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还是改变孩子?

当思考在两代之间,不再是单行道,而是双向通车,这条思考的公路,就会变得顺畅。当思考的种子,以家庭为单位萌芽的时候,存活长大的机率,就变得更高了。

重视孩子学习思考,但是自己却不学习思考的父母,会造成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可以透过思考看懂父母,但是父母却想不懂孩子;也就是懂思考的孩子,跟父母之间的沟通,变成了单行道。

当然,这样的沟通,一定会比原本的顺利,因为我们可以教孩子在面对父母时,学会行使「悲悯」(compassion)的能力,虽然这样可以减少亲子间的冲突,但是不会增加亲子间的理解。

但是如果家长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思考,跟会思考的孩子同步,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比如我有一回在文章中说孩子不一定要考进名校,不应该顺应应试教育,就收到网友留言,中国对非大学毕业生甚至非研究生都不宽容,家长能怎么办呢?中国有很多穷苦的地方,这些孩子不用填鸭式教育,还能怎么改变命运?

「作为一名普通家长,我们为什么要追逐分数、追逐名校?不知道,因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们不做不行,我们既提供不了资源又提供不了平台,再不拚命学习,怎么办?我们这里初中升高中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比率,不逼着孩子学怎么办呢?」这位家长说。

但很明显地,如果跳出了传统教育制度,比如说到了德国,就不可能有德国的家长说出「不用填鸭式教育,就改变不了穷苦孩子命运」这种话。因为在中国振振有词的「事实」,在德国的现实中,根本不合逻辑。

在这困境中,不只家长不知道怎么办,老师也说不知道怎么办。

有位任职某个高校的老师,说自己「眼见着学生普遍严重缺少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国家和社会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情商低下,满足于精致地利己,真真是心塞。整个的教育体系和理念都有问题。我焦虑得很,自己的孩子怎么办」?

对有办法的家长来说,「出国」似乎成了一种救赎。奇妙的是,这些为了追求自由学习的教育体系,而带着孩子到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中国家长,虽然有机会扬弃这个包袱,往往却继续使用同一套思维,在地球另一端用填鸭式教育的方式,逼孩子在根本不需要追求高分、名校的教育体制里,在学业成绩上求高分、进名校,并没有改变对教养、教育的态度。

所以这个教养和教育的困境,从逻辑上可以明显看出,不应该真是如此。

即使输了,享受过程也很值得

面对升学困境,似乎让每一个面对孩子升学的家长,就像每一对面临离婚问题的伴侣那样无所适从。不单每个人都深陷在「不得不做」的泥沼当中,每个人深信自家的情形,跟其他人完全不一样,而无法自拔。就像很多生病的人,都相信自己的病情、体质跟其他一般的病人不同,但你不妨问问医生,在他眼中,你的病情是不是真有任何独特之处?还是只因为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任何一般的病,就突然间变得特殊了?

如果「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独特」是不合逻辑的,那么只有「每个人其实都差不多」才是真的。哈佛法学教授凯斯.桑思汀(Cass R.Sunstein)在《原力思辨》这本书中,试着用《星际大战》电影来解析生命中重要的事,其中一段说到人性的缺点,提到「九成的驾驶都自认开车技术在平均之上」,就是非常好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平均肯定指的是「一半」,却有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在「一半」之上,这是现实上绝对不可能成立的。类似的统计还有很多,比如大多数的美国人,都相信自己的外貌在平均之上。

学习成绩也是这样,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比别人的孩子好,因为想要「赢」就是参加竞争的本质,没有任何一个理性的人是为了想要「输」而参加竞争,但当竞赛中每一个人的共同目标都是「赢」的时候,当然只会造成大多数人的失望。

这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中国的家长,即使带着孩子到了德国、芬兰、澳大利亚、美国,也只是换个跑道竞争,换一套「不得不做」的借口来逼迫孩子,「赢」那些并没有打算竞赛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并没有真心地想要「改变」。

在逻辑思考中,我们试着学习用简单的想法,来面对困难的事。

当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们只有两个选择,一个叫「接受」,另一个是「改变」,没有第三条路。

选择参加「竞争」,就要接受最可能的结果是「输」。竞赛的冠军只会有一个,其他所有人都是输的,包括第二名在内。如果不能接受「输」的人,根本就不应该加入竞争。认清参加竞赛,除了一位胜利者,唯一的结果就是输,仍然兴高采烈,勇往直前,义无返顾的,就是能够「接受」困境的人。

抱着侥幸的心理,想着「万一赢了呢?」而参加竞赛是非理性的,就像整天想着「万一我中了头奖呢?」的赌徒。如果可以欣然「接受」输的结果,那么参加竞赛也无妨。但若明明知道极大可能性会输,还欣喜加入的人,应该不是为了结果,而是充分理解,即使输了,这个过程也是享受的、值得的。

如果这个竞争的过程,只是把自己或孩子推进了一个嘈嘈切切却毫无胜算的赌局,既不享受,也没有什么值得可言,不能欣然「接受」失败、享受失败,那么「改变」就成了唯一合理的选项。

