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幾近消亡,史上8次大規模移民,你祖先是何時來重慶的?

巴蜀巴蜀,很多人以為巴人是重慶地道的“土著”,其實不然,拋開新舊器時代不說,先說說先秦時代的巴人。

《山海經•海內經》中說:"西南有巴國。太葜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而《山海經》中所說的巴人,他們到底生活在什麼地方呢?

根據《山海經》即一些史料記載,遠古巴人生活的地方,在大巴山地與巫巴山地一帶,並不在後來的巴國所在地。

“土著”幾近消亡,史上8次大規模移民,你祖先是何時來重慶的?

重慶地區的原始居民,據《華陽國志》記載,主要有濮族、賨族、苴族、共族、奴族、獽族、夷族和蜑之蠻族。

濮人主要生活在今天的合川、涪陵、墊江、綦江、江津這些區域,巴國建立後,濮人為巴國第一大族群。

賨人,後世稱為板楯蠻,主要生活在今天重慶的雲陽、梁平一帶,今重慶萬州區、雲陽縣、武隆縣和黔江區也有板楯蠻錯居。

蜑人,又稱為蜒人或疍人,主要生活在今天的涪陵一帶。

後來巴人入侵,這些少數民族都成為了其統治下的屬民,人們統稱他們為“巴人”。

應該說,那些自稱是老重慶人“蔑視”的“小語種”重慶人才是地道的重慶“土著”,只有巴、向、覃、樊、鄭、羅、樸、咎、鄂、庹、夕、龔12個姓的族人,才是真正的重慶“土著”。他們人數已不足重慶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現在的重慶人有80%左右都是“外哈”,8次大移民而來,其間,不排除心中有“詩和遠方”零零星星移民而來的,比如我們這支葉家就是在唐末這個非大規模移民時代而來到重慶的。

“土著”幾近消亡,史上8次大規模移民,你祖先是何時來重慶的?

現在敲黑板,來看看重慶曆史上的8次大移民,追根溯源,瞭解一下我們這些“外地人”是如何一步一步“鳩佔鵲巢”,變為重慶“土著”的。

其實第一次“移民”,也還是因為巴、蜀兩國因苴地(苴侯所轄之苴地,在今天廣元市昭化鎮。《華陽國志》記載:‘蜀王別封弟葭萌於漢中,號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而起戰事(一說是因充國和巴國討伐蜀國。春秋中期一位巴王在征討楚國的戰爭中俘虜了一名楚國女子而分裂出充國),當時的巴國和苴侯(充國),打不贏蜀國,急忙向秦國求救。而秦國正找機會攻佔巴蜀之地,於是應巴王之請,以張儀司馬錯為將,一舉滅了蜀國。之後,秦軍槍口一轉,攻佔了巴國都城江州(今重慶渝中半島)。

就這樣,公元前316年秦滅巴,立國800餘年的巴國消失在歷史中。

公元前314年,秦國以張若為蜀守,“移秦民萬家實之”“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國,輒徒其豪俠於蜀,資我豐土”。秦滅六國後,秦始皇又遷六國豪富入蜀,如徙趙國卓氏、齊國程鄭、秦國罪人呂不韋、嫪毐門客等入蜀。

第二次大移民則是因戰亂、天災而起。分別發生在東漢末年到西晉時期。中原戰亂,南陽、三輔居民數萬家避亂入川,被益州牧劉焉收編為“東川兵”。公元211年,蜀漢開創者劉備帶荊州兵萬餘入川。西晉元康七年(297年),甘肅、陝西大旱,流民數萬家為逃避饑饉入川。

第三次大移民始於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大舉南下,攻破京師汴梁,戰亂延續到南宋建炎年間,北方居民不斷舉家南逃,陝、豫、甘等地區難民紛紛遷入川避難。移民總數約為238萬。

前三次移民,除蜀漢劉備帶兵入川為今湖北等地外,大都是陝、豫、甘等地區的北方居民。而在元末民初、明末清初的二次大移民,則大多為湖、廣、江、浙一帶居民。

“土著”幾近消亡,史上8次大規模移民,你祖先是何時來重慶的?

