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認知能力決定了早期智商水平,如何來提高?父母要有兩項能力

在我女兒一歲多的時候,有一次她拿了一個小小的噴霧瓶,特別想把那個瓶蓋扣上,但是每次都只差一點點,瓶蓋總是會掉下來。嘗試了很多次,孩子總是不成功開始有些焦急,發脾氣扔了瓶子再去撿回來。孩子爸爸看見了之後,立馬自己出馬,幫助孩子搞定。看到瓶蓋被扣上的那一刻,爸爸是滿臉的開心,孩子卻立馬大哭不止,那個時候剛剛一歲她並不水說很多話,只能哭著來找媽媽。

很多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總是有這樣的衝動,那就是看到孩子做不好的事情,總是抑制不住的想要去幫孩子。但是家長們往往因為不懂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發展規律,拿捏不好我們究竟能不能去幫孩子?究竟如何去幫助孩子?怎樣才算是恰當的幫助孩子?我們怎樣去幫孩子才能讓孩子的能力和智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兒童認知能力決定了早期智商水平,如何來提高?父母要有兩項能力


確切的說,父母對孩子早期的幫助,影響著幼兒早期智力的發育。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智力能力的形成是把解決人際間交流所產生的問題的能力內化的結果。換句話說,任何智力技能的形成都是首先通過和成熟的成年人交流,然後兒童將其內化的。

看,父母的幫助對孩子早期的智力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我們作為父母竟然不知道如何來幫助孩子。而父母最容易犯的兩個錯誤是要麼什麼都想替孩子做,要麼自己玩吧,完全不管,這兩個極端對於孩子來說並不友好。

瞭解“最近發展區”來開發孩子的潛力

孩子的早期發展離不開父母的幫助,但是我們應該如何來幫助孩子呢?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概念。最近發展區指兒童自己能夠達到的成就和在一個擁有更多知識的人的幫助下就能達到的成就之間的距離。

也就是說,通過父母的幫助,我們可以幫助孩子開發潛在的能力,我們需要站在離孩子最近的地方,如果距離過遠不能起到幫助的作用,不能過近,如果太近孩子完全沒有動手的機會。

兒童認知能力決定了早期智商水平,如何來提高?父母要有兩項能力


維果斯基認為,兒童的能力在和另一個具有更多知識的人的合作中能夠達到最大化,孩子可以藉助他人的指導表現出最終的能力極限。

在“最近發展區”的概念中,孩子的學習過程共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一,兒童需要成人的引導和幫助。兒童在獨立之前,可能並不知道自己所面臨的的任務或者學習,他需要成人的引導來完成。比如孩子對成人的模仿,搭積木,當孩子看到成人如何做的時候,他會自己去學。在這個階段中兒童的能力會不斷的提高,但是她可能隨時需要父母的指導和幫助。

階段二,兒童開始自我幫助。在這個過程中,兒童開始擺脫成人的幫助,他開始獨立的完成任務,雖然沒有了成人的幫助,但是孩子仍然需要不斷的自言自語重複成人的指導。這代表著兒童從他人指導轉向自我指導。

階段三,自動化,孩子的操作知識已經內化,

他開始變得得心應手,這代表著知識已經從社會層面轉化到心理層面。

在這個過程中,第一階段對於孩子來說尤為重要,對於父母來說,同樣重要,父母需要做的是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幫助到孩子,來提高他們解決問題,內化知識,提高智力的能力。

兒童認知能力決定了早期智商水平,如何來提高?父母要有兩項能力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

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幫助孩子呢?

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概念,這就好比告訴家長我們應該站在哪裡來幫助孩子,當我們找到了合適的位置之後,很多家長會開始詢問,要怎樣去幫助孩子看?我們需要遵守哪些原則,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

戴維·伍德和其同事提出了“腳手架”概念,這一概念是專門針對“最近發展區”提出的,目的就在於幫助且指導父母們如何來指導孩子。

伍德等人觀察了那些三四歲不能獨立完成任務的孩子和其母親的互動,實驗要求兒童把一套木塊釘成金字塔的形狀,來觀察孩子能否在大人的指導下來完成這一任務。

研究者發現大部分孩子都能在成人的指導下順利的完成任務,而在這一過程中,父母則扮演了重要的作用,父母會主動的根據孩子的能力來調整任務的難度。也就是說父母會根據孩子的能力水平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指導方法。

