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分場合,不留面子的教育方式,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視頻,視頻中是媽媽們在帶著自家孩子堆積木。其中有個小女孩3歲左右,估計費了好大一番力氣,才把積木歪歪扭扭地疊起來了,她興奮地直拍手,揚起小臉,滿懷期待地等著媽媽的誇獎。

父母不分場合,不留面子的教育方式,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誰知媽媽非但不誇獎,還扭頭看了一眼旁邊的孩子,對女兒說:“你看看人家,堆得多高,堆得多整齊,你還差得遠,要多學學人家!”

小女孩眼裡的光芒馬上黯淡了,她低下頭,突然伸出手嘩啦一下,生氣地把面前的積木全部推倒了。媽媽板起臉訓斥道:“你怎麼一點都不聽話?再這樣,我以後都不帶你出來玩了!趕緊收拾好,你看看人家多乖。”小女孩低著頭,又委屈又倔強的樣子,任憑媽媽怎麼說,就是不吭聲,也不肯再玩了。

這樣的情景,這樣的媽媽,相信我們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即使是在公共場合,孩子有哪些事情沒有做得盡善盡美,有些父母也會大聲呵斥,從來都不在意是不是傷害到了孩子的面子。

父母不分場合,不留面子的教育方式,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七步,其中之一就是讓孩子當眾出醜。

中國自古都是禮儀之邦,在稱呼自己家子女的時候總是“犬子,小女”,但是在稱呼別人家孩子的時候是“麟兒、良子、千金、令媛”等等。

父母的心意可能是出於自謙,不想大肆誇耀自己家的孩子,顯得太張揚了,但是孩子們並不能理解家長們的“苦心”。因為孩子在外面也需要面子,他們也有自己的自尊心需要守護。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裡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父母不分場合,不留面子的教育方式,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講到了一個令人痛心的故事:一個生在教師家庭的女孩,從小聰明伶俐,認字很早,父母對她的要求也很嚴格。

5歲那年,有一天她尿床了,父母大驚失色,說你2歲就不尿床了,怎麼現在反而又尿床,越活越倒退了。小小的她感到非常羞愧,以至於當天晚上睡覺時很緊張,居然再一次尿床了。

這下父母特別不高興,媽媽抱著溼褥子往外走,當著鄰居的面數落她,爸爸則嚴肅警告她不能再有下次了。但接下來的一個晚上,她又尿床了,而且從那以後隔三差五的尿床。

父母為此常常打罵她,也帶她去看醫生,吃了很多藥,都直到她成年,這個問題都不能克服。伴隨著屈辱長大的她,在一次自殺未遂後,終於瘋狂地向父母喊出了在心底積壓多年的屈辱,父母流下了眼淚。

父母不分場合,不留面子的教育方式,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自此,這個毛病居然奇蹟般地好轉了。但成長已不能重來,刻進骨子裡的自卑和抑鬱讓她特別脆弱,只能依賴安眠藥和抗抑鬱藥來生活。

一次再平常不過的尿床,卻在父母的“步步緊逼”下變成洪水猛獸,幾乎毀掉了孩子的整個人生,實在令人噓唏。5歲的孩子尿床,自己也會感到不好意思了,父母再不留情面的斥責,尤其還當著外人的面,無疑會讓孩子倍感羞愧,無地自容。

對孩子而言,面子就是自尊。父母不給孩子留面子,就等於在扼殺孩子已經建立起來的自尊心。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縱使別人犯錯,而我們是對的,如果沒有為別人保留面子,就會毀了一個人。”

父母不分場合,不留面子的教育方式,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不分場合,不留面子的教育方式,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長期的打壓下,孩子很容易成為一個自卑、怯弱的人。孩子不是被罵醒的,而是被愛喚醒的。

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幫助孩子快速建立自信心?下面幾招要記好了。

1 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

很多的時候,我們只關注結果,而不注重過程。只要看到結果是不好的,就覺得是孩子做錯了,直接就會訓斥孩子,甚至不分時間和場合。

但是智慧的家長會在看到結果之後,請孩子說一說事情的原因和經過,瞭解清楚之後,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定性。這樣的行為對於孩子來說才是公平的,至少會減少很多被冤枉和被誤解的時刻。

父母不分場合,不留面子的教育方式,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2 關起門來教育

有些家長覺得,在公眾場合教育孩子,讓他丟丟面子,下一次他就不敢這麼做了。其實這樣的“激勵”行為,比事件本身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更大,甚至嚴重者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少年說》中,高一女孩走上勇氣臺,請求媽媽能夠「關起門來教育」她,不要在外人面前一點就炸。但是媽媽卻對女兒的問題不予理會,反而質問起女兒。在媽媽的話語裡,女兒的面子始終不及維護自己的威信重要。節目的最後,母女倆雖然在臺下挽手和好,似乎總隔著一顆心的距離。

其實孩子想要的並不多,即使是做錯了事情,他們已經知道錯誤了,就請爸爸媽媽們關起門來慢慢講給孩子聽。平靜的語言比大聲地吼叫更能夠讓孩子情緒穩定,並且願意接納家長的意見。

父母不分場合,不留面子的教育方式,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3 尊重孩子

無論何時,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誰的附屬物。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一個人情緒劇烈波動時,生理上也會有疼痛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心如刀割”。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網友匿名講述她的經歷。小時候喜歡咬指甲,不管是家中來客還是出門碰到熟人,媽媽都要拿這件事奚落她,以至於她為了控制自己不咬指甲,每天不停地剪手指,十個指頭傷痕累累。

有次她帶同學回家吃飯,媽媽在飯桌上將她的糗事說個不停,從那以後,再不敢帶任何朋友回家。考試考砸了,媽媽硬將她拉到客廳,當著七姑八姨的面說:“看你這輩子能有什麼出息。”

父母不分場合,不留面子的教育方式,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犯錯誤了,爸爸會罰她跪在大門口,鄰居上樓下樓,總會取笑一番。她生活得痛苦不堪,而父母卻完全不明白是什麼原因。當她終於吼出心裡話時,父母卻更加訝異:“你做錯了,我們還不能說嗎?”

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教育孩子是可以的。有的父母以為,孩子犯了錯一定要毫不留情地指出,並給予嚴厲批評,不然孩子就不能認識到錯誤,也不會改正。

其實不然,很多時候孩子犯了錯或闖了禍,心裡也會感到懊惱,這時如果父母不留情面地訓斥,甚至打一頓,就會把孩子的愧疚打跑,讓他只記住了打罵。

如果父母懂得給孩子留面子,尊重孩子的立場,用溫和的方式溝通,就能引導孩子走出情緒,形成正確的認知,從而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過錯。適當的教育能夠使他們少走彎路,但是請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如果被碾碎,就會成為一道難愈的傷疤。

父母不分場合,不留面子的教育方式,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尊重孩子的同時,孩子能夠感受到,並且為了“回報”這份尊重,他也會更加地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從而變得更優秀。

人生是一場旅途,在這場旅途中,我們每天都在學習,每天都在前進,期待我們都能夠成長為自己最想要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