第四次大移民發生在元末紅巾軍大起義後,當時,全國陷入近20年的戰亂。明初四川戶口稀少,“人物凋耗”。這次移民從元末明初紅巾軍入蜀在重慶建立大夏王朝起,大批湖北地區移民入川,為第一次“湖廣填四川"之始;其後,明朝為恢復生產開始有組織移民,明中葉以後才告衰竭。經過第一次“湖廣填四川”,從1371年開始的22年後,移民規模在30萬左右

但是在第五次移民前的明末清初,重慶遭受了一次大的浩劫。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6月,楊應龍親率八萬播州軍,分三路攻破綦江城,全殲城中五千明軍,盡得城中糧草錙重。對綦江城進行了大規模屠城,城中新募兵丁3000及全城百姓全部遇害,史書載為“屍體閉江,綦江水為之不流”。

崇禎十二年(1639年)明末農民領袖張獻忠起事入川,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從水陸兩路合圍重慶經6天激戰,起義軍炸塌通遠門轉角城牆,一舉攻入重慶。

從張獻忠攻入重慶算起,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到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四川總督李國英重築通遠門 ,長達19年,重慶被大西軍、清軍、南明軍隊輪番佔領、蹂躪十餘次,最後幾乎淪為空城。

由於戰爭、瘟疫,造成了重慶人口銳減,十室九空。據《重慶通史》記載,清康熙後年統計,整個重慶城只剩3000人。由於人口稀少,重慶竟出現了虎患。

《重慶府志》有記載:“順治五年大旱,群虎向日出遊。”

司馬青衫的《水煮重慶》一書中有段是這樣描寫的:“有個叫張懋嘗的,被派到榮昌當官。他膽子小,帶了7個僕人同行。好不容易走進了榮昌,舉目四顧,一個人影都沒有。天還沒有黑,一群老虎突然竄了出來。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主僕八人,五個人被老虎活生生的吃了。

“土著”幾近消亡,史上8次大規模移民,你祖先是何時來重慶的?

直到110年後,即乾隆三十九年(1775年),重慶主城也才2.8萬人,整個重慶市區也不過3.5萬人。

由於歷經戰亂,清朝於順治末年實行鼓勵南北各省人民入川墾殖的政策。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十餘個省的大量移民從川江水路進入川東,形成了歷史上第二次“湖廣填四川”運動。

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正式頒佈了一道《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下令從湖廣大舉向四川移民,使“湖廣填四川”到達高潮。

據重慶海關統計,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重慶城市人口約為30萬人,城市人口規模已超過作為四川政治中心的成都,成為西南第一大城市。

而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現保存、復建得最完整的湖廣會館,就是“湖廣填四川”的歷史見證。

“土著”幾近消亡,史上8次大規模移民,你祖先是何時來重慶的?

同樣,重慶第六次大規模移民也源於戰爭。

1937年抗日戰爭的爆發,東北、華北、華東相繼淪陷,1937年11月20日 ,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大批工廠、學校、企事業單位遷移,東部人口也隨之內遷。西南各省自1937年10月到1941年大約接收移民1000萬人-2000萬人。

據統計,1937年重慶市人口僅為47萬,到1943年8月已達88萬多人,1944年突破百萬,達103萬人,1946年重慶人口增加到124.5萬人,為有史以來重慶人口的頂峰,其中移民人數達80萬人以上

20世紀60年代,因中蘇冷戰,為防止遭遇核戰,開始的三線建設。這是重慶第七次大規模移民。

三線建設期間,在大規模投資推動下,重慶地區建立了以常規兵器製造為主,電子、造船、航天、核工業等相結合的國防工業生產體系。重慶現在有影響的大企業、科研院所基本上都是那時奠定的基礎。

隨著大批企業內遷重慶,一線、二線地區的職工也相繼內遷到重慶地區。截至1965年6月,從外地遷入重慶地區的基建施工隊伍有26904人。據不完全統計,

因三線建設內遷重慶的人口約50萬人


“土著”幾近消亡,史上8次大規模移民,你祖先是何時來重慶的?

三峽大壩建設,第八次百萬大移民。

在經過長達40年的論證後,1994年,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建設。與之伴隨的百萬大移民成為三峽工程成敗的關鍵,堪稱“世界級難題”,任務十分艱鉅。原測算整個三峽工程涉及113萬移民搬遷,其中六分之五在重慶(

約94萬)。

截至2009年底,重慶市實際累計搬遷安置113.8萬人

1997年重慶直轄,酉秀黔萬等加入重慶,充實了重慶。根據2018重慶最新總人口數據統計,重慶人口3048.43萬人(全境)。

如今的重慶人,不管是主城區的老重慶人,還是區縣的重慶人,除了大部分少數民族之外,幾乎很少是“原汁原味”的重慶“土著”了,8次大移民造就了重慶這座城市歷史人文精神的大碰撞、大交融,從而形成了重慶兼容幷蓄、融會貫通,多樣性、開放性的城市文化。

如果真的要說“老重慶人”的話,那大多數老重慶人也都是清朝初年,“湖廣填四川”從外地遷移而來的,已經算不上是重慶的土著了。

其實,“土著”和不“土著”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愛這座城,瞭解我們的祖先在哪個時代又從哪兒來?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