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旮旯里的大学问——读《晦庵书话》

“书话”就是关于书的掌故、事略,《晦庵书话》是唐弢先生以“晦庵”为笔名写的一些关于书刊掌故的小品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7月版为合订本,分“书话”、“读余书杂”、“诗海一勺”、“译书过眼录”、“书城八记”等几个部分,32开本,五百多页,也算是一部大作了。

小旮旯里的大学问——读《晦庵书话》

唐弢的大名,我似乎是很早就听说了。不过具体不记得时间了,似乎是上高中学习聂绀弩的《我若为王》前后吧?在我的印象中,唐弢跟聂绀弩似乎就是如影随行的一对双胞胎,至少是风格极其相似的,而且还为认识“弢”字暗自得意了一分十五秒。可见我对近代文学方面的知识极其匮乏,以致有如此幼稚的看法。去年有一次在旧书摊闲逛,看到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署名唐弢,冲着名字买了下来,不过至今还沉睡在我的小卧室的箱子里呢。

世人多喜欢娱乐八卦花边新闻,而我多喜欢人物掌故杂史旧闻。就我说知,有这么两个旧闻掌故大家,而且我是比较佩服的,一个是郑逸梅,号称“报刊补白大王”,我曾翻阅过郑老《前尘旧梦》,颇觉得简直无所不知,只是多卷本《郑逸梅选集》颇不易寻,甚是遗憾。

小旮旯里的大学问——读《晦庵书话》

另一个就是唐弢先生了。《晦庵书话》除最后的“书城八记”外,几乎全是讲述与民国书刊有关的内容。比如某书初版于某年某月,由哪个书店发行,再版时又是什么情况。经常提到的便是由于“检查老爷”的干涉,某书初版时有多少章多少字,再版时删去了多少章多少字;或者某丛书计划出版多少种,由于文网过密,有的只出了几种,有的甚至第一种刚刚出便被查封,不得不也成“著作监”。

当然也有由于书店的财力等问题,某书初版时为甲书店,再版时变成了乙书店,虽然不写某某丛书,但前后实际有着紧密联系的。此外,关于书籍翻译方面,某译作甲译本如何,乙译本又如何等问题都有述及。

小旮旯里的大学问——读《晦庵书话》

我虽然记忆力很差,看完全书不记得什么了,但有几点还是给我留下了一点似是而非的印象。比如原“书话”部分后以附录形式载《关于的一点旧闻》,关于各种版本的出版及名称记述颇为详细,《守常全集》为何时版本,收录如何,《守常文集》版本及收录如何,《李大钊选集》版本及收录又如何,这点资料不仅为研究文学史,也为李大钊本人甚至近代革命史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史都很有意义,可为书话中一篇典型代表。惟其篇幅较长,从文章形式角度,与其他书话短文不太相类。全文大都是只有几百字的小短文,素描式勾勒出一本书的有关情况,语言流畅,构思巧妙,读起来甚是方便。

此外,关于翻版书猖獗的问题,鲁迅出版画册用“有人翻印,功德无量”八个字,似乎反而解决的这个问题;《子夜》一书曾被检查老爷因“描写农民暴动和工人罢工”而责令删改出版,在被某书店再版时,书面注明修订本,然而一字未改,却骗过了那些检查老爷的眼睛;某刊物“奉令停刊”令检查老爷们哭笑不得等等。文坛掌故,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尤其是对于哪个作家前后分别用什么笔名发表的了什么作品,也是头头是道。

如果有人想研究一下近代作家笔名、化名的情况,《晦庵书话》便是一本很好的资料汇编。

小旮旯里的大学问——读《晦庵书话》

囫囵吞枣浏览了一遍,发现各种书店、书社,除了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外,我都没有听过,各种丛书名称也是极少听说,我想如果有人研究民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或者文化出版机构,这本书必然也是很好的资料。只是我本系一不学无术之人,对文学史兴趣也不大。此外,书中常提到“道林纸”、“珂罗版”之类的专业词语,而我又太懒,所以往往就闭上眼睛放过去了。说出来,全当一乐,因为我也不是什么专家学者,就算如此,也不至于遭很多人耻笑。

全书最后的“书城八记”部分,颇多关于版本学的知识,可见作者还是很有一些专业水准的。对于一些行外人士来说,还是挺有用的。全书趣味性很强,版本较小,便于随身携带,等公交或者坐地铁的时候,翻上几页,其乐无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