怼”事件。从网路上看,余秀华的性格是跋扈的,是容不得半点别人批评的,所以一旦有人批评她的人或诗,必然会强势怼回去。例如,与青岛作协的某位女诗人互怼——两个女人一台戏,好不热闹;与朦胧派诗人食指先生的互怼——获得大量关注度。

几次营销事件下来,余秀华从“诗人”成为“网红”。


按照惯例,最后我们还是要对“余秀华事件”做一个总结:第一,从营销角度看,余秀华的走红有很大原因是其背后推手深谙“营销之道”,其本人也懂得在全民娱乐时代需要“关注度”,需要一些“事件营销”;第二,个人在炒作话题时,应把握好一个度,千万不要挑战社会价值的底线,否则会引火烧身;第三,市场经济,余秀华的诗是好是坏,不是某个人说了算,也不是她自己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符合读者需求、卖得出去就是好的,如果某一天没人愿意买她的诗也很正常,市场规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