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位居大唐宰相的他,写出了最富争议的诗:重读郑畋《马嵬坡》

郑畋在唐僖宗时期曾任职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也就是俗称的宰相。宰相肚里能撑船嘛,做过宰相的人,气度应该差不到那里去。尽管此时已经是唐王朝的末年,曾经无比辉煌的大唐帝国也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大厦随时都可能分崩离析。但宰相毕竟是宰相,应有的风度与胸怀还是有的。他的一首《马嵬坡》尽管富有争议,但也多少透露出他宰辅的胸襟。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曾位居大唐宰相的他,写出了最富争议的诗:重读郑畋《马嵬坡》

杨玉环

这首诗写的很简单,就是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在马嵬坡处死杨玉环的故事。这个故事最优美的诠释无疑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从"梨花一枝春带雨"、"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好到"六军不发图奈何"、"君王掩面救不得"的无奈到最终落得个"上穷碧落下黄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剧收场。白居易把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写的哀婉凄绝,赚尽了后人的眼泪。

但郑畋毕竟不是白居易一般的书生,他更看重的是政治或者说朝局。

唐玄宗回到长安时,杨玉环已经被处死了。往昔的云雨恩情虽然难忘怀,但毕竟时过境迁。

如果郑畋仅仅着眼与此,这首诗也就没有那么多争议了。但他还是用他宰相的角色写出了自己心里的感想——这毕竟是圣明天子才能做出的事情啊,你看那景阳宫前的井水里,里面有埋葬着何人?

这里面有一个典故是关于陈后主陈叔宝的。当年杨广马踏长江兵临金陵,穷奢极欲的陈叔宝见大势已去就带着张丽华躲在了枯井里,最终成为杨广的阶下囚。诗中的景阳宫井就是指的这个故事。

曾位居大唐宰相的他,写出了最富争议的诗:重读郑畋《马嵬坡》

张丽华

所以在诗中郑畋以为唐玄宗处死杨玉环,换得了将士的支持,无疑圣明天子所为!这固然显示了他作为宰相议论历史典故的高度,但他的麻烦也来了——

处死杨玉环是圣明天子所为吗?如果不处死杨玉环,唐玄宗是不是就会落得陈后主陈叔宝的下场?

杨玉环始终只是个女子,死或者不死,都是一句话的事情,在三军将士的逼迫下,别说一个杨玉环,就是再多个杨玉环,李隆基都不会手软的。爱江山还是更爱美人,也许只在历史故事中人们才会选择后者。真正的政治中,没有美人,只有江山,或者只有献祭江山的美人。

杨玉环不就是唐玄宗的祭品吗?他用她的鲜血显示了自己的决心和意志,换的了三军将士的心。

如果他不杀杨玉环呢?不杀估计也就不杀了。还能怎么着?此时朝局重心已经转移到甘肃灵武,太子李亨已经继承帝位(唐肃宗),并且领兵天下,他才是真正抗击安禄山的核心所在,李隆基这边了不过是一个交代而已。

交代?对谁交代?对天下臣民,对三军将士。

于是杨玉环就被拉出来。中国历史了男人犯的错用女人顶包也是常有的。殷纣王的妲己、吴王夫差的西施、董卓的貂蝉,还有陈叔宝的张丽华,关键时刻把女人扔出去显示自己的无辜虽然懦弱但好用,且屡试不爽。

事实上就算唐玄宗不处死杨玉环,恐怕军士们也是无能为力。对于朝局或者战局,或许会有影响,但应该有限,毕竟他已经不是皇帝,太上皇而已。李亨的圣旨一到,谁还能抗旨不遵?!

所以诗中说处死杨玉环是英明之举,老庄君不以为然,不过是一种故作姿态而已,不过是为了回长安时有个交代而已,根本谈不上英明与否。

曾位居大唐宰相的他,写出了最富争议的诗:重读郑畋《马嵬坡》

李隆基

再说唐玄宗此种情形已经与陈叔宝的境况大相径庭。陈叔宝是已经面临绝境,他没有任何选择,他已经是杨广的囊中之物,投井与否已经改变不了他最终的败亡命运。这一切都是陈叔宝咎由自取,与他人何干?唐玄宗也是一样,贪图享乐,也是自作自受。这一点两人都是有可比之处。但一个可以与陈叔宝相比的皇帝,又能圣明到那里去?

纵观此诗,郑畋作为大唐宰相,贵为宰辅,可看事情竟然也是如此不明事理,实乃遗憾。这一点儿倒是与他的女儿因相貌嫌弃罗隐如出一辙,家风把。

老庄君

2019年6月2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