接受孩子真正的模样

我一个好同学,前两天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说他的小儿子国小资优班毕业前想考国中资优班,毕业后却表达不想进资优班,众人劝说勉强去考后进了,接着发生睡眠问题,接续被班上同学言语霸凌。我这位同学提议孩子转班或转校,但孩子认为到哪里都会有这个问题,选择面对,却持续有提不起精神学习的问题,于是只好先退出资优班。找过两位精神科医师,诊断出有忧郁倾向与自杀倾向,目前选择使用医师开立改善交感神经低下、副交感神经偏高的药物,目前又表达上私立中学数学补习班有压力,觉得跟不上,决定先停数学补习,保留物理化学补习。

「我们当父母的,该怎么办?」

「你选择接受孩子真正的样子吗?还是你不能接受?」我问他。

「我当然接受!」我这同学不假思索地说。

「你认为资优是他真正的样子,或者只是你们希望他变成的样子?」

「我认为他真的是资优。」

「如果是真的,请问你们夫妻俩,有哪一个从小资优吗?」我问。「如果没有,那你们的孩子是真资优的可能性偏大还是偏小?」

我这同学突然沉默了。

到底资优是先天的遗传,还是后天的环境成就的?这个问题已经争议了上百年,还没有定论,但专家们大致都同意两者皆是原因,两者皆为重要。从我这位同学的描述,却可以轻易看出,他孩子所谓的「资优」,绝对不会是真的。因为如果有对于数理方面先天的、异于常人的智能,表示这些事物对他来说,跟同年龄的学生比起来轻而易举,若真如此,为什么数学、物理、化学每一科都需要补习,而且在资优班里压力大到无法承受?难道这还不够明显吗?

即使在这样的种种证据显示下,还坚持认为自己的孩子确实是资优的父母,算是能够「接受」自己孩子真正的样子吗?我不认为。

我们口中说接受孩子,但是打从心底排斥、拒绝接受孩子真正的模样,才是教养和教育真正的问题症结吧?

改变自己,还是改变孩子?

如果大人能接受真正的自己

每一个孩子出生之前,父母都只期望他们平安健康,母子均安,没有人把孩子是资优生当作条件。出生以后,第一件事不就是数孩子有几个手指头、几个脚趾头吗?各数了十个后,就放了一百二十个心,比中大奖还要开心。

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爱孩子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往往是「他跟我小时候好像」!但是上学之后,我们却开始要求孩子变成跟我们一点都不像的人—无论是语言还是科学、琴棋书画,最好通通有兴趣,样样都精通;不但要聪明,还要听话,孝顺父母,也要好学;不单脑子要发育,还要长得高,长得美丽英俊;要会说话,且要诚实、善良、勤快,更要有情商会做人。先别说这些特质本身都是相互违背的(比如聪明的孩子不可能会听话、诚实的孩子一定不会做人),而且这些要求,是我们大人自己都做不到的。

有多少家长在催促孩子读书的同时,自己在发懒滑手机?我们的孩子,像我们一样懒惰,不切实际,苟且偷安,充满幻想,严以待人,宽以待己,不但对别人说谎,对自己也说谎,这才是合理的,因为无论先天的基因或是后天的家庭环境,都是这样的。然而我们却往往不知道我们挫折的真正来源,是拒绝接受孩子真正的样子,以及拒绝看见、接受我们自己真正的面目。

「改变」孩子或「改变」自己,当然有可能。但就像物理学中说的,要将一个静止的重物,抵抗惯性开始移动,并且不断加速,还要求这物体长时间在上坡中持续移动,要达到这个目的,纵使花费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虽然不是毫不可能,却是非常费力,而且成功的机率极低。即便暂时改变了状态,也不会改变这个物体的本质,就像人类即使可以找到在天空中飞行的方法,但永远不会变成一只飞鸟。

不能接受自己的缺点跟弱点,要求自己在人生里无止境地去「克服」跟「战胜」,是不是因为我们根本不能接受真正的自己?我们为什么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并且坦然接受真正的「我」?

如果大人能接受真正的自己,作为我们生命延伸的孩子,才有机会能够接受真正的自己。任何有意义的改变,都必须建立在对自我接纳的基础上,才能变成有效的改变行动。

我好像可以听见奥斯卡笑着说:

「让我告诉你一个坏消息吧!人的行动或许可以改变,但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让思考不再只是单行道

现在你知道了,逻辑思考,就是用简单的想法,来面对困难的事。思考「教养」这件事,就像面对一场婚姻,要不全盘「接受」,要不就费力去「改变」,不可能只挑拣其中一些喜欢的部分接受,而冀望不喜欢的部分自动消失,否则就是缺乏现实感。改变没有不费力的,代价非常高,而且无论如何改变行动,本质也不会改变。

最后容我提醒一句:每一个家长所谓「不得不」的无奈,其实都是自己有意识的选择、也是必须负起责任的决定。

当思考在两代之间,不再是单行道,而是双向通车,这条思考的公路,就会变得顺畅。

当大家都熟稔交通规则、并且知道为什么要遵守,而且从心底想要遵守时,有纪律的思考,带来的就不再是限制,而是更大的自由。

当思考的种子,以家庭为单位萌芽的时候,存活长大的机率,就变得更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