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還是改變孩子?

當思考在兩代之間,不再是單行道,而是雙向通車,這條思考的公路,就會變得順暢。當思考的種子,以家庭為單位萌芽的時候,存活長大的機率,就變得更高了。

重視孩子學習思考,但是自己卻不學習思考的父母,會造成一個現象,那就是孩子可以透過思考看懂父母,但是父母卻想不懂孩子;也就是懂思考的孩子,跟父母之間的溝通,變成了單行道。

當然,這樣的溝通,一定會比原本的順利,因為我們可以教孩子在面對父母時,學會行使「悲憫」(compassion)的能力,雖然這樣可以減少親子間的衝突,但是不會增加親子間的理解。

但是如果家長也意識到自己需要學習思考,跟會思考的孩子同步,情況就會完全不同。

比如我有一回在文章中說孩子不一定要考進名校,不應該順應應試教育,就收到網友留言,中國對非大學畢業生甚至非研究生都不寬容,家長能怎麼辦呢?中國有很多窮苦的地方,這些孩子不用填鴨式教育,還能怎麼改變命運?

「作為一名普通家長,我們為什麼要追逐分數、追逐名校?不知道,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我們不做不行,我們既提供不了資源又提供不了平臺,再不拚命學習,怎麼辦?我們這裡初中升高中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比率,不逼著孩子學怎麼辦呢?」這位家長說。

但很明顯地,如果跳出了傳統教育制度,比如說到了德國,就不可能有德國的家長說出「不用填鴨式教育,就改變不了窮苦孩子命運」這種話。因為在中國振振有詞的「事實」,在德國的現實中,根本不合邏輯。

在這困境中,不只家長不知道怎麼辦,老師也說不知道怎麼辦。

有位任職某個高校的老師,說自己「眼見著學生普遍嚴重缺少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對國家和社會沒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情商低下,滿足於精緻地利己,真真是心塞。整個的教育體系和理念都有問題。我焦慮得很,自己的孩子怎麼辦」?

對有辦法的家長來說,「出國」似乎成了一種救贖。奇妙的是,這些為了追求自由學習的教育體系,而帶著孩子到世界另一個角落的中國家長,雖然有機會揚棄這個包袱,往往卻繼續使用同一套思維,在地球另一端用填鴨式教育的方式,逼孩子在根本不需要追求高分、名校的教育體制裡,在學業成績上求高分、進名校,並沒有改變對教養、教育的態度。

所以這個教養和教育的困境,從邏輯上可以明顯看出,不應該真是如此。

即使輸了,享受過程也很值得

面對升學困境,似乎讓每一個面對孩子升學的家長,就像每一對面臨離婚問題的伴侶那樣無所適從。不單每個人都深陷在「不得不做」的泥沼當中,每個人深信自家的情形,跟其他人完全不一樣,而無法自拔。就像很多生病的人,都相信自己的病情、體質跟其他一般的病人不同,但你不妨問問醫生,在他眼中,你的病情是不是真有任何獨特之處?還是隻因為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任何一般的病,就突然間變得特殊了?

如果「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獨特」是不合邏輯的,那麼只有「每個人其實都差不多」才是真的。哈佛法學教授凱斯.桑思汀(Cass R.Sunstein)在《原力思辨》這本書中,試著用《星際大戰》電影來解析生命中重要的事,其中一段說到人性的缺點,提到「九成的駕駛都自認開車技術在平均之上」,就是非常好的例子。我們都知道,平均肯定指的是「一半」,卻有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在「一半」之上,這是現實上絕對不可能成立的。類似的統計還有很多,比如大多數的美國人,都相信自己的外貌在平均之上。

學習成績也是這樣,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比別人的孩子好,因為想要「贏」就是參加競爭的本質,沒有任何一個理性的人是為了想要「輸」而參加競爭,但當競賽中每一個人的共同目標都是「贏」的時候,當然只會造成大多數人的失望。

這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中國的家長,即使帶著孩子到了德國、芬蘭、澳大利亞、美國,也只是換個跑道競爭,換一套「不得不做」的藉口來逼迫孩子,「贏」那些並沒有打算競賽的孩子,這樣的家長並沒有真心地想要「改變」。

在邏輯思考中,我們試著學習用簡單的想法,來面對困難的事。

當遇到困境的時候,我們只有兩個選擇,一個叫「接受」,另一個是「改變」,沒有第三條路。

選擇參加「競爭」,就要接受最可能的結果是「輸」。競賽的冠軍只會有一個,其他所有人都是輸的,包括第二名在內。如果不能接受「輸」的人,根本就不應該加入競爭。認清參加競賽,除了一位勝利者,唯一的結果就是輸,仍然興高采烈,勇往直前,義無返顧的,就是能夠「接受」困境的人。

抱著僥倖的心理,想著「萬一贏了呢?」而參加競賽是非理性的,就像整天想著「萬一我中了頭獎呢?」的賭徒。如果可以欣然「接受」輸的結果,那麼參加競賽也無妨。但若明明知道極大可能性會輸,還欣喜加入的人,應該不是為了結果,而是充分理解,即使輸了,這個過程也是享受的、值得的。

如果這個競爭的過程,只是把自己或孩子推進了一個嘈嘈切切卻毫無勝算的賭局,既不享受,也沒有什麼值得可言,不能欣然「接受」失敗、享受失敗,那麼「改變」就成了唯一合理的選項。

