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小母猪“脱壳”又脱贫

“以前我们村是个‘空壳村’,贫困群众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隆阳区瓦渡乡垭口村委会主任花金华回顾保山学院挂钩帮扶村里以来的变化时,首先想到的是“扶贫猪”——

“自从保山学院给我们送来‘扶贫小母猪’开始,我们垭口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多变化,如今不仅许多农户靠‘扶贫小母猪’脱了贫,我们村也有了村集体经济。”

所谓的“空壳村”,是指集体经济为零的行政村。村集体经济,也是脱贫的一项重要指标。花金华介绍,2018年,保山学院拨付27.2万元专项扶贫资金,购买了170头能繁小母猪,送到垭口村。但不是直接把猪分发给贫困户,而是由村里成立了“顺畅养殖专业合作社”,把猪交给有养殖条件的建档立卡户代养,采用“合作社+养殖户+企业”的模式,母猪产权为合作社,群众每卖1头小猪提30元代养金(每窝上限10头)。这样,村里就有了集体经济,从2018年开始,垭口村靠这笔收入,成功“脱壳”。

“群众高兴啊!”驻村队长、保山学院信息学院教师李文高说:“群众代养母猪所需的保险费、配种费、疫苗费都由专项扶贫资金补贴支付,不仅解决了群众无钱投资的问题,还节省了规模养殖需要的场地、圈舍、人员费用等问题,且合作社还负责回购仔猪,今年小猪市价好,不愁卖,收入是稳稳的。”

4月12日,垭口村民小组村民张以文指着圈里的小猪高兴地对记者说:“我家代养的母猪今年产仔10头,按目前市场价算,每头可卖1000多元,除去交给合作社的300元,卖了这窝小猪我家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他介绍说,一头母猪每年可产2窝小猪,每窝保守产10头,代养母猪带来的实惠,是吹糠见米的事。

“保山学院2015年挂钩帮扶垭口村以来,花了不少心思,投入了真感情,群众代养母猪这一扶贫举措,为垭口村‘脱壳’又脱贫,真是雪中送炭,一举两得。”村主任花金华拿出寄养花名册介绍道:“我们今年已经收了39户群众的代养费,共收到8670元,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

另据介绍,由村委会主导的这一合作社,还建成了母猪配种服务站,用专项扶贫资金购买了1头公猪和相关设备,由村里选拔的一位养猪大户作为负责人,规范化运行。此外,扶贫干部定期不定期走访代养户,提供技术服务,解决养殖中遇到的问题。(董国平 宋延龄 田迎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