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炎帝神农氏葬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

它坐落于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新潇湘人文八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最佳景区。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根亲文化盛事。主要建筑有炎帝陵殿和神农大殿。炎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史载汉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967年),“立庙陵前,肖像而祀”,同时诏禁樵采,置守陵户。北宋以降,历代不辍祭祀,不失修葺。有历史记载的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国四次。1954年进行一次修复。1986年8月开始再次整修,1988年10月陵殿修复竣工。修复后的炎帝陵按清皇宫建筑格局布置,炎帝陵殿共分五进:一进为午门,二进为行礼亭,三进为主殿,四进为墓碑亭,五进为陵墓。

于2002年竣工的神农大殿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端庄凝重。陵区内有自然、人文景观30余处,附属景点有御碑园、咏丰台、白鹭亭、皇山碑林、圣火台、天使公馆、崇德坊以及龙脑石、龙爪石圣迹和邑有圣陵摩崖石刻等,更有“异树飞香”、“味草凝芳”等炎陵十景。

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炎帝陵的开发与建设,江泽民、胡耀邦等3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炎帝陵题词题字,尉健行、李铁映、乌云其木格、张怀西等19位中央领导亲临炎帝陵指导工作。自1988年开放以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近1000万人次。

炎帝陵殿位于炎陵山(又名皇山)西麓,是炎帝陵景区的主体景点,沿陵墓南北纵轴线均衡对称布局,座北朝南,南临洣水,南北长73.4米,东西宽40米,面积4936平方米,建筑面积903平方米。陵园保持了浓郁的清式建筑风格,红墙黄瓦,古木参天,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分为四进:

一进为午门,拱形石门,高4.0米、宽2.6米,门前为50×50米朝觐广场,左右分列为拱形戟门和长方形掖门,门扇均为实榻大门。进午门正中,树立国家主席江泽民1993年9月4日亲笔题写的“炎帝陵”汉白玉石碑,前嵌盘龙龙陛,取名龙蟠虎踞,天下一统,江山稳固之意。左右分立雄健的山鹰和白鹿花岗石雕。

二进为行礼亭,是炎黄子孙奉祀始祖的地方,采用庑殿顶,前后檐各四柱落脚的三开间长方亭,面宽14.03米,进深5.53米,亭高8.33米,正上悬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手书“民族始祖、光照人间”匾额,亭前嵌双龙戏珠龙陛,取名双龙起舞,盛世逢年、天下太平之意。亭中设置香炉、烛台,供人们进香祭拜行礼之用。行礼亭左右为卷棚硬山式碑房,收集了历代告祭文残碑8块。

三进为陵殿,重檐歇山顶,面宽21.16米,进深16.94米,占地358.5平方米,殿高19.33米,由三十根直径60厘米的花岗岩大柱按四排前廊式柱网排列支撑,上下檐为单翘昂头五彩斗拱,正脊檐角饰鳌鱼兽吻。殿内天花饰以金龙和玺、龙草和玺、龙凤和玺及旋子式、苏式等彩绘,共绘彩龙9999条。大殿门额高悬陈云同志题词匾额“炎黄子孙,不忘始祖”。殿中设须弥座神龛,内供炎帝神农氏金身祀像,炎帝两手分执各穗、灵芝,身前是药篓,左右为木雕蟠龙边柱。殿前龙陛为汉白玉卧龙浮雕,卧在炎帝陵前,似走非走,取藏龙卧虎、皇权至上至尊之威。

四进为墓碑亭,采用四角攒尖式屋顶,檐角高翘,高7.1米,长宽各6.4米,亭内正中树一块2×1.45米的汉白玉墓碑,上镌刻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手书“炎帝神农氏之墓”。亭后为炎帝墓冢,封土高4.6米,周长50米,墓面石碑为清道光七年酃县知县沈道宽所书。

亭后是炎帝墓冢。封土高5.58米,进深6.64米,宽28.9米,墓前石碑为清道光七年知县沈道宽所书。冢丘碧草茵茵,四周花木郁郁。

竹 香

爱国红色文化简介8:炎帝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