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水军归附后,朱元璋率军攻下采石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初,在朱元璋的率领下,徐达、冯国用、邵荣、汤和、李善长、常遇春、邓愈、耿君用、毛广、廖永安等人带兵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开始了渡江之战。

为了能赢此战,朱元璋几乎押上了全部家底,为什么这么说呢?

巢湖水军归附后,朱元璋率军攻下采石

明太祖朱元璋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明朝开国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攻打采石时,李文忠只有十六岁,尚且年幼。

常遇春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初七从开平率师南归途中突然病逝,冯国用于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暴卒于军中。宋国公冯胜,原名冯国胜,是冯国用的弟弟。郑国公常茂是常遇春的长子,“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明史·列传·常遇春》。

出动自己的全部精锐力量,朱元璋势在必得的决心可见一斑。

队伍到达江口时,天色已经黑了。忽然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从天而降。船只被迫停止前进。

第二天雨停了,风和日丽,队伍继续前行,向采石进发。

朱元璋与廖永安同船而行,走在最前面。

登岸之前,廖永安问朱元璋:船停在哪儿?

廖永安为什么这样问呢?

在渡江之战中,对于在岸上的一方,最有利的进攻时机是对方正在登岸的时候;此时,对方的人马一部分在岸上,另一部分在船上,首尾无法兼顾,难以发挥出全部的战斗力。

登岸的一方如何避免陷入这样的困境呢?朱元璋会选择在哪里登岸呢?

他是这样回答的:采石正镇,防守必然严密;而牛渚矶,四面临水,元军难以防御,守备力量薄弱,可先攻取此地。

比较而言,牛渚矶的守卫力量不太强。选择在牛渚矶登岸,既避免了登岸时被重兵突袭的困境,又离采石镇不太远。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对方的薄弱环节,无疑增加了胜算。

到了牛渚矶,常遇春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将士们奋勇跟进;牛渚矶的守军仓促应战,很快被击溃。

采石镇的守军也溃败而走,沿江诸垒悉数归降。

这是巢湖水军归附后的第一次正式作战,此前朱元璋主要是领兵在陆地上作战;此战为这支队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鼓舞了士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