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军治沙河

十万大军治沙河

触摸历史印记 · 见证成华风采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 | 第65期

提起沙河,你一定知道成都近几年打造的“沙河八景”,如今的成都市东郊沙河上游的新绿水碾景点,站在50米高的观光塔上俯瞰沙河,沿岸两侧各200米宽的绿化带,浮在水中的湿地小岛,约150亩的人工湖泊,与不远处的“城市森林”相映,犹如一幅如锦如绣的山水画。

这是沙河几经治理后呈现出的新面貌。今天,就让我带你回到过去,看看这条在古代被称为“升仙水”的河是如何成为成都的“生命河”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流淌千年的沙河

迎来了现代历史上的一次巨变

1952年仲秋,寂静的沙河正重复着年复一年迎接冬天的准备。河中水量已经大大减少,平日浑浊的河水变得清亮见底,岸上的杂树叶子黄了,正飘零在缓缓流动的水面。河道两岸的冬水田中收割后留下的谷桩无声地浸泡在水中,小鸭正埋头在谷桩杈子之间觅食,吃些农人打谷子时掉下的谷粒儿和泥中的小螺小虾。河岸边的筒车也暂停了转动,只偶尔听得一阵鸡公车的吱呀声从田野间的土路上传来。

这时,一群身着中山装和洋西服的人出现在田坎上,他们手拿图纸,一边看图,一边查看实地场景;穿西装的外国人则指指点点说着什么,人群中的口音南腔北调都有。这群突然而至的城里人,是四川省市有关负责人陪同的由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副局长王士光率领的工厂选址勘察组。他们中有中国工程师和苏联专家,此行的目的是要为即将组建的几家军工厂寻求理想的厂址。

专家们考察了沙河中上游及其东山的地形地貌。不久,一份由二机部详尽编制的沙河流域规划图就摆在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办公桌上。

原来是因为沙河有充足的水源,国家决定在成都沙河两岸进行当代工业新布局。

建厂要先治水

沙河的治理工程

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过去的沙河,因为年久失修,河道严重淤塞,已经是千疮百孔。每逢雨季,西北方高地上诸多的小河沟要找沙河泄洪,凤凰山一带的洪水也要涌进沙河通道,加上东山台地上汇入的水流,如万马奔腾一般都要挤进狭窄的沙河河道。以沙河当年的承载能力,洪水只能漫上河岸,淹没农田和村庄。

与东郊首批规划的企业同步,1953年,四川省的水利专家们就通过周密的勘测与规划,制定出了集工业、农业用水和城市排洪为一体的沙河整治蓝图。国家水利部要求改造后的沙河防洪标准是五十年一遇和二百年一遇校核洪水。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论证,至1954年底,一套科学的沙河河道改造方案最终确定了。

1955年春天,当料峭的寒霜还笼罩在沙河两岸的田野间时,成都市组织的治河大军便开进了工地。这是一支由市民、郊区农民、青年学生、机关干部、部队军人等各方人员组成的治河大军。参与的人员究竟有多少,现在已难以说清,但前后分批次的人数在十万以上,因此人们统称为十万大军治沙河。

五十年代的成都百废待兴,经济薄弱,基本建设缺乏工程机械,多数是靠人力完成。改造、疏浚河道都是人工挖掘,泥土也是车推肩挑。据一位参与过治河的老工人回忆,当年沙河边插满红旗,工地上人山人海,大家都积极参加劳动竞赛,他已记不得自己挑烂了多少对箢篼,磨坏了多少幅护肩。

这次沙河治理工程分为三期。第一期治理从驷马桥到多宝寺八千米的河段。驷马桥附近因为有成渝铁路要跨越,所以扩宽的沙河在此拐了一道弯,将驷马桥南移了百余米,在老驷马桥的旧址上建成了至今还在使用的第一座立交桥,成渝铁路从川陕公路横跨的地方正是沙河故道。沙河从驷马桥至跳蹬河的河道被人为拓宽,并且在跳蹬河修建了节制闸和杨家碾,在麻石桥建了跌水闸,首先解决了即将建成的成都热电厂的水源需求,从而保证了东郊工业建设工地的用电问题。第二期工程治理从洞子口到双水碾一带的沙河源头,建成了双水碾节制闸等多座闸坝、跌水闸。第三期工程完成了排洪河、洗瓦堰、砖头堰等农灌渠的改造,与此同时,还拓宽、深挖了多宝寺至沙河出口河段,兴建了闸坝,其中最重要的工程是改变了下游古鸦坡路的一段河道,将原来在上五桂桥就转向望江楼流入府河的一段改道经三瓦窑入府河,从而新开了五千米的沙河下游河段,并且在其左岸平行开挖出一条小沙河,以利于下游农田灌溉。

沙河前后三期整治工程,历时两年多,至1957年竣工,先后耗资403万元,征用土地2599亩,拆迁民居14486平方米,开挖土方达到了232.5立方。治理后的沙河,底宽8到35米,河面宽18.5到60米,设计深度达到了2.5到6.7米;沿河建设了11座水闸,35座闸门,不仅解决了沿河五万多亩农田灌溉用水,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正在兴建和即将陆续建设的一百五十多个工厂的需求。

治理后的沙河两岸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从1955年起,市级机关干部、学生和东郊企业的职工连续数年在两岸植树造林。据《成都沙河话古今》书中介绍,头一年就在河岸上种植法国梧桐5745株;第二年又载下了桤木、杨树8.97万株;三年后种植的各种树达到了39.7万株,并且在下游培育起宽6米,长8千米的狗牙根草坪作护堤。1959年到1964年,又先后植树11.28万株,使美丽的沙河形成了一条绿色的长廊。如今沙河畔的法国梧桐早已高大如伞,树干要需两三人牵手才能合围。

沙河的变身

预示着东郊新时代的来临

两万多平方千米的原野上

一座现代化的工业之城

将如红日喷薄一般冉冉升起

猜你还想看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华西坝:消失的旧大学与归国洋教授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八大王江口沉银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八大王宝藏重现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沙河中学的变迁:从贫民窟到名校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国庆游行,走过成都“天安门”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5.23文艺大调演:成都人的文艺嘉年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