兒童認知能力決定了早期智商水平,如何來提高?父母要有兩項能力


伍德對父母的這一做法進行了總結,他提出了兩個原則,第一,當孩子遇到明顯的困難時父母應該立刻提出幫助;第二,當孩子做的很好的時候,父母要逐漸減少干涉。這兩個原則可以保證父母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隨時保證處於“最近發展區”。

很多父母可能認為,這是一件看起來十分容易的事情。但是戴維·伍德發現其實這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不管對於家長還是父母,因為很少有人能自始至終按照這樣的規則來與孩子互動。

所以就會出現我們說到的,很多父母會走進兩個極端,要麼自己直接上手給孩子演示,因為缺乏還孩子溝通的耐心;要麼對孩子不管不顧,因為沒有感受到孩子需要幫助。

所以伍德提出,父母想要對孩子做到有效的幫助,就要遵守這些規律:

  • 時刻記住父母是孩子學習新知識鞏固舊知識的橋樑;
  • 時刻記住父母的指導和幫助作用,才能更好的起到腳手架的租用;
  • 剛開始孩子是很難達到父母的要求,父母要積極引導孩子參與,才能夠完成任務;
  • 有效的教學需要把責任逐漸轉移到學習者的身上;

父母如何提高自己幫助孩子的能力

想要成為“腳手架”型的父母,需要父母們具備兩項能力,一旦父母不具備這兩項能力,想要獲得幫助孩子的能力也會大打折扣。

能力一,父母應該具備敏感性

父母對兒童能力的敏感性不同,對孩子的行為所做出的反饋和幫助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母親和父親對孩子行為作出的反饋,很多父親往往顯得更加的遲鈍,因為這些父親很少參與到孩子的互動中。

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需要保持敏感性,才能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提供幫助?應該提供多少幫助?什麼時候恰當的退出,給孩子獨立。一旦父母提供的幫助過多,會讓孩子感到更容易;提供的幫助過少,會讓孩子感到困難,不能堅持。所以對於孩子的敏感性是父母首先要培養的能力。

如何培養父母的敏感性?

首先,多去觀察孩子。孩子的需求並不難發現,只是很多父母沒有耐心去堅持,比如陪伴的時候去刷手機;比如母親總是比父親更敏感。想要做一個具有敏感度的母親,從觀察孩子開始。

其次,多去嘗試。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只有不斷嘗試才能更加了解孩子,如果父母本身不具有敏感性。可以常識性的去幫助孩子看孩子的反饋,時間長了就能找出孩子需要幫助的規律。

能力二,良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否有良好的親子關係,直接影響著父母對孩子的指導能力。

心理學研究發現,和父母關係融洽的孩子通常更有信心解決較難的認知問題,因為當和父母一起完成任務的時候,這些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會被接受和支持。

兒童認知能力決定了早期智商水平,如何來提高?父母要有兩項能力


相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們缺乏信心,他們過去的經歷使他們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的努力會被忽視和否定,因此這些孩子很難去獨立的解決問題,因為他們很少會從父母那裡獲得支持。

所以,具有安全感的孩子他們可以接受到父母的反饋和指導;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不能及時的看到並反饋孩子,孩子的能力也會受到影響。

如何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一旦孩子缺乏安全感,父母就需要不斷的幫助孩子去建立安全感。就算孩子已經進入學齡前,一樣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只是父母需要花費的時間可能會更長。

首先,和孩子建立連接,給予孩子更多反饋,依據依戀學說,2歲以後屬於目標矯正夥伴關係,孩子會根據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父母需要做的是及時看到孩子的行為,並給予反饋。鮑爾比認為,這個階段,親子關係的相處模式會內化,形成影響孩子一生的內在模式。

好在這個模式時間夠長,如果父母2歲前沒有建立起的安全感,這個階段依然可以繼續。

其次,多和孩子做肢體親密。學齡前的孩子依然喜歡媽媽的懷抱和親親,但是上了小學這樣的肢體親密可能會被孩子拒絕。

“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是為了讓成人更好的幫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認知和學習。不管是幼兒、兒童、甚至是青春期,父母對孩子的幫助其實都可以遵循“最近發展區”的概念。重要的是我們知道怎樣來做,不做盲目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