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小母豬“脫殼”又脫貧

“以前我們村是個‘空殼村’,貧困群眾多,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隆陽區瓦渡鄉埡口村委會主任花金華回顧保山學院掛鉤幫扶村裡以來的變化時,首先想到的是“扶貧豬”——

“自從保山學院給我們送來‘扶貧小母豬’開始,我們埡口村的面貌發生了很多變化,如今不僅許多農戶靠‘扶貧小母豬’脫了貧,我們村也有了村集體經濟。”

所謂的“空殼村”,是指集體經濟為零的行政村。村集體經濟,也是脫貧的一項重要指標。花金華介紹,2018年,保山學院撥付27.2萬元專項扶貧資金,購買了170頭能繁小母豬,送到埡口村。但不是直接把豬分發給貧困戶,而是由村裡成立了“順暢養殖專業合作社”,把豬交給有養殖條件的建檔立卡戶代養,採用“合作社+養殖戶+企業”的模式,母豬產權為合作社,群眾每賣1頭小豬提30元代養金(每窩上限10頭)。這樣,村裡就有了集體經濟,從2018年開始,埡口村靠這筆收入,成功“脫殼”。

“群眾高興啊!”駐村隊長、保山學院信息學院教師李文高說:“群眾代養母豬所需的保險費、配種費、疫苗費都由專項扶貧資金補貼支付,不僅解決了群眾無錢投資的問題,還節省了規模養殖需要的場地、圈舍、人員費用等問題,且合作社還負責回購仔豬,今年小豬市價好,不愁賣,收入是穩穩的。”

4月12日,埡口村民小組村民張以文指著圈裡的小豬高興地對記者說:“我家代養的母豬今年產仔10頭,按目前市場價算,每頭可賣1000多元,除去交給合作社的300元,賣了這窩小豬我家有1萬元左右的收入。”他介紹說,一頭母豬每年可產2窩小豬,每窩保守產10頭,代養母豬帶來的實惠,是吹糠見米的事。

“保山學院2015年掛鉤幫扶埡口村以來,花了不少心思,投入了真感情,群眾代養母豬這一扶貧舉措,為埡口村‘脫殼’又脫貧,真是雪中送炭,一舉兩得。”村主任花金華拿出寄養花名冊介紹道:“我們今年已經收了39戶群眾的代養費,共收到8670元,預計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在5萬元以上。”

另據介紹,由村委會主導的這一合作社,還建成了母豬配種服務站,用專項扶貧資金購買了1頭公豬和相關設備,由村裡選拔的一位養豬大戶作為負責人,規範化運行。此外,扶貧幹部定期不定期走訪代養戶,提供技術服務,解決養殖中遇到的問題。(董國平 宋延齡 田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