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應該怎樣理解“難得糊塗”?《菜根譚》(70)

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士君子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醜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契:磨合、默契、和諧的意思。

這是《菜根譚》裡的一句話,大意是說一個人對事物的好與壞區分得過於鮮明,那麼與事物就不容易建立和諧默契的關係;評價別人是否賢良和愚蠢的心思太過於分明,那麼與別人的良好關係就不容易建立,就不容易與人親近。真正有道德涵養的人應該是內心精明敏捷而外表渾厚純樸,這樣就能夠保持好與壞之間的平衡,能夠讓賢良與魯鈍的人都能受益,這才是上天養生的美德與氣量。

些許感悟與君分享:

1、不要輕易隨便評價他人。

每一件事請的發生發展都有其原因,即使是偶然發生的事情也有發生的必然因素。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話並不絕對,很多情況下局外人對事物的認知不如劇中人那樣清晰明瞭,隨隨便便對事物進行評價很容易有失偏頗,要知道你的隨意之說可能給別人帶來很大麻煩甚至能夠影響事物本來的發展走向。人生下來兩三歲就會說話,可有的人一輩子都學不會閉嘴,“來說是非者者必是是非人”,道聽途說信口雌黃的人給人最多的印象是無事生非,該閉嘴時必須要閉嘴,不然,說出去的話分量就越來越輕,更何況“言多必失”已成為公論,“慎獨”其實最應該從“慎言”開始。

不隨意評價他人和事物,在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不當是非人,不做“鍵盤俠”,有很多人討厭“長舌婦”,當聽到有人背後說自己壞話時心中憤怒之火油然而生,可轉過身來自己不知不覺當中也在有意無意地議論著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局外之人很難真正瞭解事情的真相,在不瞭解全部真相的情況下,既不要成為傳播不實言論的源頭,也不要成為散播不明真相的傳播者,這既是保身之舉更是給予他人最基本的尊重。

如何開口講話?孔子有云:“言顧行,行顧言。”大意是說人在說話時要顧及自己的行動,而在行動時又要顧及到自己說出的話,要做到言行合一。這句話把如何開口講話講得再明白不過了。其實,孔子十分討厭誇誇其談巧言令色之人,他曾經說過君子應該“敏於事而慎於言”,開口講話要謹慎,不說過天的話、不說無根據的話、不說中傷別人的話,自古以來皆如此。

2、如何做到“難得糊塗”?

看透不說透,才能做朋友。能看透事物的本質是聰明智商高的表現,對於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有清晰明瞭的認知和判斷,很多人都能夠做到,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能不能說出來、什麼場合以什麼方式說出來,“看透”是才智,“不說透”是涵養和境界。古人說“難得糊塗”,其實信奉“難得糊塗”的人並非真的糊塗,反倒是一種智慧的處世方式。

“難得糊塗”這個成語本是由鄭板橋斷案而來,在斷案時故意裝糊塗而使犯罪之人現出原形,後來引申為人在該糊塗的時候要裝糊塗,但並不是對一切事物都閉口不言三緘其口,涉及原則性的大是大非問題必須要敢說敢言,直言不平事,直陳論曲直是衡量一個人面對邪惡是能否仗義執言的試金石,若遇到任何問題和矛盾都唯恐避之不及,世上還哪有公平可言呢?我們要當好人,但不能當沒有是非觀念的“老好人”。

人生如同心電圖,人生漫漫,曲曲折折,起起伏伏,人生如潮水一樣有張潮有落潮,如太陽一樣有東昇必有西下,每個人都有事業的頂峰,也都會有跌落低谷的時候,真正的強者,是那些能伸能屈之人,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奮發拼搏,什麼時候該順勢而為。得意時固然值得揚眉吐氣但要謹記得意不忘形,失意時固然會有失落之感但也不能一味消沉頹廢,而應積蓄力量,以伺東山再起,即使沒有起來又能如何呢?至少可以說我們的人生曾經拼搏過、曾經輝煌過。難得糊塗,就要知雄守雌,正確看待利益得失,無論身處哪個階段,該喝酒時就喝酒,該唱歌時就唱歌,肆意灑脫歲月才能不被蹉跎,看開、看淡是另一個“難得糊塗”。

到底應該怎樣理解“難得糊塗”?《菜根譚》(70)


到底應該怎樣理解“難得糊塗”?《菜根譚》(70)


到底應該怎樣理解“難得糊塗”?《菜根譚》(7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