接受孩子真正的模樣

我一個好同學,前兩天給我發了一條信息,說他的小兒子國小資優班畢業前想考國中資優班,畢業後卻表達不想進資優班,眾人勸說勉強去考後進了,接著發生睡眠問題,接續被班上同學言語霸凌。我這位同學提議孩子轉班或轉校,但孩子認為到哪裡都會有這個問題,選擇面對,卻持續有提不起精神學習的問題,於是只好先退出資優班。找過兩位精神科醫師,診斷出有憂鬱傾向與自殺傾向,目前選擇使用醫師開立改善交感神經低下、副交感神經偏高的藥物,目前又表達上私立中學數學補習班有壓力,覺得跟不上,決定先停數學補習,保留物理化學補習。

「我們當父母的,該怎麼辦?」

「你選擇接受孩子真正的樣子嗎?還是你不能接受?」我問他。

「我當然接受!」我這同學不假思索地說。

「你認為資優是他真正的樣子,或者只是你們希望他變成的樣子?」

「我認為他真的是資優。」

「如果是真的,請問你們夫妻倆,有哪一個從小資優嗎?」我問。「如果沒有,那你們的孩子是真資優的可能性偏大還是偏小?」

我這同學突然沉默了。

到底資優是先天的遺傳,還是後天的環境成就的?這個問題已經爭議了上百年,還沒有定論,但專家們大致都同意兩者皆是原因,兩者皆為重要。從我這位同學的描述,卻可以輕易看出,他孩子所謂的「資優」,絕對不會是真的。因為如果有對於數理方面先天的、異於常人的智能,表示這些事物對他來說,跟同年齡的學生比起來輕而易舉,若真如此,為什麼數學、物理、化學每一科都需要補習,而且在資優班裡壓力大到無法承受?難道這還不夠明顯嗎?

即使在這樣的種種證據顯示下,還堅持認為自己的孩子確實是資優的父母,算是能夠「接受」自己孩子真正的樣子嗎?我不認為。

我們口中說接受孩子,但是打從心底排斥、拒絕接受孩子真正的模樣,才是教養和教育真正的問題癥結吧?

改變自己,還是改變孩子?

如果大人能接受真正的自己

每一個孩子出生之前,父母都只期望他們平安健康,母子均安,沒有人把孩子是資優生當作條件。出生以後,第一件事不就是數孩子有幾個手指頭、幾個腳趾頭嗎?各數了十個後,就放了一百二十個心,比中大獎還要開心。

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愛孩子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往往是「他跟我小時候好像」!但是上學之後,我們卻開始要求孩子變成跟我們一點都不像的人—無論是語言還是科學、琴棋書畫,最好通通有興趣,樣樣都精通;不但要聰明,還要聽話,孝順父母,也要好學;不單腦子要發育,還要長得高,長得美麗英俊;要會說話,且要誠實、善良、勤快,更要有情商會做人。先別說這些特質本身都是相互違背的(比如聰明的孩子不可能會聽話、誠實的孩子一定不會做人),而且這些要求,是我們大人自己都做不到的。

有多少家長在催促孩子讀書的同時,自己在發懶滑手機?我們的孩子,像我們一樣懶惰,不切實際,苟且偷安,充滿幻想,嚴以待人,寬以待己,不但對別人說謊,對自己也說謊,這才是合理的,因為無論先天的基因或是後天的家庭環境,都是這樣的。然而我們卻往往不知道我們挫折的真正來源,是拒絕接受孩子真正的樣子,以及拒絕看見、接受我們自己真正的面目。

「改變」孩子或「改變」自己,當然有可能。但就像物理學中說的,要將一個靜止的重物,抵抗慣性開始移動,並且不斷加速,還要求這物體長時間在上坡中持續移動,要達到這個目的,縱使花費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的時間,雖然不是毫不可能,卻是非常費力,而且成功的機率極低。即便暫時改變了狀態,也不會改變這個物體的本質,就像人類即使可以找到在天空中飛行的方法,但永遠不會變成一隻飛鳥。

不能接受自己的缺點跟弱點,要求自己在人生裡無止境地去「克服」跟「戰勝」,是不是因為我們根本不能接受真正的自己?我們為什麼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並且坦然接受真正的「我」?

如果大人能接受真正的自己,作為我們生命延伸的孩子,才有機會能夠接受真正的自己。任何有意義的改變,都必須建立在對自我接納的基礎上,才能變成有效的改變行動。

我好像可以聽見奧斯卡笑著說:

「讓我告訴你一個壞消息吧!人的行動或許可以改變,但本質是不會改變的。」

讓思考不再只是單行道

現在你知道了,邏輯思考,就是用簡單的想法,來面對困難的事。思考「教養」這件事,就像面對一場婚姻,要不全盤「接受」,要不就費力去「改變」,不可能只挑揀其中一些喜歡的部分接受,而冀望不喜歡的部分自動消失,否則就是缺乏現實感。改變沒有不費力的,代價非常高,而且無論如何改變行動,本質也不會改變。

最後容我提醒一句:每一個家長所謂「不得不」的無奈,其實都是自己有意識的選擇、也是必須負起責任的決定。

當思考在兩代之間,不再是單行道,而是雙向通車,這條思考的公路,就會變得順暢。

當大家都熟稔交通規則、並且知道為什麼要遵守,而且從心底想要遵守時,有紀律的思考,帶來的就不再是限制,而是更大的自由。

當思考的種子,以家庭為單位萌芽的時候,存活長大的機率,就變得更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